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寶致投資者巨虧 誰是「負油價」的罪魁禍首?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雜誌

原標題:中行原油寶爆倉致投資者巨虧百萬,誰是「負油價」的罪魁禍首?

由於油價已跌至負值,做多客戶已事實上全部爆倉。更有微博網友爆料,稱已收到銀行簡訊,不僅所有投資額都打了水漂,還被要求「倒賠銀行3倍保證金」。

由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所引發的「蝴蝶效應」還在繼續。這一次,輪到了原油市場。

美國時間周一,5月WTI原油期貨收報-37.63美元/桶,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周二,國際油價再度重挫,6月份交割的美油合約盤中一度下跌近70%,最低跌破7美元/桶,期間觸發三次熔斷。當天WTI 6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11.57美元/桶,跌幅43.37%,創1999年2月以來新低。

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內原油期貨市場當然無法倖免。22日,國內原油期貨主力合約開盤跌停,油氣基金集體高空跳水,更有原油ETF盤中暴跌47%。

22日午間更有消息稱,有部分通過中行「原油寶」產品抄底並持有至今的投資者,在此次油價暴跌事件中遭受重創。由於油價已跌至負值,做多客戶已事實上全部爆倉。更有微博網友爆料,稱已收到銀行簡訊,不僅所有投資額都打了水漂,還被要求「倒賠銀行3倍保證金」。

4月22日,中國銀行發布公開回應稱:經審慎確認,美國時間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而原油寶產品將於4月22日起暫停新開倉。

同日晚間,中國銀行關於原油寶業務情況進行了說明,中行表示,原油寶產品掛鈎境外原油期貨,類似期貨交易的操作,按照協議約定,合約到期時會在合約到期處理日,依照客戶事先指定的方式,進行移倉或到期軋差處理。

與此同時,因原油寶倒貼事件,中行某市分行領導已被監管約談。

「原油寶」為何爆了?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油價一直持續走低,這讓一部分投資者產生了「有機會抄底」的想法。但今天,這部分人應該已「悔不當初」。

20日,美國5月WTI原油期貨盤中重挫至最低-40.32美元/桶,最終收報-37.63美元/桶,為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21日,國際油價再次閃崩,美國WTI原油期貨主力合約一度暴跌近65%,最低報6.47美元/桶,創1988年以來新低,最終收於13.15美元/桶,跌幅為35.63%;布倫特原油期貨主力合約一度暴跌超30%,最低報17.51美元/桶,創2004年以來新低,收盤時跌幅收窄至23.74%,報19.50美元/桶,未能收復20美元關口。

原油價格的劇烈波動,給早早就把原油產品「買爆」的「抄底」投資者帶來了災難。而中國銀行推出的「原油寶」,就是其中一款產品。

中國銀行官網顯示,原油寶是指中國銀行面向個人客戶發行的掛鈎境內外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易產品,按照報價參考對象不同,包括美國原油產品和英國原油產品。

其中,美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的為「WTI原油期貨合約」,英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的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並均以美元(USD)和人民幣(CNY)計價。

若想投資「原油寶」,個人客戶需在中國銀行開立相應綜合保證金帳戶,籤訂協議並存入足額保證金後,即可自主選擇做多與做空雙向原油交易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被集中清理的原油現貨等產品相比,原油寶本身不具備槓桿屬性。中國銀行亦曾強調:「原油寶採用保證金交易形式,暫不提供槓桿,可以進行多空操作。」

然而,在油價已跌至負值的「超常規非正常」情況下,即便沒有槓桿效應,投資者也會出現「爆倉」,需要向經紀機構追加「保證金」,也就是本金全部損失後,可能還得倒貼。

圖/原油寶產品介紹

顯然,油價暴跌是導致「原油寶」投資者巨虧的最直接原因。不過,一些投資者也質疑,中行未能及時「轉期、平倉」,在客觀上為投資者造成了更大損失。

據了解,目前我國個大銀行平臺所開設的所謂「現貨原油交易」,實際上是緊跟國際期貨價格的「紙原油」產品,並非實物交易。為了防範合約最後一個交易日發生的非理性波動風險,各大銀行平臺大多將「紙期貨」的交易日期設置在國際期貨合約到期前的一周或10天左右。

