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節不保?91 歲的諾獎得主因種族歧視被剝奪榮譽稱號

2020-11-25 騰訊網

全文共 2423 字,預計用時 7 分鐘。

諾獎得主「DNA 之父」沃森老爺子可謂是禍不單行,前段時間剛剛遭遇了車禍,最近又迎來一大暴擊——被剝奪所有榮譽稱號。

圖片來源: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1 月 11 日,冷泉港實驗室宣布與諾獎得主詹姆斯 · 沃森(James Watson)徹底斷絕關係,並收回授予他的所有榮譽稱號,包括撤銷他的名譽主席、名譽教授以及名譽董事等榮譽頭銜。

原因是沃森在 2019 年 1 月 2 日播出的 PBS 紀錄片《美國大師:解密沃森》再次重提並肯定了他在 2007 年發表的種族言論。

2007 年,沃森在英國給他的新書《避免與無聊的人打交道》(Avoid Boring People)做推廣,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採訪時,他發表了引起大眾譴責的種族歧視言論:(我) 天生對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觀,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的智力水平與我們是一樣的,然而所有的測試都表明並非如此。

inherently gloomy about the prospect of Africa,all our social policies ar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ir intelligence is the same as ours—whereas all the testing says not really... although some think that all humans are born equ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have to deal with black employees find this not true.

而今,沃森舊事重提,冷泉港「割袍斷義」著實無可厚非。

「口無遮攔」的舊事

事實上,這位諾獎得主已經不是第一次「口無遮攔」地發表備受爭議的言論。

沃森早年關於 DNA 雙螺旋發現歷程的科學論著《雙螺旋》就險些因為沃森在書中的一些表述而差點不能出版。

據英國《觀察家報》報導,沃森在接受採訪時曾坦誠道,他最親密的合伙人弗朗西斯 · 克裡克 (Francis Crick)曾這樣抱怨過沃森已經嚴重侵犯了他的隱私;而另一位合作者,莫裡斯 · 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 對他的新書也不認可,認為該書損害和扭曲了科學家們的形象;而書中關於富蘭克林的一些不妥的描述更是激起廣泛討論。

諷刺其他科學家

沃森在書中對幾位科學家有令人不快的直白描述,並充斥著無所不在的優越感。

他將羅莎琳·富蘭克林戲稱為羅西(Rosy),這是她非常不喜歡的一種暱稱;此外,沃森還用 Dark Lady 形容富蘭克林,原因是富蘭克林沒有女人味,常常穿著深色的衣服,沃森還將她形容為「是母親不滿意的產物」。

不僅如此,書中還摻雜了不少八卦內容和諷刺科學家的漫畫,在書的次要章節中還有沃森追求年輕女性的細節描繪,他在書裡稱劍橋校園中的她們為「美人兒」,這些都被認為是不切主題,而且書的語氣充滿了傲慢,有些屈尊俯就。

其他「令人不快」的言論

1997 年,《星期日電訊報》報導,沃森接受採訪時稱:如果能夠發現決定性取向的基因,那麼當一個女人決定她不想要一個同性戀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允許她墮胎。

women should be able to abort foetuses at will if advances in genetics showed that they would be born gay, or dyslexic, or musically untalented or even too short to play basketball.

雖然沃森隨後在接受《獨立報》採訪時稱他只是支持母親擁有墮胎的權利,並表示要起訴《星期日電訊報》,但他的言論已然激起軒然大波。

圖片來源:獨立報

2000 年,一次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演講中,沃森表示:皮膚顏色和性能力存在聯繫,皮膚中的黑色素含量與其性慾亢奮程度存在正相關。

That's why you have Latin lovers,Watson said.You've never heard of an English lover. Only an English patient.

此外,沃森還表示:越瘦的人越有抱負,當你面試胖子時你不會有好的感覺,因為你知道你不會僱用他們。

Whenever you interview fat people, you feel bad, because you know you're not going to hire them.

