彈鋼琴的快遞員和過勞的年輕人:從工人文化宮到「水晶宮」

2021-01-16 澎湃新聞

根據某平臺的官方聲明,在其知乎官方帳號發布那則引發廣泛關注的評論的是一名品牌營銷合作公司的員工。從他發現切錯帳號到慌忙刪除不到30秒,很難想像公司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給出命令;所以是他自己,一個大膽對時代進行喃喃自語的概括,對時代發展和個人奮鬥過於驕傲的信仰者,同時也明晰這樣的話語不能夠公開說出。這究竟是一種如何奇異而雙生共存的心理狀態?

這似乎已經是當代中文網際網路一個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心理矛盾現象:隨著國際社會各種「典範」的喪失和價值的破碎,青年人逐漸培養起了對於宏大敘事範疇上的「國家」未來的強大自信;然而與此同時,卻對私人生活和個體概念上的「自我」未來報以前所未有的疑慮。「內卷」「996」「過勞死」等話語形式,仿佛不能歸結為某種被拋棄的政治話語的復活,因為我們不可忽視它是面向新的時代潮流的全新存在。如果我們如瓦爾特·本雅明在《歷史哲學論綱》那樣悲觀的話,我們還是要回到人類曾經經歷過的歷史時期去尋求一種循環;當無數人開始想起恩格斯描繪的曼徹斯特紡紗女工,「資本家」這一語彙再次回到當代中文語境之中時,1837-1914年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中某些本質性的歷史邏輯仿佛正在重演。

網絡視頻中外賣送餐員演奏鋼琴截屏實際上,在這樣的時代建構裡,最能夠發出聲音的,卻是廣大中產階層的自反性的焦慮。在近期有關「內卷」的討論中,一條以家長角度的記述集中反映了中產對教育、階層和文化的核心焦慮——一名對孩子鋼琴考級殫精竭慮的家長,在一次意外地看到外賣送餐員演奏鋼琴之後,表達出相當程度的絕望並讓孩子放棄學琴:這背後其實是一條不可以明說的,非常政治不正確的邏輯:「如果學鋼琴那麼辛苦最後也只能當外賣員,那麼還學它做什麼?」然而在中產階層對教育和對「內卷」的焦慮情緒之下,這一層攻擊性極強的「階層自我保護」被模糊化了,問題好像遭遇到了一場實用主義的「解構」:鋼琴作為「高級」「精英文化」的代稱,被證明對改變人生、實現「階層跨越」毫無用處——此時,階層的分化終於來到了文化的範疇,我們最終討論的問題變成,「為了溫飽生活辛苦奔波的大眾還有沒有必要和精力接觸和掌握『高雅文化』」?這可能是這個時代最為「維多利亞」的部分:在網絡信息化如此昌明發達的21世紀,人們卻開始接受掌握實際權力的人,用文化和文明的崇高性進一步把控話語的權力;而此時,高聲批判大眾不覺醒有用嗎?每日在煤炭工廠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失去土地的英國19世紀農民後裔,與高樓大廈裡拼求福報的大眾,他們根本都沒做錯什麼。

工人文化宮:文化跨越階級的嘗試與廢墟

其實,「為了溫飽生活辛苦奔波的大眾還有沒有必要和精力接觸和掌握『高雅文化』」的問題,從歷史演化角度來看正是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為代表的「貴族文化霸權」的被批判立場本身。20世紀初,無論是無產階級革命者們,還是脫胎自中產階級的社會反抗者們,都旗幟鮮明地表達過對掌握政治和資本權力的階級同時也掌握「高雅文化」話語權的極度不滿。且不提20世紀初轟轟烈烈的抽象藝術、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作對於既有藝術規則的反抗背後的情感動機,我們可以單看義大利未來主義者馬裡內蒂在《未來主義宣言》中的呼告,它存在著摧毀「高雅文化」、創建全新文化的原始訴求:

我們要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向道德主義、實用主義以及一切卑鄙的機會主義的思想開戰。我們歌頌聲勢浩大的勞動人群、娛樂的人群或造反的人群;歌頌夜晚燈火輝煌的船塢和熱氣騰騰的建築工地;歌頌貪婪在吞進冒煙的長蛇的火車站;歌頌用縷縷青煙作繩索攀上白雲的工廠……

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如《未來主義宣言》中所提到了摧毀沙俄建造的博物館、毀壞藝術品和宮殿陳設的行為,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甚至也歌頌過其中一些事例,一直到這一行為被列寧等人禁止——固然,搶奪「資產階級對文化的解釋權」是革命的重要任務,但列寧等人認為,這一行為首先還是要建立在文化和藝術作為全人類的普遍價值的基礎上。因此,在蘇聯和後來深受蘇聯影響的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建構裡,「工人文化宮」的建立先驗性地成為試圖解決「高雅藝術」與「普羅大眾」之間疏離和矛盾的建構手段,「工人文化宮」在全國各地的建立和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逐漸消亡,也成為解讀時代文化潮流的重要景觀。

一座工人文化宮在後來一切都以階級而論的經典蘇聯式社會主義思想建構裡,「工人文化宮」反其道而行之,代表的是一種超越階級的可能性反映——即資產階級和「貴族老爺」們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本身是無辜的,藝術和文化沒有階級性,作為屬於全人類的美好精神文化作品,它理應屬於普羅大眾,只是長久被掌權者把控和壟斷,並掌握了創作與解釋的話語權。因此,建立工人隨時可以進入的「工人文化宮」,讓他們毋需因為金錢的窘迫、類似歌劇院等場館的氛圍所帶來的「精神壓迫」方面的社會眼光壓力,就可以輕鬆欣賞到如歌劇、芭蕾、話劇、當代美術等曾經被資產階級統治者所壟斷的「高雅藝術」,是建構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然訴求。在馬克思期待的理想狀態裡,人可以上午去讀書,下午去打漁;那麼在「工人文化宮」的所從屬的社會主義結構邏輯裡,工人們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完成後,當然有晚上來到「工人文化宮」進行娛樂和審美活動的需求——在這裡,娛樂遊戲、體育運動和藝術審美的位置都是平等的,與體育館、「工人之家」的地位平齊,「工人文化宮」負責的是藝術審美的範疇,承載的是對普羅大眾對曾經的「高雅藝術」的獲取可能和途徑。

現在看來,絕大多數蘇聯式社會主義體系建構的塑造都帶有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而這份先驗的(來自馬克思著作)、在實際操作層面也是來源於列寧等領導人良好的文化素養而自上而下建立的理想主義,很快就在兩個維度的考驗中暴露出弱點。外部因素上看,從史達林掌權之後上層建築對「文化普適性」的理解開始出現轉變,文化作為人的精神產物和意識形態產物,也必然被賦予足夠的階級性,這就使得「工人文化宮」不能完全100%只呈現昔日「貴族老爺們」所熱衷的文化藝術,建立「無產階級藝術」的呼聲取代了「文化跨越階級」的初衷。「工人文化宮」的作用於是開始被窄化:顯然創作和給工人體驗和宣傳「無產階級藝術」的功用,重要性遠遠超過讓工人接觸和欣賞沒有意識形態宣傳積極作用的「資產階級高雅藝術」。這也是老一代人對「工人文化宮」的記憶,往往都是集體觀看主旋律電影;所謂「高雅藝術」往往都是國有主流院團的常規演出的原因,背後根本的思維邏輯是對文化無階級觀念的反對和改變。

但實際上,「工人文化宮」作為一種文化跨越階級的理想主義產物的衰亡,本質還是源自它所面向的「普羅大眾」文化品位的根深蒂固——也許是以「維多利亞時代」為代表的長久的階級性文化統治,早已經將所謂「高雅藝術」構建為不歷經足夠的學習門檻和學習時間就很難被理解和欣賞的藝術,距離普羅大眾能夠輕易理解並喜愛的「流行文化」距離遙遠。以蘇聯早期的實踐來看,在沙俄時期流行一時的歌劇和戲劇僅能因為普羅大眾的「好奇」而得到暫時的觀眾,而真正在「工人文化宮」綻放異彩的,還是蘇聯本土的電影、本土的音樂和戲劇創作,以及早已內化入俄羅斯文化的芭蕾。