在這次「原油危機」中,工行、建行、民生等銀行都早在一周前就為客戶完成了移倉,使其投資者躲過了「爆倉」之危。

投資者還提出,中行應該按照4月20日22點停止交易的時間節點的報價11.7美元結算,而不應該按照收盤最低價-37.63美元結算。有投資者表示:當天22點至22:00至2:30,自己想平倉但發現所有用戶都無法操控。他同時質疑:「按照規定,保證金低於20%應自動斬倉,怎麼現在不只沒有平倉,反而要賠錢?」

部分投資者與銀行客服的對話截圖也顯示,銀行客服確實有回覆稱:「正常情況下,當保證金低於20%時,將自動強制平倉。」

據部分「原油寶」投資人的虧損情況可謂慘烈,有人投入七十萬「抄底」但全部賠光,目前反倒欠銀行一百多萬,部分投資者已在商討進行集體訴訟以維護自身權益。

為何會出現「負油價」?

還將持續多久?

WTI原油期貨跌至負值以後,一個段子開始在網上流傳:

今天去加油站,我一臉傲氣地說:「加滿」。加滿後服務員畢恭畢敬地說:「給您的300元錢,先生一路平安!」

好笑歸好笑,但其實,期貨和實物原油還是不一樣的,期貨跌為負值,不代表實物原油也需要「倒貼」。

原油期貨體現的是原油的「金融屬性」,交易員買原油期貨,並不像汽車、飛機一樣真正的需要石油,而只是想從差價中獲取利益。原油期貨跌破0元,意味著市場對石油投資價值的「極不看好」,與此同時,實物原油的價格其實也已十分低廉。

油有多便宜?當我們形容一樣東西「價格便宜」,我們往往喜歡說它是「白菜價」。但對如今的原油市場來說,「白菜價」都已成為了一種奢望。

讓我們來對比一下:

國際原油價格的測算,通常以桶為單位,以世界平均比重阿拉伯34度輕質原油為基準計算,每桶原油容積約等於159升,每噸原油為7.33桶。按照1桶原油=159升=6.47美元換算,1桶原油的價格大約為45.78元人民幣(匯率1美元=7.0752元人民幣),1噸原油(7.33桶)的價格約為335.58元人民幣。

而北京新發地市場21日大白菜均價為2.7元/公斤,每噸大白菜的價格為2700元;

普通瓶裝礦泉水一般是1瓶0.55升,按2元/瓶計算,1桶礦泉水(159升)的價格為578元人民幣。

結果很明顯:大白菜和礦泉水的價格都比原油要貴很多,用買一噸礦泉水的錢,可以買1.7噸石油,而買一噸大白菜的價錢,可以買8噸石油。

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罪魁禍首就是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旅遊、航空、交通運輸業陷入停滯,而它們又是原油的最大需求者和買家。人人都宅在家裡,沒有了出行需求,石油的市場空間自然會急劇萎縮。與此同時,美國的生產商又沒有及時根據新冠病毒導致的需求暴跌做出調整,擠佔了庫存容量,導致原油供需失衡,價格下跌。

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沙特、美國幾大主要產油國又站在各自立場上,無法達成有效的減產協定,這使得油價進一步跌入深淵。今年3月,沙特和俄羅斯進行的石油減產協議商談失敗,而後宣布大幅調低油價並提高產量,引發布倫特原油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價格跌破25美元每桶。

直到4月12日晚間,全球主要石油生產國才在電視電話會議中達成一項歷史性減產協議,首次總計將減產970萬桶/日,約為新冠疫情前市場需求的10%。但略低於最初計劃的1000萬桶/日規模。

然而,減產協議出臺後,油價在此後一周內仍進一步下跌了20%多。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由於「減產協定的達成過程太過艱難且不及預期,參與國家多、協調難度大,讓市場投資者也看不到太多希望」。

此次原油期貨跌入負值空間,一方面受到以上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方面也是由於5月份合約即將到期,交易員面臨著「在沒有庫容的情況下購入實物原油」的局面。為了避免更大的風險,很多交易員被迫倉促平倉。

