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侵犯了生命,歧視卻剝奪了他的生活

2020-12-05 騰訊網

愛滋病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遠遠不止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

人類古老而強烈的情感是恐懼,古老而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愛滋病對於很多人來說便是未知的。

大多數人依然談「艾」色變,他們不知道,如今愛滋病已經做到可防可治。

通過規範治療,感染者每天只服用一片藥,便可回歸正常生活。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

世界愛滋病日是以疾病本身命名的,但愛滋病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遠遠不止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愛滋病最大的併發症是社會歧視。

▲《生無畏》愛滋病公益微電影

7年過去,他重獲新生

7年前,Ben感到身體不適,呼吸困難。

「一步沒走,就像是剛跑完5000米,憋悶。」

持續不退的高熱,讓Ben決定就醫。

檢查後,醫生把Ben留在了醫院,並告訴他的家人,Ben的肺部感染很嚴重,並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就這樣,Ben住進了ICU,一周肺部的症狀並未好轉,為尋找病因,醫生抽取了Ben近10管血液樣本送檢。

次日清晨,主治醫生讓Ben半小時後去辦公室找他。

「那時感覺舒服一些,我當時蠻開心的,以為醫生要讓我辦出院手續了。」

事情並未如Ben所願,醫生向他出示了化驗單,告訴他的HIV血項出了問題,可以確診患上了愛滋病。

受訪者Ben

Ben對於愛滋病的了解不多,他印象中有個模糊的數據:

絕大部分感染者活不過5、6年。

沒有經過太多思考,Ben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剛剛結束探視的母親選擇了折返。

「當時,我腦子是懵的,發著燒呼吸也很困難,但我沒有躺在病床上,而是選擇在電梯口等待母親,直到電梯門打開的那一刻。」

當母親從電梯走出,Ben直接給母親跪下,並告訴他自己患上了愛滋病,隨後又將那個模糊的數據告訴了母親。

「我可能只能再活5、6年了。」

母子倆在電梯口抱頭痛哭,母親告訴Ben:「無論我花多少錢,付出什麼代價,都要把你治好。」

隨後,Ben被轉到了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醫院開展針對於愛滋病的治療,Ben幾乎是對醫生哀求,「我想要再多活些時間,我還沒有給父母養老。」

醫生的話讓Ben重新燃起了希望:

「你這個情況在普通醫院看上去很嚴重,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嚴重,你積極配合治療,壽命和正常人一樣的。」

兩個多月的時間,退燒治療、肺炎治療、抗病毒治療,醫生最終給Ben開具了出院通知,告訴他只需每日服藥,規範治療,就能與常人無異。

這次是真的出院了。

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蔡衛平從1997年從事愛滋病防治工作,至今已23個年頭了。

蔡衛平從病人口中聽到的最多的問題便是,「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消沉、恐懼、絕望是病人的常規心理。家人和社會的不理解甚至導致有些病人在得知確診後選擇輕生。

作為醫生,蔡衛平也曾感到過無助。

受訪者蔡衛平

「20多年前,愛滋病治療得不到其他綜合科室的支持,愛滋病人得了任何病都是我們搞。動脈瘤破裂我們得按壓止血,但我們沒有辦法做手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出血而亡。」

如今,不僅這樣的局面已得到改善,愛滋病也並非無藥可救,無醫可治。

2019年1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1月—10月,全國共檢測2.3億人次,新報告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3.1萬例,新增加抗病毒治療12.7萬例,全國符合治療條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比例為86.6%,治療成功率為93.5%。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愛滋病感染者95.8萬1。

儘管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防控和徹底治癒愛滋病,但通過規範有效的藥物治療,是可以將HIV病毒載量控制在極低、甚至是在體內檢測不到的水平,當感染者長期達到病毒抑制後,其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都將有所保障。

「曾經為了控制愛滋病病毒,病人需要每天服用三種藥,不僅會有副作用,感染者還容易服錯或是誤服。」

現在,用於治療HIV的單片複方製劑,一天只需要服用一片即可。相比起多片劑,單片機能夠更好的提高感染者的依從性,幫助感染者通過治療回歸生活。

不僅如此,作為日服單片複方藥物的艾考恩丙替片已納入醫保,這就意味著,將極大緩解感染者的用藥壓力。

2020年8月,恩曲他濱替諾福韋片在中國獲批用於同時結合安全的性行為措施,用於HIV暴露前預防(PrEP)2。

「不可治癒不等於不能治療,慢性糖尿病、高血壓都不可治癒,長期用藥就能夠控制,對於愛滋病這種病來說,治療是最積極的預防。」

對話中,蔡衛平提到了「U=U」的理論。

2017年11月,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也發表了名為《「U=U」2017年起航》的社論文章。「U=U」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的簡稱,意思是「HIV檢測不出就等於不具有傳染性」。