某種意義上,「無產階級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跨越階級」的期待,與大眾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選擇無法脫離關係,「人民群眾喜歡,你不喜歡,你算老幾」成為一種功利主義的大眾文化武器——就像那位最後讓孩子放棄學琴的家長,很顯然他的鋼琴的執念絕非對音樂藝術的本質熱愛;如果要讓他自由地選擇藝術和娛樂方式,鋼琴一定不在他的選擇範圍內。本質上,這其實又是我們無數次探討卻也無數次暴露出來的「藝術與大眾」的問題:創作者必須接受長久以來,嚴肅的藝術創作與受眾數量必然成反比的現實,「工人文化宮」所代表的這種「文化跨越階級」的理想主義嘗試如今只剩下各地「工人文化宮」作為地名和交通站名留存的廢墟。

「為了溫飽生活辛苦奔波的大眾還有沒有必要和精力接觸和掌握『高雅文化』」這個問題,兜兜轉轉似乎回到了原點。經歷了來自社會主義理想的建構之後,我們的進步在於看到了這一問題的根本立場衝突:這種矛盾的存在是人所固有的,永恆不變的,還是因為歷史和階級原因所導致、可以被長久的努力所改善的?

我們必須訴諸某些力量對於個體、對文化和文明長久持續的永恆蠶食和異化。

無盡的「凡爾賽」:文化話語權的精神掌控性

人性論者可以提出,食色性也,人類本質對精神消遣的訴求,是不可能「高雅」的,普羅大眾的品位數千年如一日,與所謂的「高雅藝術」相比也沒有貴賤之分。類似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所帶來的接受風波中,其實最值得注意的,是創作者其實特別期待的年輕一代暴露出的頗為「民粹」,卻又被中產階層品位所美化、包裹的訴求:「我們每天工作已經很累了,為什麼好不容易看個電影,會看不懂,還要被創作者和看懂的人嘲諷?」在這樣大眾訴求與商業邏輯相媾和的狀態下,中產階層、資產階級的品位甚至可以用普羅大眾的邏輯和觀點來維護自己,從而徹底搶奪文化創作的話語權。這一割裂如今在中國電影市場頗為明顯——注重電影的作者性和藝術性的觀眾,會認為中國電影相比於摘取金棕櫚的90年代大幅度倒退,市場上成功的電影都在藝術上乏善可陳;但是實際上,大數據調查下的電影業界和普羅大眾們的觀點較為一致,普遍認為當今觀眾的品位和要求越來越高,商業電影對於製作水準的要求一直在提升,真正的「好電影」絕不會在票房上被埋沒。

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其實這樣的分析反而有益於我們破除「普羅大眾的品位根植於不變的人性」的觀點:既然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壯大,觀眾對商業電影的品位和要求都開始提升,這就說明普羅大眾的文化品位是可以被改善的,只是改變必然要受到社會情況和時間的限制:那麼,這些限制的根源從何而來呢?說得更加直接一些,當某些「精英人士」痛陳當代文化的墮落,大眾沉迷抖音和刺激性娛樂,而不再進行嚴肅和深刻的閱讀和藝術體驗的時候,難道應該僅僅滿足於大聲疾呼,自我感覺良好地訴諸批判,「眾人皆醉我獨醒」,覺得必須要喚醒這些「醉生夢死」的大眾嗎?每天掙扎求生,只是在空餘時間期待一點娛樂的大眾又做錯了什麼呢?不,因為我們必須破除這種「來自不變的人性」的麻醉式人性論,真正將眼光投入到事情發生的根源:對,究竟這些限制大眾體驗更加嚴肅的藝術創作的根源在哪裡?如果說是因為大眾的品位和選擇,那麼大眾的品位和選擇,難道不應該是某些因素所造成的嗎?

