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光圈3號 Aperturist
近日,全球頂尖的在線藝術品交易和研究平臺 artnet 回顧了過去十年的藝術作品,挑選了100件跨時代作品進行了排序。我們從中挑選了這25件影像作品分享給大家。
1.Arthur Jafa(美國)
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 (2016) / The White Album (2018)
《愛就是訊息,訊息就是死亡》
Arthur Jafa, The White Album (2018) at the Venice Biennale 2019. Image: Ben Davis.
Arthur Jafa的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將種族化的暴力圖像和對黑人文化的肯定以及商業化傳播的現象全都壓縮進了一個時長為7分鐘的視頻裡。這十年來社交媒體的爆炸式,使我們無法無視暴力創傷性的圖像,這也激發了人們對正義的訴求和對所受爭議社群脆弱感的關注。
要將這些圖像處理成藝術的同時而不破壞其真實性其實很困難。Jafa的這一作品直接引發了對這種創傷性悖論的探討,該視頻在極端恐怖和慶祝活動之間捕捉到了一種心理層面的危機感。到達紐約Gavin Brown’s enterprise畫廊的時候,也是川普2016年選舉成功的時刻,這成為當時憤怒和悲傷的象徵,是一個裡程碑的事件。
Arthur Jafa(59歲),是一名非裔美國人的視頻藝術家和電影攝影師。Jafa畢業於美國霍華德大學,學習建築和電影。
2.Christian Marclay(美國/瑞士)
The Clock (2010)
《鍾》
Christian Marclay, The Clock at the Walker Art Center.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Walker Art Center.
The Clock一經問世就被認為是經典之作,它構思精妙,貫穿整個電影史的每個片段畫面中都帶有時鐘或某種對時間的參照,且保持了條理,使得使角色在屏幕上遇到的任何時刻都與在畫廊中的時刻保持一致。這個優秀的作品,獲得了廣泛的讚譽。甚至有些觀眾在這個作品前待了整整24小時。
The Clock採用了分部的,零散的,無序的方式來消費媒體,它深入研究了這種機制的實質,並對其進行了重新布局,以一種富有連續的現實性和集體經驗來重新連聯結當下。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具有治癒能力的作品,它是奇妙有趣的。
Christian Ernest Marclay(64歲),視覺藝術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探索了聲音,噪聲,攝影,視頻和電影之間的聯繫。Marclay畢業於美國麻薩諸塞藝術學院(MassArt)。
3.Trevor Paglen/Kate Crawford(美國)
ImageNet Roulette (2019)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ImageNet Roulette是由藝術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共同完成的。它是一個藝術裝置作品,是對面部識別軟體在倫理學層面的一次探索和幹預。當這個程序啟動並得以傳播後,引起了某種程度的變化。科學家們利用最常用的視覺數據集ImageNet,並承認這個作品暴露了圖像分類方面的缺陷。
考慮到近十年來「病毒式傳播」的流行化,ImageNet Roulette特別重要之處在於它曝光了這種應用程式是如何啟動的,它允許您上傳自己的圖像,查看計算機如何為你分類打上標籤,以及分享數據結果,而目睹這一切往往令人不安。社交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問責,因為它刺激了用戶通過自我曝光來淡化了數字監控的問題。在這個背景下,這個團隊採用與之相似的模式創作出了這個作品。
Trevor Paglen(46歲),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地理學家和作家,致力於大規模監視和數據收集的研究。他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
Kate Crawford,是一位世界領先的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員和教授,在過去的十年中,她致力於研究數據系統,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社會意義。Kate在紐約大學任教。
4.John Akomfrah(英國)
The Unfinished Conversation (2012)
《未完成的對話》
John Akomfrah, The Unfinished Conversation (video still) (2012). Photo by Toni Hafkenscheid, courtesy the artist; Smoking Dogs Films; Lisson Gallery.