圖片來源:sfgate

2003 年,在英國第 4 頻道放映的一部紀錄片中,沃森稱愚蠢是一種遺傳病,分子生物學家有責任設計基因療法或篩選測試以解決愚蠢問題。

If you are really stupid, I would call that a disease.

在《Newscientist》的報導中還引述了此前沃森的另一觀點:女性應該被改造得更漂亮。

People say it would be terrible if we made all girls pretty. I think it would be great.

當然,以上所有觀點都只是沃森的一時侃侃而談,並沒有什麼文獻和論據的支撐。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在1994年的一本書中就形容他為「我遇到過最討厭的人」。

對於沃森的這些言論,大家有什麼看法呢?留言告訴學霸君吧。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海外探客 2016-10-04 22:10:02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DNA之父因種族歧視遭美學術界放逐:固執己見十多年
    (原標題:DNA之父沃森因種族歧視遭美國學術界放逐:固執己見十多年)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薩特在晚年解釋自己為何會拒絕諾貝爾獎時說道:「這獎意味著現在你屬於某一個等級。我們把文學變成了一種有等級的實在,在這種文學中你處於這種或那種地位。我拒絕這樣做,所以我拒絕一切榮譽。」
  • 「DNA之父」被剝奪榮譽頭銜:堅稱智商取決於種族和基因
    當地時間1月11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宣布剝奪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榮譽頭銜。沃森在1月2日PBS播出的紀錄片中稱,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智商差異由基因遺傳造成。
  • DNA之父歧視黑人被剝奪榮譽,沃森:愚蠢可治癒、東亞人智商最高
    最近,有著DNA之父稱號的詹姆斯沃森因為自己一些不當的言論,被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實驗室取消了榮譽頭銜。這個事情還要從頭開始說起,詹姆斯沃森經常在各種公共場合發表一些不算太合適的觀點,比如他說一個人的性能力和體重、野心是有關係的,所以英國人更多的是病人,因為英國社會的肥胖現象比較嚴重。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10月6日,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共同加冕科學最高榮譽,表彰他們黑洞方面的研究貢獻。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10月6日,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共同加冕科學最高榮譽,表彰他們黑洞方面的研究貢獻。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實際上,1931年出生的羅傑·彭羅斯教授,比霍金年長11歲。1994年還因對科學的貢獻被授予英國爵位。在諾獎之前,羅傑·彭羅斯教授還跟霍金教授有過多次同臺獲獎的經歷,比如倫敦皇家天文學會艾丁頓獎、沃爾夫物理學獎,二人也有合著:《時空的本質》。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DNA之父被剝奪榮譽頭銜
    【堅稱智商取決於種族和基因】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DNA之父」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美國科學家沃森因為頻繁發表關於種族間智商差異的言論被剝奪了榮譽頭銜。作為基因科學的前沿學者,沃森在電視節目中提及了認為白人和非洲裔存在由基因導致的平均智商差異的觀點。http://t.cn/EqCfmgV[/cp]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作為科學家的萊維特嚴謹地用了一個數據來形容他對電子產品的掌握程度:「我仍可以像一個15歲的孩子一樣使用手機。」圖|WLF獨家諾貝爾獎很奇怪萊維特在與B站的專訪談起了科學界的頂級榮譽——諾貝爾獎。他提起了諾貝爾獎的特殊屬性:它和別的獎項很不一樣,因為你在得獎之前完全被蒙在鼓裡。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DNA之父剝奪頭銜 因為沃森頻繁發表這一言論
    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世界「DNA之父」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美國科學家沃森(James Watson)因為頻繁發表關於種族間智商差異的言論被剝奪了榮譽頭銜。上周五,沃森曾經在1968到1993年間領導的冷泉港實驗室(CSHL)發布聲明,稱將剝奪此前頒發給他的榮譽頭銜。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4日(CNN)報導,冷泉港實驗室在聲明中表示,強烈反對沃森的相關言論,並斥其「完全沒有科學根據」。沃森此前曾多次發表類似言論。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