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時代」與下沉的中產階級

2021-01-08 品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圖書評論「(chinabookreview),作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許弘智。原刊於《中國圖書評論》2019年09期。

近期在網際網路上,一則關於中國青年程式設計師過度勞作的消息一夜之間點燃了公眾輿論,刺痛了廣大技術工作者的神經。「工作996,生病ICU」,這一消息最早在2019年3月底在GitHub中傳播開來,意味著不少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中青年技術人員「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生病了就住進ICU」的工作狀況,而隨後更有輿論表示,「996」算什麼,「007」(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都工作)才是真正的王者[1]。針對「996」工作制的爭議頗有極化的趨勢,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巨頭認為「996」工作是青年人努力奮鬥的象徵,「能夠996是修來的福報」[2],但也有官方媒體指出,青年人奮鬥應當鼓勵,但「996」等強制加班行為不應成為企業文化[3]。無論最終輿論觀點走向何方,不可否認的是,關於青年勞動者的工作時長與工作—精神狀況等問題再一次回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不只中國,甚至全球的其他國家也逐漸出現了類似的過勞狀況。

為什麼在生產力日漸發展、經濟效率不斷提升的今天,人們期待的「休閒型社會」並未到來,而是進入了新的「過度勞累的時代」?本文將結合日本經濟學家森岡孝二的《過勞時代》一書,以日本社會為參照,對21世紀以來社會過勞問題的興起原因與潛在後果進行初步梳理[4]。2019年年初,《過勞時代》的中文版才正式問世,在此之前,幾乎少有專門研究過度勞動問題的國外著作被譯成中文。作者森岡孝二是日本關西大學的名譽教授,他不僅一直以來熱切關注過勞問題,被稱為過勞死問題研究的第一人,而且長期擔任「大阪過勞死問題聯絡會」會長,積極推動解決過勞問題的政策實踐。但遺憾的是,在《過勞時代》中文版出版的前幾個月,森岡孝二教授自己卻不幸「因嚴重過勞,心臟病發作而離世」。

「過勞」的歷史與現實

人類社會第一次大規模地迎來過勞時代是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機械化大生產在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卻並未切實改善勞動者的生存狀況,普通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反而被不斷延長,甚至連少年兒童都淪為童工而遭受剝削。過度勞作與極度的社會不平等激起了廣大勞動者群體的聯合抗議,直到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以要求8小時工作制為目的進行罷工(這正是五一勞動節的起源)。同年9月,卡爾·馬克思在「國際工人聯合會」上提出了通過立法保障勞動者8小時工作制的設想,此後世界各國才陸續出臺相應政策,暫時擺脫了過勞問題的詛咒。1947年,日本也出臺了《勞動基準法》,確立了8小時工作制,並且在此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與英美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逐漸進入了工時縮短的時代。在這一階段,馬克思所預言的社會兩極分化和中產階級下沉等現象似乎沒有出現,甚至在技術革命、管理革命的背景下,更多的勞動者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能,大量的新中產階級群體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5]。日本社會同樣如此,傅高義在1963年發表的《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中,即描述了當時大量穩定就職於大公司的日本工薪階層崛起的狀況,工作穩定、消費自由、晉升可期的工薪族模式逐漸成為日本青年人心中最為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6]。

然而不幸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各國的生產效率仍在提高,但全球範圍內的工時縮短趨勢卻戛然而止,越來越多的國家突破了8小時工作制。美國社會學家斯格爾在《過度勞累的美國人》一書中指出:在2000年,每4名男性中有一人多、每10名女性中有一人多的每周工作時長在50小時以上,且總的來看他們都是中產階級上層的白領[7]。同樣的,日本的過勞情況也日益嚴重。根據森岡在書中的資料所示,一方面,大量非正式員工存在過度勞動的狀況。從1988年到2015年,日本短時工的比例由12%攀升至30%,其中女性由24%攀升至47%,甚至有不少家庭主婦為補貼家用而選擇應聘深夜便利店的兼職工作。另一方面更令人震驚的是,越來越多的全職正式員工與工薪階層也面臨著過勞問題。2016年日本「男性正式員工每周勞動時間為53小時,換算成每年則超過2700小時」,即使是高層管理人員也有可能過勞,日本電產公司的社長永守重信先生據稱就是「每天早上6:50就到公司上班,比任何一個員工都早。每天工作16小時,周六、周日也不休息」。在日漸頻發的過勞死事件中,也不乏年僅27歲的日本富士電子公司的系統工程師、24歲東京大學畢業的電通廣告公司高薪員工等專業技術、管理人員,2003年日本勞動監督署的數據也說明,在因過勞而得到精神障礙工傷認定的108名勞動者中,「系統工程師、信息處理技術員等專業技術人員有28人」,超過了製造業等從事技能工作的24人。