一大基本元素當然是時間:在如火如荼的、基本的八小時工作制被各種加班、獎金和勞動壓榨方式進行扭曲之後,哪怕還存在「工人文化宮」,工人們也很難抽出時間前去。他們的娛樂和精神消遣時間被縮減、被碎片化,沒有時間體驗耗時較長的文化娛樂活動,也沒有時間學習專業之外的文化審美知識,那麼自然需要更加直接、短平快的刺激,短視頻流媒體的發展正是順應時代;而與此同時,當代以網際網路企業為代表的工作方式更具有新時代的特點——那就是它並不「枯燥」,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平庸而無趣的「流水線」工作,大量這樣的工作已經逐漸被機器和AI所取代,現代意義上的「工人」,網際網路企業的公司員工,往往在超出正常工作時間範圍的時間段中,不斷進行著溝通管理、人際交流、發現問題以及用創意和經驗解決問題的多流程、多線性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對人精神的「佔據」是極為可觀的。如果說我們曾經可以「凡爾賽」地說,在流水線工廠面前,工人可以分出「二心」用於思考、閱讀,尋找大腦的「第二工作」來避免自己的異化,那麼如今大多數高強度的「工作」已經達到不僅分出二心,哪怕分出多心都不一定能夠完成的地步:對於如今一二線城市的很多上班族來說,下班回家直接躺下、大腦直接放空已經是普遍現象——「996」不僅意味著對人可支配時間的無限制佔據,更以前所未有的精神強度來達到對人精神空間的野蠻侵略。

這樣耗費精神空間的工作性質,還必然需要更加強大的精神調動——當代網際網路企業採取的是「雙管齊下」,即在薪水上給予優待(相對有限)和在員工的思想教育上致以全力,以期掌握員工個人思考的評判權,和對文化審美的話語權。不僅是網際網路公司,近乎所有的當代企業都將企業創始人的思想和經歷,製作成整個公司所有員工都必須研究學習的教材;也就是說,一名普通工人在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之下,唯一能夠接收到、也是唯一容易理解的精神思想內容可能就是企業所宣揚的「奮鬥夢」式的企業文化——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某平臺員工知乎發言事件,那些他驕傲地寫出的言論很難說沒有受到企業文化教育的影響,他此刻在精神上的強大和充實,其實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那麼,20秒後他的自我刪除就更具玩味:究竟是他思想中反對一面的體現,還是他僅僅是懼怕公司的負面處理,以及社會輿論必然會帶來的風暴?在他的腦海裡,會不會有一個瞬間,因為「奮鬥理想」而狂熱地在認為自己正在抵抗整個世界呢?

而這,或許也可以描繪每一個衝進美國國會山,充滿熱忱和激情,甚至可以說是一批非常純粹的信仰者的川普粉絲。批判他們的愚昧無知已經是左翼的陳詞濫調,如果僅僅這樣下去,永遠無法明白為什麼川普能擁有7000萬支持者,也無法明白為什麼在美國的華人群體中始終有一群堅持以寫作虛假新聞來支持川普,始終活在偽造的新聞、「維護民主和人類文明」與整個美國進行戰鬥的夢幻世界裡的「華人川粉」——他們的精神世界是空虛而貧瘠的,因此才會出現如此極端的群體極化。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些本質不壞甚至善良的老兵、街頭巷尾著名的助人為樂者、普通的農民和工人,成為佔領國會山的「暴徒」?從某種層面而言,正是因為整個社會的掌權者不僅僅滿足於掌握公權力和資本的力量,更要用佔據精神文化的話語權,壟斷嚴肅的創作和藝術,讓普羅大眾理解、學習和體驗的成本無限制地提高,確保大眾只能接受簡單易懂的普及性知識和追求刺激的流行文化,最終用情緒性的「個人形象」的卡裡斯馬來構建一種精神上無可爭辯的「權威」。如果我們分析「川粉」熱衷閱讀和分享的文章和信息,尤其是華人川粉仿照新聞格式寫作的中文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除了通俗易懂,鬥爭目標明確之外,往往都要訴諸一種「權威」:他們編造的川普將要獲勝的消息,都要有類似大法院法官、FBI、商業巨亨、某些支持川普的政界人士來背書,仿佛他們是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從天而降」的客觀第三方力量,他們將幫助川普「戰勝」民主黨……

