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客公園 劉丟丟
距離疫情大規模爆發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這段時間很多企業都在經歷著考驗。公司能不能正常運行,該如何度過困境?一些團隊在緊張的條件下迅速調節自身,並積極響應著社會的需要:媒體開設相關專題,保證消息能夠及時傳達;遠程辦公工具免費開放了一系列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儘快恢復工作;電商網站開設疫情物資專區,保證貨物供應;快遞、外賣推出了無接觸服務。
對於一些基礎設施型的服務來說,保持正常運行只是基本要求,在此之上更難的考驗是,如何將過去的技術積累轉化為能力,為「抗疫」行動做貢獻?被很多人忽視掉的一點是,地圖服務在這其中做了很多事情。疫情期間,它的工作可不只是提醒你「減少出行」那麼簡單。
百度地圖在這段時期的反應和自我進化速度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它成了疫情期間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綜合渠道,一些機構也用百度地圖提供的出行數據來幫助開展防控工作。
1 月 22 日,百度地圖依據衛健委的官方數據緊急上線「發熱門診地圖」,用戶可以直接搜索「發熱門診」查看附近設有此門診的醫院機構,也可以直接搜索醫療機構,在詳情頁查看是否設有 24 小時發熱門診。
1 月 23 日凌晨,武漢封城,百度地圖在首頁上線了小黃條提示「疫情期間,減少出行,注意防護」。如果用戶導航目的地為武漢,百度地圖會提醒「請減少出行,支持武漢疫情的防控」。
1 月 24 日,針對湖北多地封城的消息,百度地圖第一時間進行了跟進推送,包括民航、鐵路免退票費的政策,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消息。
1 月 25 日,百度地圖推送了衛健委《關於嚴格預防通過交通工具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通知》,武漢地區的公共運輸、交通管制等信息也第一時間更新,避免對用戶造成誤導。在一些景區頁面,百度地圖及時更新了「暫停開放」的公告,響應各地取消文旅活動的決定。
這些消息與人們的出行活動密切相關,在疫情爆發初期、信息傳達不夠順暢的時候,百度地圖及時、積極地做出了應對,這對交通管控和人們的出行安全都有著重要作用。
隨著疫情加劇,公共場所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帶來了恐慌情緒,百度地圖的熱力圖提供了實時的人口密度查詢,用戶可以通過熱力圖來重點查看商圈、醫院、交通樞紐等地區的人流量。以武漢市為例(1 月 26 日信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為醫院和住宅,商圈人口流量較低,個別生活超市人口密集。由於公共運輸已經停止運營,交通樞紐人口流量相對平穩。
這些信息為人們的出行活動提供了重要參考,可以儘量避免去人多的場所。同時數據也反映了疫情對人口流動的影響,相關部門可以據此進行針對性研究、及時調整部署。
1 月 27 日,百度地圖上線「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報」功能服務聚合頁面,用戶可以在這裡集中查看疫情相關的各種信息,包括各地的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地圖等,然後直接查看地點信息,並發起導航。
目前百度地圖的發熱門診地圖已經累計統計了全國 361 個城市、上萬個發熱門診的信息。
年後隨著返工潮來臨,疫情管控又面臨一個巨大考驗。2 月 6 日,百度地圖接入了患者同乘查詢功能,用戶可以通過一鍵查詢的方式,了解自己的過往行程是否存在風險,查詢範圍包括了各類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場所、景點等。
同時「疫情小區」專題地圖也正式上線,用戶可以查看自己周圍的確診小區,以及和自己的距離。2 月 12 日,疫情小區功能進行了全面升級,可以基於用戶的定位智能彈出「周邊疫情卡」,顯示所在城市的疫情場所個數、距離 1 公裡內的疫情點個數、距離 3 公裡內的疫情點個數,以及最近的疫情點名稱和該疫情點人流聚集地等信息。截至 2 月 24 日,百度地圖「疫情小區」專題地圖累計查詢次數近 1 億次。
隨著各企業陸續返工,公共運輸的壓力也隨之而來。百度地圖在 2 月 13 日上線了北京地區的地鐵客流量查詢服務,用戶可以根據通勤路線查看車廂擁擠程度,選擇合適的路線。
這些功能都屬於在特殊時期下的針對性需求,百度地圖過去是不需要把它們直接展現給用戶的。但得益於多年的數據和技術積累,百度地圖能夠在疫情到來的時候及時轉身,把技術、數據轉化為能力,不得不說是一次漂亮的應對。
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百度地圖只是一個地圖 App、導航工具,但實際上它背後掌握的大量出行數據,以及 AI 能力,已經能對很多宏觀調控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百度地圖在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只是將原有的技術、數據結合,轉化為適應當前時期的具體功能。
在整個春節期間,百度地圖的遷徙大數據平臺為防控工作提供了詳細而立體的數據支持。選擇指定城市,可以查看該地遷出和遷入人口的遷徙趨勢,趨勢圖左側可顯示遷徙規模指數,指數越高遷徙人口越多。通過指數可以查看某一城市不同日期的遷徙規模變化,也可以橫向對比多個城市的指數。通過城市有出行的人數與該城市居住人口比值的指數化結果,可以計算出城市內出行強度趨勢。這些及時有效的數據能夠展現全國人員的遷徙動向,幫助各地有效進行疫情防控與復產復工的統籌管理。
百度地圖遷徙大數據平臺
春運期間東莞城內出行強度趨勢
為了保障大眾出行安全,百度地圖在 1 月 31 日推出了「實時路況平臺」,可以展示高速擁堵趨勢及擁堵路段。用戶可以以此為參考,調整出行計劃,交通運輸部門可以對高速路的異常情況進行儘快的疏導和治理。截至 2 月 24 日,百度地圖遷徙大數據平臺和全國實時路況平臺已經累計服務超過 15 億人次。
百度地圖實時路況平臺
隨著復工復產的到來,百度地圖還推出復工返程攻略,為用戶提供智能的行程規劃建議,根據返程信息和疫情期間的交通狀況推薦交通工具,並且配合提供入境登記、管制措施等信息,用戶可以提前制定計劃。
對於已經返回工作地的用戶,百度地圖及時上線了「復工地圖」,將已經恢復營業的商場、店鋪清晰展示,目前已覆蓋全國 300 餘城市 20 萬商戶營業狀態,保障用戶準確出行。
百度地圖搜集商鋪營業狀況的過程,則是利用了百度的智能外呼系統。該系統每日可撥打超過 10 萬通電話,通過自動詢問並採集信息,生成統計報告,大大提高了核驗效率和信息的準確度。
在過去,這些能力很多都是為春運服務的,百度地圖多年的積累在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的交通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藉助 AI 技術和大數據的支持,百度地圖還是從容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面對新冠病毒,實體企業受到打擊,一些在線服務則是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遊戲、視頻等娛樂型服務幫助人們打發宅在家的時間,一些基礎性服務則是把社會利益放在了首位,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尋常時期,地圖 App 已經展現出很強的綜合性特徵。以出行數據為基礎,給用戶提供打車、交通信息推送、景點飯店推薦等服務。而在疫情期間,百度地圖及時將這些積累轉化成了具體功能,繼續作為基礎服務提供給用戶、為抗疫工作保駕護航。這背後離不開地圖時空數據和 AI 技術的積累,更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