對於未來的油價走勢,機構大多並不樂觀,主要原因就是原油供應過度的情況,似乎短期內無法得到改善。

標普全球普氏估計,全球原油、石油產品和液化天然氣的潛在儲存能力為14億桶,其中陸地儲存能力約為10億桶,海上儲存能力約為4億桶。但本月底,儲量就將達到13億桶。

中信期貨研究團隊也指出,若以當前的速度累庫,不考慮管道/鐵路/水運等運輸中的庫存,美國的庫欣庫存將在四周後填滿,四個月後填滿商業庫存,五個月填滿戰略儲備庫存。

道富環球此前表示,只有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成重大協議,才能緩解庫存危機、改變當前的形勢,否則油價仍將反覆波動並維持低水平,但這種協議似乎極不可能。

全球評級機構穆迪認為,由於全球許多主要經濟體預計將陷入衰退,油價在2020年也將繼續面臨下行風險。在石油產品需求出現復甦跡象之前,不要指望油價會開始回升,未來經濟以及石油產品需求復甦的時間仍不確定。

一個月後,原油期貨6月合約也將到期了,我們還會繼續見證歷史嗎?

當下,原油衍生金融產品波濤洶湧的行情走勢,令人應接不暇,但與原油百年曆程中那些載入史冊的價格事件相比,只能算是「小插曲」。

來自東方的技術,開啟了西方的石油文明

什麼是原油?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原油經煉製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原料和化工產品。

石油,作為工業原料只有百餘年的歷史,但全球各地人們對原油的開採和使用,卻可以追溯更長的歷史。據相關史料記載,古埃及、古印度人曾使用石油作燃料,把瀝青(原油蒸餾或燃燒後的殘渣)用於建築防水;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把石油當作「萬能藥」使用;在中國,「石油」一詞首次在宋朝《夢溪筆談》中出現並沿用至今。

在現代社會,石油作為全球最基礎的能源來源,維持著現代文明社會的高速運轉。但一開始,現代石油工業起源於人們對夜間照明的需求,主要產品是燈用煤油,汽油因沒有用途而被當廢料拋棄。

1846年,加拿大人亞伯拉罕·格斯納在美國申請了煤製備「煤油」的專利,之後改進為從石油蒸餾提取,價格更低廉,用於夜間照明沒有異味。在此之前,人們普遍採用動植物油用於照明,缺陷在於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煙塵和難聞的氣味。

煤油需求的增長開始了尋找新石油來源的競賽,尤其是在美國,進而催生了現代石油工業的雛形。

1859年,美國人艾德溫·德雷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石油溪旁鑽出美國第一口油井,掀起全美尋找和開採石油的熱潮,標誌著人類石油時代的開始。

開採石油所需的鑽井技術,很早之前就被發明出來,且起源於中國,人們把鑽井技術用於井鹽生產,其鑽探深度能達數百米,甚至超過千米。這一技術在近代被歐洲人引進,後來又傳入美國。艾德溫·德雷克正是採用了這一技術,成功開採出了他們的第一滴石油。

現如今,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其衍生產品廣泛用於能源、高分子材料、紡織服裝、機械等工業各個領域。自16世紀開始,石油作為主要通貨連結歐亞美三洲貿往來,是當之無愧的全球商貿 「商品之王」。

標準石油公司王朝與石油「七姊妹」的黃金年代

在美國,艾德溫·德雷克開採出石油的消息傳出去以後,全國的投機分子蜂擁而至。很快,賓夕法尼亞州產油的地區就被大大小小的鑽井架插滿,出產原油多到裝不下。在充分滿足國內市場之後,美國人還將其出口到歐洲,賺取了不少外匯。

石油界的傳奇人物約翰·D·洛克菲勒(左)

湧進賓夕法尼亞州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輕人,名叫洛克菲勒。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控制石油產業的人,就是約翰·D·洛克菲勒。

由於大量的開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石油產量短時間內飛速上升。市場規律告訴我們,某一樣商品,當其供應量大於需求量時,價格會出現相應的下降。1865-1870年,美國練出的煤油是當時需求量的3倍多,石油價格暴跌至0.48美元,「水比油貴」的現象普遍存在於當時的產油區,美國的石油業陷入了全面蕭條期。