在這個「後真相時代」,編寫假新聞卻依然要訴諸於權威。將人類異化為精神世界空虛貧瘠的「工具人」後,一個「權威」的注入,就將帶來爆發式的恐怖力量。德勒茲指出,資本主義尤其擅長學習和不斷增殖:他們逐漸開始學習利用人的精神世界,這仿佛一種升級版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貴族輝煌,仿佛一幅永恆衰退而靜止的賽博朋克圖景。

「建造水晶宮」:時代的奇幻轉向和擬像的反抗

1851年世界博覽會,以鋼鐵和玻璃所建成的巨大建築奇觀「水晶宮」屹立在海德公園,被認為是維多利亞時代傲視世界的奇蹟,開幕當天竟有50萬人爭相湧入這一建築,感知工業文明的無上輝煌——而此時恰好是席捲歐洲的工人革命失敗的低潮期,馬克思躲在倫敦蘇活區生活非常窘迫,顯然沒有時間去體驗水晶宮的壯麗;恩格斯也在曼徹斯特的紡織工廠辛勤考察工人們的生存狀況,雖然水晶宮裡當然陳列了英國為之自豪的工業紡織品,但很顯然這個國家的輝煌和水晶宮的壯美,與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工人們沒什麼關係;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被中產階級控制社會道德和審美的時代,在藝術上也可能是相對平庸的,它擁有精緻華麗的美學風潮,擁有實用主義掛帥的科技發展,但也只有狄更斯和福爾摩斯的傳奇,大眾文化和中產階級審美第一次如此深刻而徹底地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夫人小姐們每天拿著連載的小說與朗誦詩歌的詩人們祝酒的過去已經不復存在,鉛字印刷的報紙將成就一切藝術家和創作者面向大眾的聲名。

是的,那時也一定有人做出文化降格的感嘆,思考為什麼明明可以通過大規模印刷讀到更多書籍的大眾們卻只沉迷於開膛手傑克這樣庸俗的都市傳奇,整個社會都在「建造水晶宮」的驕傲和奮鬥感中無可自拔——因此,作為創作者、批評者和評論者的藝術家們,也許能夠在些許「維多利亞時代」的重演中尋找到一條更好的道路,而不僅僅是像那些平庸的維多利亞文學評論家們整日沉迷於道德觀念和禁慾神話,僅僅宣揚中產階級審美與商業邏輯達成合作,而是更加抓住當代流行文化、大眾文化中對於「架空世界」、對於逃離到一個新的世界的根本訴求,或者說,是對奇幻、科幻、創造世界性的作品的強烈熱衷。

綜藝節目、古風電視劇、電子遊戲,短視頻……從當代被認為貧乏蒼白的流行大眾文化景觀中,可以看到人們對「世界觀」和「設定」(人設)的需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熱忱。人們對於流行文化體系的訴求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好故事」,而更是一個「好世界」,讓他們通過電子媒介能夠沉浸式地投入其中,達成一定程度上對現實的逃避——而這恰好,是任何嚴肅的藝術創作者最好的機遇之一:如果大眾單純的閱讀和觀看行為已經逐漸被這個世界的掌權者壓榨到虛無,那麼大眾選擇暫時逃離進入的奇幻世界,則能夠對他們造成意想不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那些人已經在真實世界建起了「水晶宮」,那麼我們必須在精神世界也樹立起我們的「水晶宮」,樹立起屬於人類尚未異化的精神空間裡的偉大建築。