「過勞時代」復興的社會根源

為什麼在物質生產力極大發展的今天,人們不但沒有迎來休閒型社會,反而再次迎來了「過勞時代」?甚至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群體也疲於勞作奔命?作者認為,過勞時代本質上是社會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產物,他從全球資本主義、信息資本主義、消費資本主義以及自由職業者資本主義這4個角度,剖析了過勞時代重訪日本的深刻社會原因。

全球化與全球資本主義的浪潮是過勞時代重新來臨的首要動力。顯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這一波「過勞」浪潮是全球化的,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越是白領職場,反而越淪為青年勞動者的「血汗工廠」。其背後核心的原因即全球化改變了傳統地方社會的勞資關係,使得各國之間的工作競爭白熱化了。「二戰」後的一段時間內,福利國家的模式一度盛行,日本也建立了以終身僱傭為核心的「一九五五」體制,穩定的僱用關係、優厚的企業福利與較多的員工閒暇構成了彼時溫情主義的勞資關係特徵。但在8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擴張,不僅美日等資本主義強國競爭加劇,而且中國等轉型國家也逐漸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加入全球競爭,各國內部的溫情主義勞資關係就此坍塌了。出於逐利與效率的目標,不少發達國家的資本選擇到勞動力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設廠,這不僅削減了對本地勞動者的福利保障,甚至也帶走了就業崗位,令不同國家和各國勞動者之間形成了「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工作時間的全球競爭自然成為其中一項。而90年代以來,日本的這一趨勢更為明顯,隨著其國內經濟陷入蕭條,更多的企業為了控制成本,不惜削減福利、裁減人員、延長工時、外包工作,甚至以此推高股價,討好股東。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日本製造業企業的國外生產比例高達16%,為歷史最高;並且「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不論哪個國家或地區都比發達國家中工作時間最長的日本更長」。

那麼,是什麼力量使得全球化能夠不斷擴張,並且重組了過勞時代的勞資關係?森岡孝二指出,技術革命與信息資本主義為過勞時代的降臨提供了技術支持。儘管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帶來了方便的社交工具,但近年來,信息技術越來越被當作生產工具來使用,它並未帶來工作量的減少,反而是延長了人們的工作時間。首先,新型信息技術的引入拆解了複雜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業務變得標準化和簡單化,因而許多正式員工可以被非正式勞動者替代,不穩定的勞動僱用關係日見其多。據1998年的統計資料,在大幅增長的日本非正式勞動者群體中,大多數與信息技術行業有關。以派遣勞動者為例,其有46%從事軟體開發、辦公機器操作、辦公自動化教育等信息技術領域的工作。其次,信息技術突破了物理與社會的空間約束,模糊了工作與家庭的邊界,將工作時空和生活時空連接在了一起,這在提升業務運轉效率的同時,也使得以時間為核心的工作競爭更為激烈。截至2004年年末,日本已有近8000萬網民,6歲以上人群的網絡普及率達62%,較1997年增長了近7倍。而無處不在的網絡通信工具令家裡家外都成為職場。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 Japan 於200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普通日本員工平均每日收到超過60封電子郵件,算上打開附件、操作軟體等時間,每天處理郵件平均需要4小時左右,而80%的人都不得不在家裡處理電子郵件(包括休息日);同年另一項針對白領階層正式員工和管理者的調查還表明,99%的白領都使用個人電腦工作,且「IT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工作範圍』越廣、『工作量』越大,『工作速度』也越快」。此外,信息技術的使用也直接影響了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不少人因此導致眼疾或腰頸病,嚴重者甚至患有抑鬱症。日本「編程者SE」網站充斥著網際網路工作者與相關技術員的自嘲,他們戲稱自己為「數碼土木工」,這與中文裡的「程序猿」「碼農」等詞幾乎異曲同工。