就在此時,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藉機兼併不景氣的同行,不到20年的時間內,標準石油公司發展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石油巨頭。到1904年,世界上91%的產油與85%的煤油銷售都由標準石油控制。

花無百日紅,標準石油公司最終因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點燃了美國社會的怒火。1911年,在所有參眾兩院議員出席下的情況下,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標準石油公司在6個月內解散,由一家解體成38家各自獨立的地區性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公司解體出來的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康菲等,直到現在,這些公司在石油行業,依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世紀到來之際,愛迪生改良後的電燈將石油掃出了照明界,但內燃機和汽車的發明,為這種黑色的液體帶來了更為巨大的市場。標準石油公司解體解體之後,全世界範圍內石油巨頭們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進入20世紀,石油的用途更加多元化,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把石油推上了無以復加的戰略地位。各國間的軍備競賽,客觀上加速了世界範圍內的工業化進程,各主要工業國家,大部分國家預算被用於國防,船舶、大炮和步槍的建造刺激鋼鐵和機械工業需求,進而帶動煤炭和原油需求上升。

供給端方面,由於石油的重要地位上升,油田的開發熱潮蔓延至全球,俄羅斯、南美、中東等地陸續發現大型油礦。石油生產格局逐漸由美國一家獨大,轉變為美國、蘇聯、中東、委內瑞拉的多元競爭格局。

最終,全世界出現多家與標準石油公司(拆分後)實力相當的石油企業,分別是埃克森(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美孚(紐約標準石油公司)、殼牌、英國石油、海灣石油、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德士古。人們習慣將其稱為石油「七姊妹」。據統計,1950年「七姊妹」巔峰時期,壟斷了全球石油市場98.3%的產油量。

事實上,在石油「七姐妹」的黃金時代裡,油價並不是很高,即便因為戰爭等因素的影響,偶爾有所波動,也完全在工業社會的承受範圍之內。暴利的來源主要在於中東石油開採難度太低,同時期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石油開採成本高達兩美元一桶,中東則不到30美分。

從油價走勢看,「七姊妹」時期,石油價格主要影響因素來自工業和軍事需求。一戰前,石油價格隨著工業和軍事需求增加而持續上揚;戰後短暫恢復期,石油需求旺盛,價格短暫上揚。之後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大蕭條時期(1929年-1933年)石油價格跌入谷底。二戰期間油價走勢基本是一戰的複製。二戰前油價緊俏,油價上漲;二戰期間油價下滑;恢復期,歐洲災後重建需求短暫推升油價。

中東產油國的崛起

過山車的石油價格

時間推進到20世紀50年代,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石油市場逐漸供大於求,國際大石油公司(主要是「七姊妹」)為了爭奪市場,開始了價格戰。1948-1960年之間,原油的價格一直在17-19美元之間徘徊;1960-1972年,原油價格從19美元下跌至14美元左右

價格戰的背後,實則是石油「七姐妹」控制力的削弱。隨著石油史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新興石油公司崛起於「七姊妹」圈子之外,這是一群不理會老一套規矩的新玩家,他們四處尋找機會,籤訂回報豐厚的合同,大打價格戰,向「七姊妹」發起連續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火熄滅後,中東地區哪些被勘探出來大型油田,基本都落入這七家巨型跨國公司掌中。東起埃及、西到伊朗,面積七百多萬平方公裡。大片土地被以諸如「五十年」「一百年」的租讓協議之方式收入囊中。

但有些地方,是「七姊妹」觸碰不到的區域。比如當時的蘇聯,那裡擁有令人震驚的石油儲量,為了換取外匯,大量的流入到西方國家。

為應對廉價石油的衝擊,「七姊妹」不得不主動削減標價,這也觸動了與之捆綁的產油國利益。

產油國的石油官員,大多有英美留學背景,諳熟西方那一套遊戲規則。彼時,美國有一個機構名叫德克薩斯鐵路委員會,長期行使著美國國內石油產量調控器的作用。受此啟發,委內瑞拉一位名叫阿方索的石油官員,提議仿照該模式,創建一個產油國組成的委員會,利用各自的石油資源,從「七姐妹」等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奪回決定市場的主動權。這就是後來威震一時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

