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婭探測器發現詭異的「共生星」
Gaia18aen事件2018年1月20日和3月22日發射譜線之比較。Merc「共生星」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恆星,它們就像雙面人一樣,同時帶有「冷」和「熱」兩種特徵。有人認為「共生星」是單星,而更多的天文學家認識到它們其實是由一顆溫度較低的巨星和一顆熾熱的白矮星組成的雙星。但無論它們是單星還是雙星,研究它們都對認識恆星演化有重要啟迪。
-
距地1.95萬光年處,突然爆亮,科學家:恆星也有「連體嬰兒」
據報導,在距離地球1.95萬光年之外的地方,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探測器,發現了一顆恆星,研究者將這顆恆星取名為WRAY 15-136,近日被確認為是一顆無塵埃的S型共生恆星。拿這次發現的WRAY 15-136來說,它就是雙星,分別由一顆炙熱的白矮星,和一顆M巨星組成。白矮星我們都知道,它是太陽之類的中小質量恆星,在完成生命尾聲演化後,在宇宙中所呈現的一種生命形式。那麼,M巨星又是什麼呢?M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30倍,金屬豐度也很高,亮度更是達到了太陽的7400倍。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反物質」徹底摧毀的恆星
Gemini Observatory/NSF/AURA/ illustration by Joy Pollard將近三年前,科學家通過蓋亞探測器在距離地球幾十億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超新星,亦即一顆爆炸的恆星。三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顆超新星不簡單。
-
蓋亞火了!測木衛二,測10億顆恆星!目標:測整個銀河系!
蓋亞它不是一個人類,而是一枚探測器,全稱為「全球天體物理幹涉測量儀」(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簡稱GAIA,是歐洲航天局研製並發射的一顆空間科學衛星,也是一架空間望遠鏡。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藝術想像圖:蓋亞將給我們一些關於銀河系本質的基本見解就「生產力」而言,沒有什麼探測器與之媲美,即使是功能強大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英國萊斯特大學馬汀·巴斯託(Martin Barstow)說:「蓋亞數據就像席捲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一場海嘯!該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涉及到天體物理學的各個領域,從鄰近地球的恆星,到太陽系行星,以及延伸至宇宙的邊緣。」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就「生產力」而言,沒有什麼探測器與之媲美,即使是功能強大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英國萊斯特大學馬汀·巴斯託(Martin Barstow)說:「蓋亞數據就像席捲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一場海嘯!這在測量太空距離方面尤為重要,蓋亞太空望遠鏡通過跟蹤天體繞恆星旋轉時如何輕微擺動,來測量它的距離。這是一種三角學視差原理,隨著時間推移,蓋亞太空望遠鏡將逐漸消除評估數據中的不確定性。觀測一顆15等級的恆星,其模糊程度遠超過肉眼可視範圍,但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誤差是0.027微角秒。英國愛丁堡大學尼古拉斯·羅威爾博士解釋稱,這相當於在20萬公裡之外凝視一枚1英鎊硬幣。
-
「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原標題:「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新聞特寫,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Gaia)探測器任務已繪製成超詳細銀河系地圖,並發現銀河系歷史上一段此前不為人知的「動蕩歲月」。
-
偶然的觀察發現因為一顆太暗而看不見恆星
據《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報導,蓋亞發現了一顆大約這個被稱為蓋亞16aye的事件非常特別。這種變暗現象在一天之內就發生了,這是與其他超新星或恆星與眾不同的。這是蓋亞探測到的第二次微引力透鏡事件,但它確實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因為它看起來完全不像之前的事件。
-
蓋亞最新數據展現160萬年後的夜空
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從星系的起源和演化到確定暗物質的位置,這些數據將為一系列研究提供支持。2013年年底,歐洲航天局(ESA)成功發射蓋亞。
-
蓋亞告訴你
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從星系的起源和演化到確定暗物質的位置,這些數據將為一系列研究提供支持。它在緩慢自旋的過程中不斷掃描天空,現在已多次測量了同一顆恆星的位置。這使科學家得以年復一年地跟蹤恆星在銀河系中幾乎無法察覺的運動。當蓋亞繞太陽運行時,其視角的變化也會使恆星的表面位置發生微小變化——通常是百萬分之一度。利用這些偏移量,人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做視差的技術來計算它們與太陽系的距離。
-
超大質量恆星的徹底湮滅
