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遠遠不止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
人類古老而強烈的情感是恐懼,古老而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愛滋病對於很多人來說便是未知的。
大多數人依然談「艾」色變,他們不知道,如今愛滋病已經做到可防可治。
通過規範治療,感染者每天只服用一片藥,便可回歸正常生活。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
世界愛滋病日是以疾病本身命名的,但愛滋病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遠遠不止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愛滋病最大的併發症是社會歧視。
▲《生無畏》愛滋病公益微電影
7年過去,他重獲新生
7年前,Ben感到身體不適,呼吸困難。
「一步沒走,就像是剛跑完5000米,憋悶。」
持續不退的高熱,讓Ben決定就醫。
檢查後,醫生把Ben留在了醫院,並告訴他的家人,Ben的肺部感染很嚴重,並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就這樣,Ben住進了ICU,一周肺部的症狀並未好轉,為尋找病因,醫生抽取了Ben近10管血液樣本送檢。
次日清晨,主治醫生讓Ben半小時後去辦公室找他。
「那時感覺舒服一些,我當時蠻開心的,以為醫生要讓我辦出院手續了。」
事情並未如Ben所願,醫生向他出示了化驗單,告訴他的HIV血項出了問題,可以確診患上了愛滋病。
受訪者Ben
Ben對於愛滋病的了解不多,他印象中有個模糊的數據:
絕大部分感染者活不過5、6年。
沒有經過太多思考,Ben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剛剛結束探視的母親選擇了折返。
「當時,我腦子是懵的,發著燒呼吸也很困難,但我沒有躺在病床上,而是選擇在電梯口等待母親,直到電梯門打開的那一刻。」
當母親從電梯走出,Ben直接給母親跪下,並告訴他自己患上了愛滋病,隨後又將那個模糊的數據告訴了母親。
「我可能只能再活5、6年了。」
母子倆在電梯口抱頭痛哭,母親告訴Ben:「無論我花多少錢,付出什麼代價,都要把你治好。」
隨後,Ben被轉到了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醫院開展針對於愛滋病的治療,Ben幾乎是對醫生哀求,「我想要再多活些時間,我還沒有給父母養老。」
醫生的話讓Ben重新燃起了希望:
「你這個情況在普通醫院看上去很嚴重,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嚴重,你積極配合治療,壽命和正常人一樣的。」
兩個多月的時間,退燒治療、肺炎治療、抗病毒治療,醫生最終給Ben開具了出院通知,告訴他只需每日服藥,規範治療,就能與常人無異。
這次是真的出院了。
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蔡衛平從1997年從事愛滋病防治工作,至今已23個年頭了。
蔡衛平從病人口中聽到的最多的問題便是,「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消沉、恐懼、絕望是病人的常規心理。家人和社會的不理解甚至導致有些病人在得知確診後選擇輕生。
作為醫生,蔡衛平也曾感到過無助。
受訪者蔡衛平
「20多年前,愛滋病治療得不到其他綜合科室的支持,愛滋病人得了任何病都是我們搞。動脈瘤破裂我們得按壓止血,但我們沒有辦法做手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出血而亡。」
如今,不僅這樣的局面已得到改善,愛滋病也並非無藥可救,無醫可治。
2019年1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1月—10月,全國共檢測2.3億人次,新報告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3.1萬例,新增加抗病毒治療12.7萬例,全國符合治療條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比例為86.6%,治療成功率為93.5%。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愛滋病感染者95.8萬1。
儘管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防控和徹底治癒愛滋病,但通過規範有效的藥物治療,是可以將HIV病毒載量控制在極低、甚至是在體內檢測不到的水平,當感染者長期達到病毒抑制後,其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都將有所保障。