儘管生產領域發生了上述變革,可為什麼勞動者自身願意接受過勞的狀況?消費領域的變化或許能為我們提供答案:競爭性消費與消費型資本主義構成了人們接納過勞時代的需求基礎。按照勞動經濟學的一般原理,隨著收入和工資率增加,人們將選擇減少部分工作時間來換取閒暇,但與此相反的是,2004年日本總務省的「勞動力調查」顯示,在正式僱傭的員工中,「『幹部』的工作時間為2408小時,一般員工的工作時間為2308小時」。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現代社會消費的競爭性,過度的消費本身成為自我實現的目的,而中產階級群體正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日本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就進入了消費型資本主義階段,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大眾傳媒的引導以及大量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基於炫耀與攀比的競爭性消費風氣迅速擴大,各種衣食住行的品牌不斷出現,並且逐漸成為象徵特定社會地位的符號,即使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也令人趨之若鶩。2002年,法國高檔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日本的銷量不僅未受經濟波動影響,反而達到了1357億日元的歷史銷售紀錄。在競爭消費的環境中,青年中產群體似乎陷入了「工作與消費的循環」,擴張的消費助長了膨脹的欲望,而膨脹的欲望又難以抵制新的消費誘惑,當然,這一切都需要以過度的勞累作為代價,沒有足夠的收入,何來參與消費競爭的能力?據「勞動力調查」的結果,在年收入在100萬到300萬日元的階層中,每周工作時間在40小時以上的就有1000萬人,佔所有勞動人口的22%。與此同時,與競爭消費和過勞工作相關的另一系列社會現象也相應興起,即24小時便利店模式的流行與網購快遞行業的發展。通宵營業的便利店在1991年僅有兩成,而到2004年則高達八成,其他超市與百貨店也延長了營業時間;快遞貨物(卡車運輸)件數從1985年的近5億增長到了2003年的28億多。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既是競爭消費和過勞工作的產物,滿足了加班族的便捷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卻製造了更多的過勞狀況,在總體上延長了勞動者的工作時間,甚至可以說,往日工作穩定、生活自由的工薪族,如今成為過度勞累、積蓄透支的「窮忙族」[8]。

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的放鬆勞動領域管制政策導致了自由職業者資本主義出現,這形成了過勞時代重現的制度根源。自由職業者資本主義是作者提出的新概念,其指的是「以非正式員工為主要勞動力的資本主義」,它的出現與新自由主義和市場個人主義思潮不無關聯。日本在80年代以來同樣受到影響,出臺了諸多放鬆勞務保障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一、白領排除制,即將白領相關的職業排除於《勞動基準法》的保障範圍,白領工作時間不設上限,也不強制要求加班費。這樣一來,以白領職業為主的中產階級群體不僅沒有工會組織,也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白領榨取工廠」的現象由此屢見不鮮。二、成果主義工資制,即工資與福利不再僅以論資排輩或勞動時間來分配,而是根據實際勞動成果來計算。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因此擴大化了,而僱主則能以更少的勞動力成本掠取更多的勞動。這對於白領群體的影響更為明顯,工作時間與非工作時間的界限對於他們越發模糊,只要能夠完成業務,關於工作的思考與籌備何時何地都可以展開。三、廢除《縮短工時促進法》,即認為「在工作方式日益多樣化的現在,提出『全年實際總工作時間1800小時』的計劃已經不合時宜」。換言之,國家已經放棄了對勞動時長問題的約束,而傾向於由僱主、工會及勞動者各方自主決定工作時間(這一規定即是「架空」日本《勞動基準法》的「三六協議」)。在這些制度調整下,從前穩定的勞動僱傭關係被瓦解了,不僅有越來越多的非正式工作者出現,加劇了收入與工時的兩極分化,而且就算是正式員工,也不得不面對「工作時間個人化」的不穩定趨勢,甚至由於沒有法律禁止,「自發性過勞」的現象越發成為職場現實。