2018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專家、研究員吳尊友表示,支持國際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的「測不出病毒的HIV感染者沒有傳染性」的結論。他認為,這一研究發現非常重要,提示我們應對愛滋病疫情,應該積極地擴大檢測、擴大治療。

「只有極早地發現並開始規範治療,才能降低對社會、對個人的影響。通過抗病毒治療,如果病毒持續被抑制,就沒有傳染性了。不要抗拒做HIV檢測,發現以後要正確地面對,及時去醫院接受治療。這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誤解和歧視,愛滋病最大的併發症

如今,Ben選擇了從事愛滋病防治相關的工作,一方面他感謝曾經在自己最艱難的日子中幫助過自己的人,另一方面他也認為,自己應該身體力行地為愛滋病盡一份力。

正是因此,他成為了極少數敢於露臉出現在媒體面前的感染者。

「病毒侵犯了他們的生命,但歧視卻剝奪了他們的生活。」家人的鼓勵和支持,讓Ben在對抗疾病的時候變得勇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給予Ben家人般的理解。

「在得知我得了這個病的消息後,有些朋友選擇了遠離我,曾經甚至每天都要聯繫的朋友,變成了需要驗證才能聊天的人。」

在從事愛滋病防治工作中,見到公眾對於愛滋病的不理解和歧視,就更多了。

有父母因孩子感染不允許孩子回家;有學校因學生感染,不允許學生上課;有很多感染者因心理壓力太大,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蔡衛平見得更多。

「有個年輕感染者,得知病情後表現得很淡定,也接受服藥,感覺比較內向,約定第二周複診,但是一周之後,他的家人告訴我,他已經自殺去世了。」

這讓蔡衛平感到很震驚,也同時讓他明白,在愛滋病治療中,理解尊重和心理安慰的重要性。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蔡衛平時刻關注著病人的反饋。

「情緒激動的反而好交流,那些看似平靜沉默的,則需要醫生更多的關心,我怕他們想不通就會說很多。有時候,大部分醫生和家屬往往要最重最壞的地方說,我們正好反過來,為了讓家屬不放棄這條生命,有時候我們反過來跟家屬說把預後說得美好一些。」

蔡衛平認為,公眾現在普遍對患病人群的行為難以理解,覺得患愛滋病的人從行為來說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一群人,人們認為「得愛滋病的不是好人,好人不會得愛滋病」。

作為疾病來說,人們更多的應該是考慮疾病本身,而不是深究人家怎麼得這個病的。

「大家應該對感染愛滋病的行為能夠多寬容一點。正是因為大眾的誤解和歧視,讓很多感染者不敢檢測,從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更重要的是還有可能造成疾病的蔓延。」

最初,Ben的工作是動員檢測,在2015年後,他轉為從事愛滋病感染者關懷工作。

「因為我是過來人,所以我想從他們的心底深處,他們最需要的那一塊去幫助他們。」

Ben為感染者建了群,在群裡大家交流治療心得、提供心理支持,Ben還定期匯總問題、求教專業醫生。他也制定了群規,提醒組員們保護好隱私、儘快治療。

Ben的工作越來越忙,而每當收到感染者的好消息,哪怕只有「我很好」三個字,滿滿的獲得感也能驅散疲憊。

「我並不奢求,全社會對愛滋病群體付出同情心,做出相應的關懷行為,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理解這個疾病,這個疾病不僅可以通過藥物阻斷,還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大家能對愛滋病認識和了解到這個程度,我覺得就足夠了。」