「清醒」的批判者盡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大眾庸俗無聊,但這同樣不妨礙大眾能夠將《權力的遊戲》的維斯特洛大陸地圖牢記於心,也不妨礙對周杰倫每一句歌詞都如數家珍,也不妨礙對《GTA5》或者《賽博朋克2077》裡的巨型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感情。固然這些東西都是鮑德裡亞所謂的「擬像」,但「擬像」對人類的感官而言與真實世界一樣是切實存在的,那麼只要存在大眾能夠遨遊暢想的精神世界,那麼任何的創作者都應該抓住良機;我們甚至更應該警惕這些不顧大眾在精神世界上因為受到難以抵禦的限制和異化而導致貧瘠的現實,一味呼喚「警覺」的聲音——這些聲音某種意義上未曾抓住這個時代不可逆轉、但卻又存在救贖的本質。後現代所展現的破碎、迷亂、顛覆、破壞、冒犯和掙扎,只是人們貧瘠而近乎毀滅的精神世界最華美、最直觀的寫照;如果厭惡這種破壞性和非建構性,他們要做的應該是將矛頭指向造成這一切的力量,指向真正能夠建構精神世界的當代世界性藝術,而並非是對大眾做出一番高傲的優越感,以前現代的套話對後現代的存在大放厥詞:

這樣的「清醒」,在這個複雜的時代,真的是廉價的。

所以,我必須承認,這篇文章最初的起因,是因為我在看到那則知乎帳號的發言後,立刻想到了《刺客信條:梟雄》,一部很當代的娛樂作品,是一部以開放世界的形式、完美呈現「維多利亞時代」的電子遊戲,它似乎是這個時代大眾文化庸俗的罪魁禍首,但請看一下遊戲裡這首叫作《Underground》的插曲。歌中唱道:

倫敦乃是被死屍之肉餵養

他們就在城市一英寸下埋葬

那些小聲喃喃著夢想只會毒害我們的人

那些四處鼓吹進步卻把我們扔進救濟院的人

那些為更好的事物而奮鬥的人

那些被教導該如何生活的人

都靜了,泥巴將他們的嘴統統堵上

他們躺在爛衣裡,再不出聲響

都埋葬

都埋葬

任他們被埋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過勞死」帶走了多少年輕人的夢想
    據警方處獲悉,格子裡的夜晚今年年僅39歲,是因辛苦創作過勞而死,網絡文學作家長年累月高強度的勞動,缺乏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熬夜寫作是常有的事,因此死於突發心臟病。格子裡的夜晚是網絡文學界的大神,輸出產量非常高,這些巨作給他帶來了粉絲,金錢,名譽,也給他帶來了死亡,讓他本美好富足的一生都將永遠地定格在了39歲。
  • 太原工人文化宮大修改造工程加快推進
    這兩天太原的氣溫驟降,但太原工人文化宮投入使用6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大修改造工程卻仍在加緊施工中。作為省城重大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和職工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60多年來,太原工人文化宮發揮了重要作用,市民習慣稱其為「南宮」,被譽為迎澤大街的「七顆明珠」之一。
  • 終於「得閒」的他們決定去醫院彈鋼琴
    他從小學管樂、作曲,跟著會了鋼琴,做過幾個管樂團的指揮,在教堂裡、歌舞團裡演出。他曾經在往來武漢和重慶的三峽遊輪上帶過一支女子管弦樂隊,迎接往來的中外賓客,並在船上待了七年。回到南京退了休後,在醫院彈過琴的姐姐介紹他過來做志願者,至今做了也有十年了。他是個對演出十分講究的人。
  • 外賣小哥商場彈鋼琴網上走紅
    一曲彈完後,圍觀的人們就自發鼓掌,說:「彈得真好!這個外賣小哥太有才了!」外賣小哥名叫王雷,江蘇宿遷人,今年33歲,在先後從事了理髮師、工人、電工等職業後,從2015年開始全職送外賣。王雷2010年第一次接觸鋼琴。當時23歲的他與初戀女友正處於熱戀期,他一有空就會去女友的學校陪她上課。女友在常熟理工學院讀幼教專業,鋼琴是必修課程,「我就是陪女友上鋼琴課時,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鋼琴。」
  • 河南省工人文化宮最美的花獻給最美的人
    當前位置 > 首頁 > 圖片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河南省工人文化宮最美的花獻給最美的人 2020年04月24日 16:14來源:中新網河南責任編輯:鄧小強
  • 菜鳥裹裹發布 2020 年快遞員報告:新增 3 萬快遞員崗位,女快遞員...
    今日菜鳥裹裹發布的 2020 年快遞員報告數據顯示,2020 年新增 3 萬快遞員就業,日均服務寄件量增長 20%,每月平均增收超 3000 元。從地域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 5 城菜鳥裹裹快遞員人數最多,90 後超越 80 後成為寄快遞服務主力。性別方面,2020 年,菜鳥裹裹女快遞員數量較 2019 年增長超過 20%。
  • 山葉,羅蘭,卡哇伊,珠江,長江,鋼琴和電鋼琴到底選啥?
    因為打算買琴,所以稍稍研究了一下鋼琴和電鋼琴。而電鋼琴終究是「電子樂器」,歸根結底是由電子線路產生的聲音,傳統的電子琴手感上和鋼琴相差很大,琴鍵是彈簧性質的,本身沒有力度感,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電鋼琴已經開始接近鋼琴,但是其聲音層次不鮮明,音域不夠寬,它已經很像鋼琴音色但還是不那麼逼真;他們在學習的方法上基本一樣,不過鋼琴重視的是手上的力度和觸鍵感覺,而電鋼琴力度是差很多的,鋼琴的起鍵時間也和電鋼琴不同,會影響你對節奏的把握;還有就是因為鋼琴是機械發聲所以練琴時會打擾到別人
  • 快遞倉庫爆倉,快遞員卻越幹越心酸,無奈上演「大逃亡」
    惡性競爭下,快遞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根據A股四大快遞公司此前相繼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受行業價格戰影響,前三季度只有順豐控股和圓通速遞實現了淨利潤增長,但淨利潤增幅均不及營收增幅;韻達股份和申通快遞則出現了大幅虧損。
  • 快遞員上演行業「大逃亡」,包裹堆積如山,「罷工潮」下無人送貨
    近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騰飛,在原來的時候,這個被譽為「光棍節」的雙11,如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購物狂歡節,打著單身的名義來進行消費活動,而每到這個時候,又是很多年輕人購物狂歡憑手速的時候。根據報導,今年的包裹遠超以往的狀態下,很多快遞站居然面臨包裹無人配送。根據報導,有消息稱在五家快遞公司四通一達已經在這個月內連續出現多起網點異常的問題,這些網點涉及到了多個省份,同時出現了「快遞貨物積壓」和「包裹無人配送」的問題,很多網點的快遞員都不幹了。但是針對這樣的報導,這些快遞公司也進行了闢謠說沒有此類事件發生。
  • 陪伴過西安人的本土電影院,你還記得嗎?
    (文章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西部網訊,微信號「xbwx001」)那一年的電影院沒有現在那麼多那一年沒有網上訂票和團購,買電影票還要排隊那一年看電影是跟著爸媽一起看那一年電影還是膠片的,還有跑片員這個行業,在全市布局並建設了8家工人文化宮,分別是紡織城工人文化宮、邊家村工人文化宮、土門工人文化宮、小寨工人文化宮、胡家廟工人文化宮、環城西路工人文化宮、城區工人文化宮和西安市工人文化宮。