「過勞」的潛在後果:社會中產階級的下沉

置身過勞時代,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社會各界勞動者群體皆存在著長期加班與過度勞動的狀況,可以說,普遍的過勞無論是對勞動者個人還是對整個日本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後果。

可想而知,嚴重的過勞首先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過勞死」這一話題日漸引起日本社會關注,各地湧現了「過勞死110熱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1989年,因過勞而患有蛛網膜下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且導致猝死的壯年勞動者約有17000人,超過了同年度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而在2004年,得到工傷認定的過勞自殺者與精神障礙者達130人,約為1999年的10倍。即使不至於過勞死,大量的日本中青年勞動者也處於亞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日本工薪階層的午飯時長平均約為10分鐘,而中年男性員工的日均睡眠不足7小時,其工作時間反而平均約10小時,遠多於睡眠休息的時間。

進一步看,延長的工作時間與過度的工作壓力也直接侵蝕了勞動者的家庭生活,甚至對下一代造成影響。過勞的中青年男性顯然無法再顧及家務,一些家庭婦女既要照料家務又要在外兼職,夫妻之間則更是減少了相處的時間,長此以往,家庭的分歧可能演化為離婚的結局。對於年輕的夫妻而言,雙方的過勞也擠壓了他們的育兒時間,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被送至「日期變更班」,在那裡補習到深夜12點才被接回家;另一些人甚至乾脆不結婚或者不要孩子,據2004年的《厚生白皮書》統計,工作時長與嬰兒出生率成反比,關東南部長時間工作者比例最高,而嬰兒出生率最低,而衝繩正好相反,長時間工作者佔比最低,嬰兒出生率最高。

除此之外,普遍的過勞也破壞了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土壤,對社會的良性運作造成潛在衝擊。勞動者過度投入時間在工作領域,而在鄰裡關係以及社區公共事務的投入則越來越少。近年來,人們幾乎越發難以在社區活動中看到父親們的身影。《厚生勞動白皮書》指出,「那些將大半時間花在工作上,和社區聯繫非常少的人一旦退了休、離開企業,就很容易陷入閉門不出的狀態」。同時,由於沒有時間,越來越多本該需要政治幫助和保障自身權益的勞動者遠離了政治。2004年《朝日新聞》一份來自家庭主婦的稿件如是說:儘管她的丈夫是工薪階層,但他常常忙得早出晚歸,回家以後也不看政治新聞,任自己的稅金、養老金等從工資中被扣除,他也無暇參與參議院選舉的投票。

面對過勞時代的諸多問題,森岡孝二疾呼要「為過勞時代踩剎車」,並且憂心忡忡地分別針對勞動者、政府以及企業給出了一系列建議。事實上,已經有一些日本人因此改變了生活方式,不少人選擇退出競爭,為生活「減速」,或移居到風景宜人的衝繩小島,或返回鄉間組織「菜園家庭革命」,或推行社區貨幣以增加市民參與社區活動……但從《過勞時代》2005年出版至今,日本的過勞問題似乎仍然嚴重,各項社會行動措施並沒有驅散過勞時代的陰霾。這意味著什麼呢?也許我們更應該從社會結構的維度尋找答案。

言下之意,這一階段的過勞時代所書寫的,其實是下沉的日本中產階級的血淚史。底層勞動者的就業與勞動問題尚未解決,掌握一定知識、技術的青年中產工薪階層卻也無法逃離過勞的命運。與其說中產階級群體的工作與生活越來越艱難,不如認為實際上是社會裡中產階級這個結構性位置在下沉與消失。這一論斷並非危言聳聽,在歷經了迅猛的經濟騰飛與劇烈經濟泡沫之後,20世紀末以來的日本社會已然上演了不少與發展和進步背道而馳的故事。2005年,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的《下流社會》一經出版即引起熱議,曾經一度具有「中流化」趨勢的日本社會,如今能維繫中產地位者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反而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在下降,從中產階級「下流」到了社會底層[9]。2006年,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亦指出,日本曾經的「中產階級社會」崩潰了,年收入在600萬日元以下的中低收入階層佔據日本八成人口,收入分配差距日漸擴大,社會結構成為中間小、兩頭大的M字形[10]。