相關焦點

  • 從《漆黑的子彈》談談「病毒引發的歧視」
    作品以人類在與病毒性寄生生物「原腸動物」的戰爭中落敗的近未來為舞臺,主要描寫了擁有異能力的高中生裡見蓮太郎與他的搭檔藍原延珠的活躍表現。我們對病毒這個名詞實際並不陌生。在病毒流行發病的時候,很多人都帶著口罩天天消毒以保證自己周邊的環境是安全的。很多地方人們畏之如虎。病毒,就像無形的死神一樣,在鋼鐵森林中,無情的收割人的生命。沒有人知道它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
  • 91 歲的諾獎得主因種族歧視被剝奪榮譽稱號
    諾獎得主「DNA 之父」沃森老爺子可謂是禍不單行,前段時間剛剛遭遇了車禍,最近又迎來一大暴擊——被剝奪所有榮譽稱號。圖片來源: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1 月 11 日,冷泉港實驗室宣布與諾獎得主詹姆斯 · 沃森(James Watson)徹底斷絕關係,並收回授予他的所有榮譽稱號,包括撤銷他的名譽主席、名譽教授以及名譽董事等榮譽頭銜。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海外探客 2016-10-04 22:10:02
  • B肝歧視短期內難消 根本原因是恐懼
    一切皆因「B肝歧視」而起。在探究「B肝歧視」為什麼會存在的問題上,有社會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不清楚B肝的傳播途徑,認為和B肝病毒攜帶者生活、工作在一起隨時可能被傳染。這「歧視」,其實是人們對疾病的恐懼。這種恐懼在現實中被無情誇大,而強制B肝檢測在其中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衛生部通報上述政策意在破除這種制度安排,以消除B肝歧視。
  • DNA之父歧視黑人被剝奪榮譽,沃森:愚蠢可治癒、東亞人智商最高
    這個事情還要從頭開始說起,詹姆斯沃森經常在各種公共場合發表一些不算太合適的觀點,比如他說一個人的性能力和體重、野心是有關係的,所以英國人更多的是病人,因為英國社會的肥胖現象比較嚴重。同時他說愚蠢應該是一種後天的疾病,通過相關的治療應該有治癒的可能......當然,這些話要是從一般人嘴裡說出來,別人可能早就不耐煩了,但因為他是頂級的專家,所以這些言論沒有招致太多的反感。
  • 「隱瞞愛滋病情」源於社會歧視
    2014-05-07 15:13:49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張西流   一場急救,攪亂深圳兒童醫院神外科六名醫護人員平靜的生活
  • 印度向矽谷輸出高管,也出口種姓歧視
    矽谷的種姓歧視,隨著印度族裔的興起,成為陽光無法投射的隱秘地帶。幾十年來,這種無聲的歧視一直隱藏在暗處,賤民因害怕丟飯碗或是籤證而不敢開口。6月30日,美國加州公平就業和住房部監管機構起訴思科,申訴人是一名印度移民到美國的賤民工程師,他聲稱,受到印裔美國人經理Sundar Iyer和Ramana Kompella的歧視和騷擾,晉升的機會也被剝奪。
  • 「我不是新冠病毒!」,美國亞裔藉助社交媒體反抗歧視
    文章講述了新冠疫情之下亞裔群體無端遭受種族主義歧視與攻擊的現狀,希望亞裔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能夠引起其他群體的關注。(圖片來自中新社) 全文摘編如下: 凱爾·納瓦羅(Kyle Navarro)正蹲下鎖自行車,突然他發現有一個白人老頭正盯著他看。納瓦羅是一名菲裔,他試圖忽視眼前所發生的事,但很快他的想法就被打破了。那個白人老頭經過納瓦羅身邊之後又回過頭罵了納瓦羅。
  • 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在一封信上,他署名「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則署名「洛克伍德先生」——第一個署名獲得的答覆率是52%,36%的度假村為他預訂;而第二個署名則得到了95%的答覆,有93%的預訂許可。名字帶有「XX伯格」字樣的人,一般是猶太人。這個案例可以很清楚的說明,在哪怕是曾經加入到同盟國,對抗屠殺和清洗過大量猶太人的納粹德國的國家,對於猶太人的社會歧視也根深蒂固。
  • 特斯拉因種族歧視遭「三連告」 馬斯克:封口費給你,不要...
    長期以來的產能問題,讓他們成了外界眼中的「大忽悠」,而內部連連發生的種族主義問題,更是直接侵犯了社會價值的底線。近日又有媒體報導,特斯拉曾經通過發封口費的方式,阻止員工爆出內部的種族歧視問題。迪亞茲表示,這些話「讓他感覺低人一等」。小迪亞茲表示,他向上級領導反映過這個問題,卻反而遭到了書面警告,並且最終因為「違反規定」遭到解僱。一開始他們只是默默離開,直到去年,特斯拉內部出現越來越多的種族歧視事件後,他們決定站出來,聯合另一名前特斯拉黑人員工帕特森(Lamar Patterson)起訴前東家。
  • 肝膽衛士李亞磊科普:減少B肝歧視
    小陸是一個B肝患者,由於不想讓單位同事知道,從來不參加單位體檢,直到有一天感覺上腹劇痛,在醫院檢查後確診為肝癌,並且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這個消息對於他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 DNA之父剝奪頭銜 因為沃森頻繁發表這一言論