OPEC成立於1960年,最初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五個成員國。目前該組織擁有14個成員國,覆蓋中東、非洲、南美洲主要產油國,2018年OPEC成員國已探明原油儲量約佔全球的70%。

但OPEC成立之初,各成員國之間鬥爭不斷,以「七姊妹」為首的西方石油公司,依然牢牢統治著石油世界。

時間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局面開始發生變動。在新興的產油國利比亞,卡扎菲通過政變獲得國家控制權,習慣派軍官帶槍前去進行商業商談。緊接著,沙特等中東產油國紛紛要求與「七姊妹」控制的石油公司實行合營,其實也就是以極低價格或者乾脆不給錢,強行獲得股份。面對產油國這些舉動,曾經強勢支持「七姊妹」等公司的英美政府突然失去了聲音。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OPEC國家沙特、埃及、敘利亞與以色列爆發戰爭,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為了對抗,OPEC成員國通過減產、禁運石油的方式,藉機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宣布將油價從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巨大的供應缺口導致西方國家的油價暴漲到了每桶20多美元。

戰後西方的經濟,是以每桶不到兩美元的廉價石油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油價如此暴漲,如何吃得消?結果就是當歐佩克的石油戰耗時三個多月結束之後,西方國家的經濟也沒有立即走出陰影,衰頹、蕭條、低迷成了主題,省油的日本豐田、本田汽車也就是於此時成功打入了歐美市場。

經此一役,OPEC完全掌握了國際石油市場定價權,並從石油大公司手中拿回本國石油開發權。至此,持續30年的戰後石油秩序完全改變,形成了OPEC代表的產油國、從事石油煉化分銷業務的國際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消費國相互制約的石油商貿格局。

令西方國家意想不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主要產油國伊朗國內政局的變動和「兩伊戰爭」的爆發,再次推動了油價的暴漲。1980年,國際現貨油價一度超過40美元/桶。

高油價迫使世界各國縮減石油用量,1981年油價衝高回落,期間OPEC試圖通過減產保價,但都以失敗告終,油價於1986年跌至谷底14.43美元/桶。

進入21世紀之後,在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高速增長的帶動下,需求側因素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此同時,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對於短期油價的影響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大量機構投資者運用石油期貨交易來對衝股票等其他市場的投資風險,加劇了石油價格的波動。

在旺盛需求和金融交易的共同推動下,石油價格首次因為非戰爭因素大幅上揚,從2000年的30美元/桶一路上升到了2008年7月金融危機之前的144美元/桶。金融危機後再次推升至111美元/桶。

連續多年的高油價「餵肥」了中東,但由此帶來的生產成本高等逐漸顯現出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出現下滑,高油價對經濟的抑制作用開始顯現。

美國的頁巖油革命,給國際高油價帶來了致命一擊。2011年-2018年美國原油產量年複合增長率高達9.91%,躍居世界第一大原油生產國。美國原油出口禁令被解除,油價開始下跌死亡模式,一路向下,短短8個月時間,從104美元下跌到30美元。

美國自身在原油供給端的話語權增強,使其對OPEC地區原油供應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國際原油市場,以OPEC產量為單一解釋變量,對油價的解釋度越來越低。從絕對數來看,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OPEC 100萬桶/日的產量減少可以導致約14.4美元/桶的油價上漲。而將時間拉長至2019年9月後,OPEC每100萬桶/日的產量減少則只能導致油價上漲約11.8美元/桶。