這場超新星爆發使得天文學家不得不將幾十年的研究置於一邊,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一種新的超新星上。這種超新星爆發時可以將其母星完全毀滅,不留一點殘骸。這場天文學家之前從未目睹過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可能展現了宇宙中第一代恆星以及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如何死亡的。
-
《蓋亞在銀河系的郊外發現了巨大的鬼星系》
蓋亞衛星發現了潛伏在銀河系郊外的巨大「幽靈」星系。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搜索歐洲航天局(ESA)蓋亞衛星的數據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的物體。這個名為Antlia 2(或Ant 2)的物體,由於其極低的密度,以及在銀河系盤的護罩後面,它完美地隱藏了它的位置,從而避免了檢測。
-
夜空最亮恆星將在4天後短暫消失!科學家已經鎖定疑兇!
它由一顆明亮的藍矮星(天狼星A)和暗淡的白矮星(天狼星B)組成,雖然亮星的光度僅為太陽的25倍,但由於距離地球僅有8.6光年,因此在浩瀚的星海中顯得格外光彩奪目。要想讓如此明亮的天狼星「消失」似乎很難想像,但下周一晚上,這顆恆星將被短暫遮蔽,看起來就像從夜空中突然失蹤了一樣。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太空望遠鏡(Gaia)發布了第三版早期數據,包括有關近20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的高精度數據,以及對太陽系加速度的首次光學測量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皇家天文學會在一次特別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數據集和早期科學發現。
-
15種令人難忘的星空圖景(高清圖片)
這些恆星是利用歐空局蓋亞任務第二次發布的數據確定的。紅色顯示的七顆恆星正在衝出銀河系,它們的速度可能足夠快,最終逃離了它的引力。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了13顆以橙色顯示的恆星正朝著銀河系疾馳而來:這些恆星可能是來自另一個星系的恆星,在我們自己的星系中快速移動。
-
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最強黑洞合併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天文學家未曾想到的驚人發現——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9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分別上線文章,介紹了這項發現。此次黑洞合併最早被發現於2019年5月21日,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被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室女座幹涉儀(Virgo)探測到,合併事件被命名為GW190521。兩個探測器感應到了黑洞合併產生的最後四個波紋,波紋頻率在一百毫秒內從30赫茲升至80赫茲。根據探測到的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估算黑洞質量。
-
史上最大單星爆發暗示第一代恆星死亡細節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的論文,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2016年11月發現的一顆超新星上。這是一顆名為SN2016iet的超新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大單星爆炸之一。它的前身是一顆質量超過太陽百倍的超大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質量恆星
潛伏在恆星簇中的R 136a1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恆星。(圖片提供:ESO) 本報訊 利用全世界最強大的地基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7顆迄今為止最「沉」的恆星。這些龐然大物中的一顆竟然如此之大,迫使天文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大質量恆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提到恆星,質量便是定數。我們的太陽是被稱為黃矮星的一類平凡的恆星。
-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12 月 3 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大片區域恆星名錄。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第三版早期數據,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參數的高精度數據,以及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進行光學測量的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
-
盾牌座UY不再是已知的最大恆星,另一顆恆星將會取代它
2013年12月19日,「蓋亞」衛星(Gaia)從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它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對銀河系裡的數十億顆恆星進行觀測,據悉「蓋亞」衛星使用了一種全新的高精度測量方法,與它的「前輩」依巴谷衛星(Hipparcos)相比,其觀測精度與效率提高了數百萬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