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講到有一種魚和白鰱魚外形很相似,這種魚俗名叫做「胖頭魚」,學名為「鱅魚」。事實上,不僅僅是外形相似,它們確實親緣關係較近。它們都是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類,都以浮遊生物為食,都是大胃王,但白鰱魚是以浮遊植物為主食,鱅魚則主要吃浮遊動物(雖然也會吃一些浮遊植物),輪蟲、劍水蚤都是它們愛吃的美食。但與白鰱魚暴躁的性格不同,鱅魚長相雖然粗莽,性格卻溫順的多,它們行動遲緩,不愛跳躍,和白鰱魚比,鱅魚安靜多了。
上次我們說到白鰱魚的魚刺很多,甚至比公認多刺的鯽魚的刺還多,其實鱅魚的魚刺也不少,和白鰱魚一樣,鱅魚也有130多根刺。但是,鱅魚的多刺,一般人感受卻不是很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吃鱅魚,重點在吃魚頭,其他的部位有意無意的被忽略了。鱅魚的魚頭太有名了,是出名的美味,很受國人追捧,所以鱅魚的經濟價值很高。鱅魚的魚頭碩大無比,幾乎佔到體長的三分之一,鱅魚的大嘴仿佛能吞天咽海,這樣的大嘴方便它們濾食水中的浮遊動物。
真正懂魚的人都愛吃魚頭,因為魚頭中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胺基酸,所以鮮味十足;魚頭鰓骨之下也積蓄了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形成膏凍狀,俗稱「魚油」;另外,鱅魚的那些連接各塊頭骨的結締組織以及魚唇都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這個不僅美味,而且有美容和食療的功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鱅魚魚腦中含有一種人體所需的魚油,而這種魚油所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可以起到維持、提高、改善大腦機能的作用。
鱅魚這種安靜、美味、營養價值高的魚類是上天對人類的恩賜,而且跟鯉魚原產於伊朗不同,鱅魚的原產地就在中國,可見大自然對中國人的眷顧。中國大地,南到海南島,北到黑龍江,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水庫之中,鱅魚均有分布,但黃河以北和西部地區較少。所以,用鱅魚魚頭做的美味也主要在南方,讓小編印象最深的菜是湘菜的「剁椒魚頭」和千島湖的有機魚頭湯,這兩道菜有條件的話可以經常吃,沒條件的話也應該創造條件去吃幾次。
鱅魚雖然和鰱魚是近親,長得也很像,但除了美味的魚頭以外,鱅魚的魚肉潔白細膩,十分美味,比白鰱魚好吃太多了。其實,鱅魚雖然和鰱魚長得很像,但還是比較好區分的,鱅魚也是一身細小鱗片,但並不是白色,而是布滿深色斑紋,所以又被稱為「花鰱」。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有些人認為花鰱魚和胖頭魚(有的地方還叫包頭魚)不是一種魚,這是錯誤的。花鰱就是胖頭魚,至於魚頭大一點還是小一點,這跟個體差異有關,並不是頭大的是胖頭魚,頭小的是花鰱,其實它們都是鱅魚。順便說一下,鱅魚雖然美味,但是不能吃太多,吃太多了會引發風熱和疥瘡,不過我倒是沒經歷過,看來我吃的還不算多。
作為中國傳統的「四大家魚」之一,鱅魚的養殖技術在宋代就已經基本成熟,而且還是充分利用空間的混養技術。鱅魚、鰱魚生活在水體的上層,草魚生活在水體的中層,而青魚則在水底取食螺螄等軟體動物。鱅魚是個「大傢伙」,但比起青魚來還差那麼一丟丟,2歲齡的鱅魚身長可以長到45釐米,但2歲齡的青魚竟然可以長到驚人的60釐米。青魚是「四大家魚」中個頭最大的,而且中國人對於青魚還有很多傳說,例如白蛇傳中的「小青」,原型是杭州西湖第三橋下潭內一個千年成精的青魚,後來為了和白蛇相附會,才逐漸在傳說中轉型為青蛇的。但不管怎樣,可以看出青魚在中國文化之中的分量,下次我們說說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