The Unfinished Conversation 不像其它Akomfrah的作品那樣富有詩意,但是這件作品讓我印象深刻,這件作品也是MoMA新的館藏品之一。
這是一部三部曲式的紀錄片,講述了社會活動家、理論家和「文化研究」的創始人Stuart Hall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一段個人化的歷史,作品的展現的形式令人感覺跨越了多個世界。
John Akomfrah(62歲),是一名英國的藝術家,作家,電影導演,編劇,理論家和策展人。他致力於一種涵蓋政治和電影形式的激進主義。他畢業於英國樸次茅斯大學。
5.Shahidul Alam(孟加拉國)
Crossfire (2010)
《交火》
The lead photo 「Paddy Field」 for the exhibition 「Crossfire: An Installation by Shahidul Alam on Extra Judicial Killings.」 Image courtesy Shahidul Alam/Drik/Majority World.
作為一名教師和社會活動家,Shahidul Alam是個人物,他曾在2018年被孟加拉國政府拘留,理由是他發表的言論違反了嚴厲的法律。2010年,他的Crossfire 系列也使他陷入巨大的困境,該作品在首演時就被當局關閉。該系列再現了關於孟加拉國快速行動(RAB)法外處決的故事。
與研究人員合作,Alam製作了一些圖像,目的是指出官方聲明中的問題(例如,警方稱受害者是在交火中死亡的),其取證的清晰度和生動生動性使得人們很難忘記這個作品。
Shahidul Alam(65歲),是孟加拉國的一位攝影記者,老師和社會活動家。他從事攝影師已有40多年,「他的照片幾乎在所有西方主要媒體上都有發表」。阿拉姆在倫敦學習化學,並在倫敦大學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他成立了南亞攝影學院,他亦是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評審團的首位亞洲主席。
6.Wu Tsang曾吳(美國)
Wildness (2012)
《荒野》
紀錄片截圖
一部關於藝術家尋求社區、同志團結、階級和移民等主題的作品。重點關注一家名為「Silver Platter」的跨性別酒吧的夜晚,該酒吧是電影中的主要場景,配合的畫外音闡述了作品的主旨思想。
曾吳和一群年輕的酷兒藝術家組織了一場表演聚會,名為「荒野」。
Wu Tsang 曾吳(37歲),是一位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藝術家暨電影導演。曾吳的父親來自中國重慶,母親則是瑞典裔美國人。她的作品曾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館﹑蘇黎世米格羅斯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芝加哥現代美術館等地展出。《Wildness》(2012) 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Documentary Fortnight中首映,及後於洛杉磯國際同志電影節中獲得紀錄片評審團大獎。曾吳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7.Awol Erizku(美國)
Beyoncé maternity portrait (2017)
《碧昂絲孕照》
Awol Erizku’s Beyoncé pregnancy announcement photograph. Photo via Instagram.
Erizku本人不願公開談論他為美國歌星碧昂絲(Beyoncé)拍攝的這張肖像。這張作品被碧昂絲髮布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藉以表明她和她的丈夫的雙胞胎「祝福了兩次」。
這張作品的點讚量高達1100萬次,是有史以來最具傳播力的個人藝術品之一,並且無疑預示著名人、社交媒體和藝術之間的一種新的共生關係。
Awol Erizku(32歲),是一位衣索比亞裔的美國當代藝術家,主要使用的媒介包括繪畫,攝影,雕塑和錄像裝置。Awol畢業於美國著名的私立大學庫伯聯盟學院(Cooper Union)。
8.Damon Davis(美國)
All Hands on Deck (2015)
《全體緊急動員》
Damon Davis, All Hands on Deck (2015). Image courtesy Museum of the artist and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在聖路易斯生活的戴維斯創作這個作品的契機是著名的麥可·布朗命案*。這個作品的想法很簡單,藝術家拍攝了多隻手的照片,舉起「不要射擊」手勢,將其舉為該運動的象徵,然後將其粘貼在抗議活動附近的建築物上。對各種手的個性化的放大是為了強調黑人運動「BLACK LIVES MATTER」作為社會深度的一種象徵,從視覺上消除非人道主義並主張團結的方式。
*麥可·布朗命案:2014年在美國密蘇裡聖路易斯縣,18歲的非裔美國青年麥可·布朗在未攜帶武器的情況下,遭到28歲的白人警員達倫·威爾遜射殺,但最終評審團判定其不起訴裁決,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爭議。
Damon Davis(35歲),是一位來自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的多媒體藝術家,音樂家和電影製作人。他畢業於聖路易斯大學。
9.Chris Johnson/Hank Willis Thomas(美國)
Question Bridge: Black Males (2012)
Still from Chris Johnson and Hank Willis Thomas, Question Bridge: Black Males (2012)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s.