總之,以上種種論述皆昭示著,在21世紀以來的日本社會,成為中產階級的各種社會門檻在變高,而即使成為中產階級,其維持日常生活與社會地位的勞動代價也在不斷變大。日本的社會結構已然逐漸由中產龐大的「橄欖形」向中產下沉的「金字塔形」轉變。惋惜之餘,這似乎又令人們想起了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的理論預言:整個社會日益兩極分化成兩大陣營,而中產階級最終都「降落」到無產階級隊伍裡來了[11]。

這意味著什麼呢?就行動層面而言,如上文所述,中產階級的下沉直接意味著其自身越發難以維繫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況,越發無暇參與家庭、社區以及政治事務,這顯然在很大意義上挑戰了傳統的關於中產階級作為政治的「穩定器」或社會的「緩衝帶」理論[12]。但更重要的是,就結構層面來看,中產階級的下沉也將直接加劇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程度。一方面,中產者的過度勞動並非完全沒有創造更多的財富與價值,只不過其加班加點創造的「剩餘價值」可能並不歸其所有,反而可能是造就了少數大資本或精英集團的繁榮。換言之,生產效率提高卻仍需過度勞動的現實說明,勞動者及其勞動本身「相對貶值」了,面對日趨白熱化的勞動者群體內部競爭,他們在投入更多勞作時間與丟掉當前工作崗位中不得不選擇前者,曾經適用於底層工人階級或普通勞動者的「異化勞動」理論,如今也日益適用於中產階級了。另一方面,由於中產階級的過勞與下沉,原本的社會底層的生態亦可能受到擠壓與衝擊,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崗位被取代或淘汰,而因此失業的普通勞動者在某種意義上確實被「甩出於社會結構之外」,連「享受『996』福報」的機會都沒有……由此觀之,那些曾經一度殫思極慮地為新興中產階級尋找歷史定位的新馬克思主義學說[13],在日本過勞時代的下沉中產階級面前,則似乎顯得過於樂觀了。

餘論

從2019年《過勞時代》一書的中文版出版,到國內湧現對青年人加班過勞問題的討論,其間僅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當代青年的工作—精神狀況已然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深思。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在經歷了迅猛的經濟騰飛以後,社會的收入差距也日漸增長,新興的青年中產群體雖初具規模,但消費主義、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競爭浪潮卻已然襲來。日本的過勞問題已拉響社會警鐘,而在當下國內眾多餓了麼外賣、拼多多訂單和「996」程式設計師的背後,我們是否也同樣能夠看到一群走向過勞時代的青年中產工作者群體呢?

 

注釋

[1]參見鳳凰網於2019年4月14日的報導:《「996」工作制算什麼?「007」才是真正的王者》,http://tech.ifeng.com/a/20190414/45590495_0.shtml。

[2]參見看看新聞Knews於2019年4月12日的報導:《馬雲:能夠996是修來的福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615828407933017&wfr=spider&for=pc。

[3]參見《人民日報》於2019年4月14日的報導:《崇尚奮鬥,不等於強制996》,http://m.people.cn/n4/2019/0414/c203-12578693.html。

[4][日]森岡孝二.過勞時代[M].米彥軍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5][英]拉爾夫·達仁道夫.現代社會衝突[M].林榮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美]傅高義.日本新中產階級[M].周曉虹,周海燕,呂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7][美]朱麗葉·斯格爾.過度勞累的美國人[M].趙惠君,蔣天敏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8]章志萍.發達國家湧現大批「窮忙族」[N].社會科學報,2015-04-30(007).

[9][日]三浦展.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M].陸求實,戴錚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10][日]大前研一.M型社會[M].劉錦繡,江裕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Lipset, Seymour Martin.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M].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3.

