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俄羅斯、埃及特派特約記者 溫燕 殷新宇 黃培昭 ●雁 初
繼本周一紐交所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5月合約歷史首次進入「負油價時代」後,22日盤中,經過反覆波動,WTI原油6月合約重回16美元每桶上方,日內大漲近40%。作為石油價格戰的主角,美國、俄羅斯、沙特等強調「負油價」對自己傷害不大,但有分析認為,美國的能源關聯產業已經陷入嚴重困境,但相比俄羅斯和沙特等石油輸出國,掌握全球經濟霸權的美國可以通過金融手段對衝風險。
美頁巖油產業進入「大蕭條」
「已經滿啦!美國庫欣的儲油罐已被預訂一空」路透社22日報導稱,美國政府官方數據顯示,截至4月中旬,美國重要原油中心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庫容已佔用70%。剩下的庫容已被目前正在向該地運油的公司預訂一空。
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稱,原油進入「負價格時代」,對美國經濟產生廣泛影響。它將美國頁巖油產業從此前的不景氣進一步推入「大蕭條」。根據測算,大多數美國頁巖油企業需要油價穩定在50美元每桶,才能實現新增油井的收支平衡,而目前的油價意味著任何開採活動都是虧損的。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發推特「喊話」稱,已指示能源部和財政部制訂本國石油天然氣企業的扶持計劃,但油價暴跌不可避免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廣泛的區域性影響。除產油大州德克薩斯州外,懷俄明州、阿拉斯加州等對能源行業的依賴程度更高,在這輪油價暴跌中損失嚴重。為對衝損失,石油企業不得不減產裁員。油氣產能的關停也會將負面影響傳導到下遊的煉油化工行業,以及配套的服務業、運輸業等關聯產業,「經濟衰退面積將會擴散,失業將會讓更多人陷入困境」。
「阻尼器機制」或反推俄油價上漲
據俄塔斯社21日報導,對於美國WTI石油報價暴跌,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稱,這是投機性行為,不應被誇大。他強調,「重要的是要明白這是一個紙上市場,即交易衍生金融工具而不是實物石油。」俄氣石油公司總裁久科夫接受俄《生意人報》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出售石油很困難,但公司已經成功地把4月和5月的石油配銷完畢,公司也會努力減產。俄專家稱,低油價會給俄造成一定損失,但俄已積累巨額儲備,應對這一危機。
在俄羅斯街頭,由於檢疫措施的收緊,行駛的汽車越來越少,對燃油的需求也在減少。俄新社22日稱,儘管如此,俄油價反而面臨漲價風險。俄羅斯政府於2018年推出「阻尼器機制」,旨在穩定燃料價格:如果國外燃料比俄羅斯燃料貴,國家將補償石油公司差額。由於目前國際市場價格更便宜,所以阻尼器的作用是相反的,石油公司正在將資金轉移到政府預算中,這就造成石油公司需要提高國內價格而不是降低價格。報導稱,最早在6月,俄國內燃料批發價格可能會上漲,當然因為需求減少,加油站的價格也不會急劇上漲。
沙特抵禦能力最強?
沙特媒體22日報導說,雖然油價出現「史詩級暴跌」,但沙特國內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民眾生活照舊。美國CNBC22日報導說,有能源分析師表示,沙烏地阿拉伯將「最有能力抵禦美國油價空前崩潰的影響」。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報導,已經有部分歐佩克國家醞釀召開緊急視頻會議,商討對策,以穩定油價。沙特一名石油官員表示,目前全球至少1/10的超級油輪,被當作「大型海上儲油設施」。這些超級油輪中,許多都滿載沙特石油,因為缺乏買家,它們被困在海上。沙特《中東報》22日發表題為「石油在滴血,沙特和俄羅斯暗示將採取措施」的文章,報導說,沙特政府表示「正密切跟蹤關注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變化,並將採取措施穩定油價和石油市場的穩定」。
「中東經濟網」載文稱,低油價對歐佩克領頭國沙特、產油國代表俄羅斯以及頁巖油盛產國美國都造成衝擊,嚴格意義上可謂「一傷俱傷」,只是各自受傷的程度有輕重不同而已。但英國《金融時報》稱,相比單純依賴出口收益的產油國,美國可以利用金融手段,通過購買原油期權合約來對衝風險。隨著油價進一步探底和產能縮減,全球石油供需關係有望逐步達到平衡。但在此之前,主要產油國將被迫承受損失,一些進口國則積極購進原油並增加戰略儲量。澳大利亞能源和減排部長安格斯·泰勒22日發表聲明說,澳政府打算在全球油價暴跌之際,撥出9400萬澳元(約合4.2億元人民幣)建立政府石油儲備,以增加本國石油儲備、保障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