「曾經為了控制愛滋病病毒,病人需要每天服用三種藥,不僅會有副作用,感染者還容易服錯或是誤服。」
現在,用於治療HIV的單片複方製劑,一天只需要服用一片即可。相比起多片劑,單片機能夠更好的提高感染者的依從性,幫助感染者通過治療回歸生活。
不僅如此,作為日服單片複方藥物的艾考恩丙替片已納入醫保,這就意味著,將極大緩解感染者的用藥壓力。
2020年8月,恩曲他濱替諾福韋片在中國獲批用於同時結合安全的性行為措施,用於HIV暴露前預防(PrEP)2。
「不可治癒不等於不能治療,慢性糖尿病、高血壓都不可治癒,長期用藥就能夠控制,對於愛滋病這種病來說,治療是最積極的預防。」
對話中,蔡衛平提到了「U=U」的理論。
2017年11月,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也發表了名為《「U=U」2017年起航》的社論文章。「U=U」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的簡稱,意思是「HIV檢測不出就等於不具有傳染性」。
2018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專家、研究員吳尊友表示,支持國際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的「測不出病毒的HIV感染者沒有傳染性」的結論。他認為,這一研究發現非常重要,提示我們應對愛滋病疫情,應該積極地擴大檢測、擴大治療。
「只有極早地發現並開始規範治療,才能降低對社會、對個人的影響。通過抗病毒治療,如果病毒持續被抑制,就沒有傳染性了。不要抗拒做HIV檢測,發現以後要正確地面對,及時去醫院接受治療。這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誤解和歧視,愛滋病最大的併發症
如今,Ben選擇了從事愛滋病防治相關的工作,一方面他感謝曾經在自己最艱難的日子中幫助過自己的人,另一方面他也認為,自己應該身體力行地為愛滋病盡一份力。
正是因此,他成為了極少數敢於露臉出現在媒體面前的感染者。
「病毒侵犯了他們的生命,但歧視卻剝奪了他們的生活。」家人的鼓勵和支持,讓Ben在對抗疾病的時候變得勇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給予Ben家人般的理解。
「在得知我得了這個病的消息後,有些朋友選擇了遠離我,曾經甚至每天都要聯繫的朋友,變成了需要驗證才能聊天的人。」
在從事愛滋病防治工作中,見到公眾對於愛滋病的不理解和歧視,就更多了。
有父母因孩子感染不允許孩子回家;有學校因學生感染,不允許學生上課;有很多感染者因心理壓力太大,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蔡衛平見得更多。
「有個年輕感染者,得知病情後表現得很淡定,也接受服藥,感覺比較內向,約定第二周複診,但是一周之後,他的家人告訴我,他已經自殺去世了。」
這讓蔡衛平感到很震驚,也同時讓他明白,在愛滋病治療中,理解尊重和心理安慰的重要性。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蔡衛平時刻關注著病人的反饋。
「情緒激動的反而好交流,那些看似平靜沉默的,則需要醫生更多的關心,我怕他們想不通就會說很多。有時候,大部分醫生和家屬往往要最重最壞的地方說,我們正好反過來,為了讓家屬不放棄這條生命,有時候我們反過來跟家屬說把預後說得美好一些。」
蔡衛平認為,公眾現在普遍對患病人群的行為難以理解,覺得患愛滋病的人從行為來說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一群人,人們認為「得愛滋病的不是好人,好人不會得愛滋病」。
作為疾病來說,人們更多的應該是考慮疾病本身,而不是深究人家怎麼得這個病的。
「大家應該對感染愛滋病的行為能夠多寬容一點。正是因為大眾的誤解和歧視,讓很多感染者不敢檢測,從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更重要的是還有可能造成疾病的蔓延。」
最初,Ben的工作是動員檢測,在2015年後,他轉為從事愛滋病感染者關懷工作。
「因為我是過來人,所以我想從他們的心底深處,他們最需要的那一塊去幫助他們。」
Ben為感染者建了群,在群裡大家交流治療心得、提供心理支持,Ben還定期匯總問題、求教專業醫生。他也制定了群規,提醒組員們保護好隱私、儘快治療。
Ben的工作越來越忙,而每當收到感染者的好消息,哪怕只有「我很好」三個字,滿滿的獲得感也能驅散疲憊。
「我並不奢求,全社會對愛滋病群體付出同情心,做出相應的關懷行為,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理解這個疾病,這個疾病不僅可以通過藥物阻斷,還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大家能對愛滋病認識和了解到這個程度,我覺得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