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官微
僅用一年客流量就達到設計預期、屋面降溫比預計強一倍、軌道交通出行旅客比例是預期的1.5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已有一年,昨天,「新中國大工匠智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題展覽」亮相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講述了機場運行以來諸多超出設計預期的驚喜。
長卷凝聚百餘設計巧思
展覽位於展館四層,從旅客視角展示了機場設計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和以「服務旅客」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揭秘航站樓兼具藝術性、便捷性、實用性背後的設計巧思。按1比100比例製作的C形柱局部展開模型為首次展出,清楚揭示了機場外層金屬裝飾屋面、內層金屬隔熱屋面、主鋼結構層、室內大吊頂層各層「肌理」。大興國際機場航站區工程設計總負責人之一、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師王亦知介紹,外層金屬裝飾屋面具備散熱功能,在設計階段,設計師模擬這層外皮能為內層降溫4至5℃,而實際使用效果超出預期,降溫超10℃。
圖:大興國際機場C形柱局部展開模型是首次展出。攝影:方非
作為本次展覽的主展品,《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剖透視長卷》借用《清明上河圖》的散點透視法以及說明、模擬對話等方式,將百餘項設計亮點呈現在長卷上。這幅長卷的起點是航站樓地下的軌道交通站臺。王亦知介紹,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地下有六條軌道線路,高鐵、城鐵、地鐵站臺位於航站樓正下方,京霸鐵路、廊涿城際、新機場線、R4線和S6線從這裡通過,為旅客選擇軌道交通出行提供了便利。在設計階段,根據首都機場旅客採用軌道交通的比例,設計團隊預測會有20%旅客乘坐軌道交通。而一年來的運行數據顯示,30%旅客選擇了軌道交通,佔比位居全國機場之首。
航站樓規劃令旅客盡享服務
許多去過大興國際機場的旅客都會感到航站樓內光線柔和、舒適,這不僅得益於C形柱的採光作用,更與吊頂的建築材料相關。亮相展覽的航站樓大吊頂板樣品,顯示了這款「神器」的作用。憑藉一種特殊塗層,它可實現可見光反射率不低於95%,且反射光線具有漫反射特性,均勻無光斑,有效節約室內照明能耗。「細心的旅客也許能注意到,大興國際機場內白天很少開燈,並且照明燈具數量只有常規機場的十分之一,非常節能。」王亦知說。
而對於許多常年出差的「空中飛人」來說,大興國際機場豐富的商業是增加旅途舒適感的重要來源。
展出的航站樓中軸線剖切模型顯示,大興國際機場有我國首個雙層出發高架橋的航站樓。國際出發走上層,國內出發上下均可,且每一層都能同時滿足出發與到達。「出發與到達在同層的設計使得抵離旅客混流,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機場內的商業服務。」王亦知介紹,「平均每天10萬旅客流量,已提前一到兩年達到了設計預期。每天這麼多旅客,再加上5萬多平方米的商業空間,讓機場三層四層非常熱鬧。」他透露,某快餐品牌大興機場店的單日銷量曾創下該品牌亞洲銷量冠軍。
「新世界七大奇蹟之首」
去年9月,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公司作為航站區的設計總承包單位,百餘名設計師傾盡心血,歷經1800個日夜,迎來了「鳳凰展翅」的偉大時刻。
王亦知介紹,他們曾與多個設計團隊競標大興機場的設計方案,最終放射狀構型和集中式布局的方案脫穎而出。「我們的設計理念很簡單——以旅客為中心,只有放射狀、集中式的機場設計能讓旅客在最短的時間內登機,大興機場的紀錄是8分鐘。」
可是相當於25個標準足球場體量的巨大機場屋蓋,如何用堅硬的鋼材編織而成?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北京新機場航站區工程設計總負責人王曉群介紹,鋼結構屋頂作為航站樓的最大組件,由63450根杆件和12300個球節點拼裝而成。由於是不規則曲面,最高和最低點起伏高差約30米,所以每個球節點的位置都不一樣,每根杆件的大小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每個球節點必須按照計算機空間定位,再用杆件逐個焊接起來,所有節點位置偏差不能超2毫米。
大興國際機場建成後,取得了諸多榮譽,並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首」。王曉群說,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不是某一個建築師的功勞,這背後,是超過10萬名建設者的全力以赴。
展覽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與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將免費展出至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