相關焦點

  • 中行原油寶「五大懸疑」!誰的責任?誰買單?
    來源:中國基金報誰也沒想到,國際原油創下歷史負值背後,直接被擊倒的,竟然是國內銀行的普通投資們。從4月下旬開始,中行原油寶事件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因掛鈎負油價延遲結算,數萬名投資者不僅虧光了本金,更是出現了倒欠銀行2至3倍保證金的帳面損失。5月5日晚間,不少原油寶投資者先後接到中行電話,稱將當面和客戶溝通原油寶問題。
  • 原油寶虧負?欠了中行錢,其實根本不用還,原因很簡單
    中行原油寶是中行推出的與境內外原油期貨合約掛鈎的交易產品。其中本次介紹的是「美國原油2005合約」,此合約直接與WTI05月原油期貨掛鈎。WTI05月原油期貨合約2020年4月20日結算價為-37.5美金,中國銀行也是按照此進行計算。
  • 中行原油寶大結局?完整深扒首例境內銀行穿倉事件
    事情發展至今,中行能如此處理,也許已經是做出最大讓步。不過目前有些投資者並不滿意當前的方案,而提出要賠付全部保證金。 作者:謝碧媛、張天倫 油價跌至20美元/桶時,芝商所說可能會有負油價出現。
  • 原油寶暴雷,中行虧大了!近9成是小白?
    中行原油寶慘烈穿倉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全球投機客們卻並未停止瘋狂抄底的步伐。在創下歷史低點之後,WTI原油期貨6月合約意外迎來連續兩日暴漲,其背後正在湧現大量的抄底資金。不少投行機構發出警告稱,原油市場存儲空間逼至極限,未來油價跌入負值可能會成為常態,繼續買入原油投資品的散戶投資者,還將會被死死套牢。
  • 中行原油寶穿倉記:投資者大多不懂期貨 被理財經理推薦購買 | 稜鏡
    3月抄底入場,多為理財經理推薦儘管中行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帳戶原油業務(紙原油),但真正讓「原油寶」進入公眾視野還是在今年3月。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WTI原油期貨合約一路走低,在3月3日至3月9日期間更是出現斷崖式下跌,價格由48美元/桶下跌至28美元/桶附近。
  • 中行火了,那麼對沒買原油寶理財的人來說,該汲取什麼樣的教訓?
    中行原油寶事件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人風險警示案例,從中行的交易團隊、理財產品的監管機構、到購買原油寶的投資人、沒有購買原油寶的投資人,都應該警醒,這次的教訓實在是太過慘痛。具體而言,至少有三大教訓可以汲取。
  • 中行被罰5050萬!「原油寶」事件處理結果來了,認定存在四大違法...
    「原油寶」事件回顧(均為北京時間)4月21日凌晨美國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首次出現負值結算價-37.63美元/桶。而由於4月20日22時中行「原油寶」帳戶就已停止交易,最終導致部分投資者虧掉本金,甚至出現倒欠銀行錢的情況。
  •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回顧戳:21創新工場原創視頻——投資中行原油寶,我虧得一無所有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在各種討論和猜測下,對責任認定都無法脫離一個基本問題,即「原油寶」本質上究竟是什麼?適合什麼樣的投資者?由誰來監管?
  • 負油價是什麼意思?負油價意味著什麼
    這一次是歷史上還沒有過的「負油價」。  這一天,國際油價創下一項新紀錄,美國5月份輕質原油期貨WTI價格暴跌創下歷史新低,歷史首次跌至負值。  負油價意味著什麼?  油價是負數,其實不代表大家以後加油免費還倒貼錢。因為跌至負值的,只是馬上到期的5月份輕質原油期貨合約,不是原油現貨價格。
  • 銀保監會披露「原油寶」處罰結果!中行領罰5050萬元 相關業務...
    來源:銀保監會披露四項違法違規行為中國銀保監會對「原油寶」產品風險事件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要求中國銀行依法依規解決問題,與客戶平等協商,及時回應關切,切實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原油寶」風險事件回顧4月21日凌晨,美國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首次出現負值結算價-37.63美元/桶。而由於4月20日22時中行「原油寶」帳戶就已停止交易,最終導致部分投資者虧掉本金,甚至出現倒欠銀行錢的情況。
  • 馬雲既然有錢,為何不在負40美元出手買入幾億桶石油,拆穿騙局?
    其次,關於這次中行原油寶事件,首先,我們其他先不說,中行對原油寶中部分規則設計特別是關於換月移倉制度上的設計被指外行,相對於工行和建行在13-15號就已經在21美元/桶就已經完成移倉不同,中行原油寶是在最後一天的22點關閉交易後再進行移倉換月操作,這在平時可能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和隱患,畢竟這次之前雖然原油期貨價格也跌得比較厲害但起碼是在10美元上方還在大家的認知範圍內,這也是很多人選擇持續抄底的原因