[13][美]埃裡克·歐林·賴特.階級分析方法[M].馬磊,吳菲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相關焦點

  • 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
    新華社東京5月28日專電 財經觀察: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新華社記者沈紅輝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中產階級隊伍龐大的「橄欖型」社會。但近年來,「安倍經濟學」未惠及民眾,造成貧富加劇,加上人口老齡化嚴重,社保負擔沉重,就業形勢低迷,日本社會結構逐漸向「金字塔型」下沉。
  • 「手機打不通就扣你錢」|職場過勞殘酷真相,7招教你離它遠一點
    我不想陷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的惡性循環,就想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過勞死? 日本社會首先命名「過勞死」這種現象,對過勞死的研究比國內早、也更全面一些。於是我就翻開一位日本教授寫的《過勞時代》,看看究竟是什麼導致大眾的過勞現象?以及怎麼避免。
  • 收入多少,才算是中產階級?-搜狐財經
    …[全文]
  • 中產階級:活在朋友圈,困在夾縫裡
    他們的朋友圈基本上能滿足一部分人對中產階級的意淫:有部性能中上的代步車,一般多是奔馳寶馬;學區房不一定,但至少有處房產;婚戀狀況不詳,但孩子念得絕對是國際學校。在公司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但又好像不太用上班;會說標準英音,出國旅行定位不重樣。如果你相信了朋友圈裡這片繁華,你很可能遇到了假的中產階級。
  • 打工人難逃「過勞時代」:每天加班3小時,心臟病風險高60%,「996...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敲響「過勞」時代警鐘,幾招挽救「超長待機」的你。縮減工作時長是解決過勞問題的方法之一,這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改善。哪類人更容易「過勞死」從醫學上解釋,「過勞死」是工作時間長、心理壓力大、勞動強度加重、經常精疲力竭的狀態,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因救治不及時而失去生命。
  • 來看一下中產階級的定義,你算是中產階級嗎?網友:「心塞」
    中產階級標準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對中產人群並沒有統一的概念,以經濟地位、社會階層和文化素養作為考量,中產階級的意思大致是處於比較中層的概念。這個群體接受過較為完善的教育,並且有立足於社會的資本,同時也擁有這比較高質量的生活條件。
  • 如果未來更多人變成了「賽博格」,還會出現「過勞死」嗎?
    越來越多的「過勞死」事件,讓不少人不禁內心產生了懷疑:「生命與短暫的輝煌」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選擇。而基於此焦點,也延伸出了一種少見的全新問題,即:「如果未來更多人變成了「賽博格」,還會出現「過勞死」嗎?」「賽博格」是人類與電子機械融合後的生物,對於這個名字可能很少人聽說過,但當舉出一些電影中的例子,你可能就會很快明白。
  • 日本三成年輕公務員突破過勞死線,沒比過勞死好多少的過勞肥咋破?
    前兩天#日本三成年輕公務員突破過勞死線#上了熱搜,具體說的是: 在東京中央政府工作的5萬多公務員中,10月和11月的每天平均加班時間約2小時。 其中作為幹部候選人的公務員,加班時間更長,10月平均每天加班2小時55分,11月3小時21分。
  • 遠離「過勞」,生命之花才能盡情綻放
    「過勞死」已不再是某一行業的特有現象,並且呈年輕化趨勢。(3月12日《工人日報》)   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然而,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企業裡,加班都是「家常便飯」,「5+2」「白+黑」,甚至是「三百六十五天、全員式」的工作模式,讓勞動者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壓力,停不下來的加班引發的「過勞死」更是整個社會之痛。   儘管法律界人士痛批,儘管全社會關注,儘管一些單位承諾減少加班時間,但過度加班甚至「過勞死」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
  • 「過勞死」帶走了多少年輕人的夢想
    據警方處獲悉,格子裡的夜晚今年年僅39歲,是因辛苦創作過勞而死,網絡文學作家長年累月高強度的勞動,缺乏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熬夜寫作是常有的事,因此死於突發心臟病。格子裡的夜晚是網絡文學界的大神,輸出產量非常高,這些巨作給他帶來了粉絲,金錢,名譽,也給他帶來了死亡,讓他本美好富足的一生都將永遠地定格在了39歲。
  • 彈鋼琴的快遞員和過勞的年輕人:從工人文化宮到「水晶宮」