  • 核電站工人加班超100小時過勞猝死 單位卻堅稱病死
    (原標題:日本工人加班超100小時過勞猝死 單位卻堅稱病死)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新華網)海外網11月5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曾在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從事汽車整備工作的57歲男性員工在2017
  • 新疆快遞員雪地騎馬送快遞,策馬奔騰像王子,網友直呼太帥了
    11月19日, 新疆哈巴河縣白哈巴村出現持續降雪天氣,導致了道路結冰,物流快遞通行不暢。哈巴河縣快遞員再次騎馬硬核送快遞,確保包裹準時送到村民家裡。原來,騎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快遞員。網友紛紛表示:太帥了。同樣情況下,東北一外賣小哥在雪中開著拖拉機送外賣,中途拖拉機還被卡在了雪裡,隨後小哥借用鐵鍬鏟雪後才得以「脫險」。
  • 「過勞時代」與下沉的中產階級
    「過勞」的歷史與現實人類社會第一次大規模地迎來過勞時代是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機械化大生產在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卻並未切實改善勞動者的生存狀況,普通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反而被不斷延長,甚至連少年兒童都淪為童工而遭受剝削。
  • 微信小遊戲鋼琴塊2怎麼玩 來鋼琴塊2彈鋼琴
    最近朋友圈裡又颳起了彈鋼琴風潮,這就是今天小編想為大家推薦的微信小遊戲《鋼琴塊2》,讓我來告訴大家微信小遊戲《鋼琴塊2》怎麼玩。相信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麼沒玩過《鋼琴塊1》就出了《鋼琴塊2》?其實《鋼琴塊2》就是《別踩白塊兒2》,也就是《別踩白塊兒》的續作。不得不說,這種白加黑的畫面跟鋼琴還真的非常像,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麼會改名叫《鋼琴塊2》的原因?
  • IG四強淘汰Theshy心態炸裂,每天在家只是彈鋼琴和苦練中文
    IG戰隊是去年的冠軍,但是在S9賽季表現並不是很好,夏季賽季後賽一輪遊,到S9小組賽也只是突然爆種打到四強,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Theshy,如果沒有他的存在,IG戰隊怕是連S9都進不去。可是在和FPX的最後一樣比賽中,Theshy出現兩次巨大失誤,導致IG戰隊敗北,Shy哥也因此陷入了迷惘中。
  • 餘建春:當過快遞員,破解數學百年難題後,被知名公司高薪聘請
    一般認為辛苦跑腿的快遞員只能幹辛苦的體力活,百年未解的數學難題只有天才數學家們來解決,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快遞員破解數學百年難題演繹小角色的華麗轉身。這個快遞小哥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餘建春。學習普通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餘建春,河南信陽人,因為偏科的原因,從小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加上家境貧寒,只上了職高,後來考上了鄭州牧專。
  • 快遞被籤收卻未收到包裹,詢問快遞員時發生毛骨悚然一幕
    從東莞發到大連的快遞,被籤收後卻遲遲未能收到包裹。收貨人是19歲的女孩小班,她向快遞員詢問原因時,卻發生了毛骨悚然的一幕:快遞員發來了一張「水龍頭衝血」的圖片,並暗示見面「聊一聊」。小班嚇了一跳,認為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隨後向百世快遞客服反映了情況,並撥打電話報警。
  • 點讚「小蜜蜂」——尋找最美快遞員
    起早貪黑、風雨無阻往返於倉庫、網店、收件地他們是城市的「活地圖」用腳步丈量城市的角落只希望用準時送達交換「五星好評」他們的臉被頭盔遮蓋你只能看到眼睛微笑的弧度我們幾乎每天都跟他們接觸卻很少交流他們可能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有個專屬名稱:快遞小哥
  • 快遞員忙得吃不上飯 網購狂歡快遞忙
    從前天開始,快遞業就進入到了一場接貨送貨連軸轉的「戰役」中。要發送的貨物堆積成山;因為取貨,物流基地周邊的交通也比平日裡繁忙了許多;快遞員們左奔右跑,一天要完成兩天的工作量,忙得連午飯都顧不上吃……  親,你今天收了幾個快件啊?這或許是昨天很多網民見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了。
  • 2萬左右買國產大品牌鋼琴還是合資品牌鋼琴?成都智音鋼琴城分享
    第二:配置方面這個價位段國產鋼琴是非常講究性價比的,所以同樣的價位的鋼琴,國產鋼琴往往會上更高的配置,如設計上採用四音區設計、核心的榔頭採用德國進口榔頭(真正良心的鋼琴企業才會用真正的德國進口榔頭像FFW(Filzfabric Wurzen)、abel、RENNER)、琴鍵採用烏木琴鍵、琴弦採用羅斯勞琴弦(現在是個鋼琴品牌都會講它用的是德國螺絲勞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