  • 一位原油寶投資者的深刻覺悟|老生常談的存在即合理,是錯的
    1、原油寶的大結局也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1000萬以下的投資者穿倉部分不用賠付,還能取回20%的本金。中行19年的淨利潤1700多個億,賠償60多億,也就不足掛齒了,聲譽比什麼都重要。這次穿倉,用戶虧了,其實中行也沒賺。人應該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就當交了學費。總之,對於賠付20%,他比較滿意。他作為當事人,這麼中肯的覺悟,著實挺讓人意外。站在外人的角度,這麼去理解整個事件,沒啥問題,但他可是實實在在的受損者。
  • 天風證券:從負油價說起 頁巖油的致命三連擊
    來源:金融界網站什麼導致了負油價?負油價又影響什麼?天風證券石油化工行業團隊發布研究報告指出,WTI05合約在4月20日跌至歷史性的負值,收盤於-37.63美金/桶。這是一次多頭平倉踩踏事故,但背後本質上也是由於交割地庫欣已經實質性漲庫,和邊際上高昂的儲運成本。
  • 負油價,美俄沙誰是贏家?
    本報駐美國、俄羅斯、埃及特派特約記者 溫燕 殷新宇 黃培昭 ●雁 初繼本周一紐交所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5月合約歷史首次進入「負油價時代」後,22日盤中,經過反覆波動,WTI原油6月合約重回16美元每桶上方,日內大漲近40%。
  • 油價為何暴跌到負數 兩大「元兇」致美油史上首次跌到負值
    原標題:油價「史詩級」崩盤,每桶-37美元!暴跌300%,兩大「元兇」致美油史上首次跌到負值再一次見證全球商品期貨的「血雨腥風」。北京時間4月21日凌晨2時30分,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
  • 把原油推到-40竟是抄底者本身?負油價下必備的交易思路!
    這與負油價的原理是一致的。圖源|網絡那麼持有成本受什麼影響呢?如果我們把儲存能力看成一件商品,會發現儲存費也依然受供給與需求的影響決定:供給端是剩餘的庫存空間,需求端則是需要存放的原油實物。目前原有已經「多得裝不下」,供需同樣嚴重失衡,讓持有成本飆升。
  •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今年4月負油價調查結果
    摘要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今年4月負油價調查結果】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今年4月負油價調查結果:基本面因素和技術問題在內的多種因素導致,包括油市供應過剩、病毒導致需求減少、供需不確定性等,WTI原油出現歷史級價格波動
  • 「負油價」背後應該關注什麼:偶然與必然的集合體
    【】今年WTI原油價格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負值,有違於石油的「資源屬性」,資源屬性是石油的第一屬性。事後有很多討論的文章,這次負油價事件有其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後有其必然性。今年WTI原油價格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負值,有違於石油的「資源屬性」,資源屬性是石油的第一屬性,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個「荒唐的現象」。事後有很多討論的文章,這次負油價事件有其偶然性,正好是芝加哥期交所修改交易規則允許「負報價」交易一周之後發生的事件。
  • WTI原油6月合約跌超40%,未來油價怎麼看?何時供需平衡?
    受此影響,我行原油寶產品「美油/美元」、「美油/人民幣」兩張美國原油合約暫停4月21日交易一天,英國原油合約正常交易。3、截至17:31,WTI原油6月期貨合約跌超40%,跌破12美元/桶,之後回歸13美元關口上方。布倫特原油期貨跌破19美元/桶,跌幅超25%。
  • 載入原油史冊!美國原油淫風四起跌至負40.32美元
    這是紐約商品交易所1983年開設輕質原油期貨交易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國際現貨黃金周一再度挑戰1700美元關口,日內油價暴跌引發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再度回升,這令黃金獲得一定的買盤支撐。全球疫情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已經突破248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萬例,美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79萬例。世衛組織最新警告稱,「最糟糕的時刻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