    「內卷」「996」「過勞死」等話語形式,仿佛不能歸結為某種被拋棄的政治話語的復活,因為我們不可忽視它是面向新的時代潮流的全新存在。如果我們如瓦爾特·本雅明在《歷史哲學論綱》那樣悲觀的話,我們還是要回到人類曾經經歷過的歷史時期去尋求一種循環;當無數人開始想起恩格斯描繪的曼徹斯特紡紗女工,「資本家」這一語彙再次回到當代中文語境之中時,1837-1914年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中某些本質性的歷史邏輯仿佛正在重演。
  • 過勞死?員工:張生瑜壓力太大!
    不過,縱觀中國各大公司的高管群體中,張生瑜之死不是孤例,而是一個現象,它反映出中國企業家在精神和體力上普遍的過勞狀態。  從底層員工做到董事長  張生瑜坐上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位子並不是 「空降兵」,而是從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剛剛大學畢業的張生瑜進入了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北上廣家庭收入達到多少,才算中產階級?
    關於北上廣家庭收入達到多少,才算是中產階級?國內經濟學界存在較大的分歧。有的學者認為,房產(至少一套以上)+中等收入就是中產階級。但是,還有人認為,除了中等收入和房產之外,還要有代步工具(轎車)和銀行存款(如果沒有存款,就缺乏應對風險的能力,也不算中產階級)。
  • 勞光榮的三把淚
    荷花高過人頭,可聞餘香;老者小童閒坐,怡然自樂。21年前,勞光榮當上了村支書。上任後,他倡導村民制定禁止偷盜山林的村規民約,遏制盜伐竹木行為。正當工作幹得得心應手時,勞光榮卻辭職了。1997年,勞光榮的妻子因肝病住院治療,家中欠下40萬元債。當時,勞光榮當村幹部的報酬每年只有500元,「養活自己都夠嗆,更別提支付債臺高築的醫療費了!」
  • 美國不平等:經濟極化 中產階級日益萎縮
    第二,上世紀初的巨大不平等在大蕭條之後被逐步抑制,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進入一個「大壓縮(GreatCompression)時代」,高收入人群的財富被壓縮,財富分配向中產階級傾斜。但這個趨勢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發生逆轉,向上世紀初的不平等狀況回歸。  很多經濟學家宣稱,財富佔比的變化是市場周期的結果,經濟危機之後,理應出現這種不平等的下降。
  • 大前研一:日本已告別中產階級社會(圖)
    悅讀日本已告別中產階級社會  21世紀以來,日本家庭資產持續縮水,負債一路攀升,收入兩極化趨勢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性不斷加劇,中產階級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危機。個人也是如此,處在年收入持續減少的時代裡,如果無法完全捨棄關於中產階級的「常識」,生活將會格外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做出最大變革的就是政府所施行的政策。國家之所以會陷入長期衰退,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弄錯了應對策略。政府只認識舊形態的經濟,把不具實際效用的財政支出當成了提升經濟的對策。結果,把中央與地方的債務、財政融資資金等加起來,政府發行了超過1000萬億日元的公債。
  • 中國的基尼係數與中產階級數量
    關於中國中產階級的數量,說法不一,評定標準也各不相同。但我認為比較中肯、靠譜的數字應該是2億多,那種僅以個人資產來評定中產階級的標準已經「out」了。因為以此標準被列入中產階級中的相當多一部分人,都是背負巨額房貸的「房奴」,他們的後半生必須拼命努力工作,才能還請銀行房貸,其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哪裡還談得上什麼生活質量。
  • 核電站工人加班超100小時過勞猝死 單位卻堅稱病死
    (原標題:日本工人加班超100小時過勞猝死 單位卻堅稱病死)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新華網)海外網11月5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曾在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從事汽車整備工作的57歲男性員工在2017
  • 《美麗心靈》原型去世 主演羅素·克勞表示震驚
    騰訊娛樂訊 (文/東齊)羅素·克勞(Russell Crowe)電影代表作《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的主人公原型——諾貝爾獲獎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與妻子在新澤西遭遇車禍,雙雙遇難。
  • 拜登的考卷:如何拯救美國塌陷的中產階級?
    此外,她有大學學歷的朋友和同事,過著和她相似的生活,不同之處僅在於,他們還背負著數萬美元的學生債務。佐伊的收入基本上只夠日常開銷。她沒有銀行存款,更不用說退休金了。她從未拖欠過房租,但離擁有自己的房子還很遙遠。有時候,當出現意外情況需要花錢時,就需要刷信用卡來支付食品雜貨、電費或煤氣費。還清欠款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經濟負擔自然會體現在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