    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世界「DNA之父」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美國科學家沃森(James Watson)因為頻繁發表關於種族間智商差異的言論被剝奪了榮譽頭銜。上周五,沃森曾經在1968到1993年間領導的冷泉港實驗室(CSHL)發布聲明,稱將剝奪此前頒發給他的榮譽頭銜。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4日(CNN)報導,冷泉港實驗室在聲明中表示,強烈反對沃森的相關言論,並斥其「完全沒有科學根據」。沃森此前曾多次發表類似言論。
  • 世界愛滋病日:比愛滋病更可怕的,是歧視|hiv|傳染病|攜帶者|愛滋...
    數據表明:中國在防止愛滋病擴散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愛滋病毒帶來廣泛的社會歧視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愛滋病患者不僅在社會上、工作上或者學校裡受到歧視,而且就醫問題也面臨挑戰。也就是說,HIV病毒我們算是控制住了,但「歧視」病毒我們似乎仍然有點束手無策。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白人是很看不起黑人的,新航路的開闢,使得白人有機會盡情地壓榨和奴役黑人,建立海外殖民地,強佔黑人的棲息地,甚至把他們當牲畜一樣對待,剝削黑人自由,把他們集體用鐵鏈子拴住,不給逃跑的機會,黑人吃不飽穿不暖,加上病毒的蔓延,黑人大量死亡。不過,在白人眼裡,他們不過是一件商品而已,根本不值得同情。
  • 漫威:無限寶石是女性,生命法庭可以隨時剝奪她的權能
    當六顆無限寶石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所產生的強大力量甚至能夠讓宇宙的半數生命消失,在漫威電影宇宙之中,導演曾經說過,這半數生命裡包含了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換句話說,只要是在科學角度上來說屬於「生命」的,都會被消滅掉。這無限寶石所消滅的是宇宙一般的數量,足以見得能力有多誇張。
  • 我們為什麼 會有素食歧視
    中國大陸目前素食文化不發達,不僅素食人口少,大多數素餐館經營慘澹,更重要的是素食者在生活中受到歧視,不敢理直氣壯地吃素。參加聚會,包括去親戚家串門,說自己吃素,往往都感到不太好意思,覺得自己給別人添麻煩了。甚至連許多經常坐飛機的長期素食者,都不知道飛機上是可以提供素食的。這是因為素食者長期以來受到歧視,習慣了,以為別人不給自己提供素食是正常的。
  • 奉俊昊日本宣傳《寄生蟲》稱歧視和偏見比病毒更恐怖
    奉俊昊說:「在病毒侵入人體之前,人們在內心製造了更大的恐懼和不安。如果被捲入這種恐懼心理,我們將很難戰勝這次的災難。」他還說,「和《漢江怪物》不同,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病毒實際存在。但如果我們對此過度反應,再出現對國家、人種的偏見與歧視的話,將引起更加恐怖的事情。」奉俊昊最後表示,他對克服疫情抱有希望,認為「我們就快克服這次的難關了。」
  • 考生公務員考試總分第一因色盲被拒 告單位歧視
    記者 虢燦 實習生 陳橙 眭文麗  本報3月21日訊 兩年前,他參加公務員考試,筆試面試總成績第一,卻因體檢時查出色盲遭拒錄。一怒之下,長沙考生曹軍(化名)狀告用人單位湖南省地勘局「就業歧視」。目前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擇期開庭。
  • 別讓睡眠剝奪了您的身心健康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個體延續生命的必需過程。在睡眠中,個體的大腦細胞得到修復,心理機能得到強化,機體各項代謝功能也得以恢復。而現今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不僅剝奪了人們的睡眠時間,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1966年,日本一位研究者對一名23歲的男青年進行了剝奪睡眠實驗。
  • 致死率90%,已剝奪10萬人的生命!死神伊波拉病毒
    他曾經觀察過感染馬爾堡病毒的丹麥男孩的細胞,知道馬爾堡病毒的可怕,他想起自己跟猴類專家都聞過感染病毒的細胞,嚇得魂飛魄散,立刻通知了專家。專家將情況上報給疾病評估部門的主任,但隱瞞了兩個人聞過病毒的事實。接著,專家決定用三種血清來鑑定病毒,分別是馬爾堡病毒感染者的血清、蘇丹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和薩伊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瑪英嘉護士的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