詹森和託馬斯的創新跨媒體藝術項目Question Bridge,與來自12個城市不同背景的150名黑人的交談,將1500個視頻交流共同編輯成一個視頻裝置對話,呈現的被拍攝對象似乎正在互相詢問。30多個不同的機構展出了這個作品,同時在實體書、網站和課程上傳播。
10.Eliza McNitt(美國)
Spheres (2018)
《球面》
作品截圖
McNitt的虛擬實境三部曲算是沉浸式電影或是藝術裝置嗎?「 VR體驗」將這些內容瓦解又融合成一體,Spheres是我在這個類別中看到的最令人信服的作品。雖然觀者可能會質疑它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令我產生幻覺的,以及是否採用了來自Jessica Chastain,Millie Bobby Brown和Patti Smitt的畫外音。但作為純粹的體驗,作品中的球體被吸進黑洞深處或穿過太陽系,穿過土星環向地球漂浮的渲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Eliza McNitt(28歲),是一位來自美國紐約的作家兼導演,她是2018年艾美獎頒獎典禮的決賽入圍者,也是威尼斯電影節VR大獎的獲得者。McNitt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專業。
11.Martine Gutierrez(美國)
Indigenous Woman (2018)
《原住民女人》
Installation of copies of Indigenous Woman at RYAN LEE Gallery.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RYAN LEE Gallery.
Gutierrez虛構了一本126頁的時尚雜誌,專門介紹「瑪雅印第安人的遺產」。在該項目中,她扮演藝術指導、模型和編輯,這使她能夠以有趣,直言不諱的方式探索身份的不同細微差別:「作為女人,變性女人,作為拉丁女人,作為土著血統的女人,作為女性藝術家和創作者」。該項目參加了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並得到了許多關注。
Martine Gutierrez(31歲),是一位來自美國布魯克林的表演藝術家、攝影師、音樂人和電影製作人。Gutierrez本科畢業於羅德島藝術學院(RISD)。
12.Camille Henrot(法國)
Grosse Fatigue (2013)
《累》
Camille Henrot, Grosse Fatigue (2013).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s and the Guggenheim.
藝術家在電腦桌面上拖拽窗口的過程中,衍生出了一個宇宙的故事,用13分鐘描述了世界的誕生及其死亡的風險。
Camille Henrot(41歲),是一位法國藝術家,在巴黎和紐約生活和工作。Henrot畢業於法國的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
13.Moyra Davey(加拿大)
Les Goddesses (2011)
《女神》
Moyra Davey, Les Goddesses (2011).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這是有關於一個如何擺脫某種自戀過程的成長模型,Les Goddesses是博學的、親密的、具有影響力的一個自傳式實驗。它將藝術家與她的五個姐妹的生活和人格與18世紀女權主義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兒們的生活和人格摺疊到了一起,找到了承載「無法言說的記憶」的方式。
Moyra Davey(62歲),是一位加拿大的影像藝術家,常居紐約。Davey從事攝影,視頻和寫作。自1980年代以來,她持續創作攝影和影像作品,獲得了無數獎項。Davey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14.Jacolby Satterwhite(美國)
Reifying Desire (2013–14)
《渴望欲望》
Jacolby Satterwhite, Reifying Desire 5 (2013). Image courtesy Museum of Modern Art.
Satterwhite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受電視廣告的啟發時常製作的假想的產品。對於他最受關注的動畫視頻系列,藝術家通過電子技術將這些產品通過虛擬空間作為糖果色的,釋放的可能性的論壇,使這些想法栩栩如生,並將自己的身體動畫化為最終的數字世界。
Jacolby Satterwhite(34歲),美國當代藝術家,目前從事視頻,表演,3D動畫,新材料,繪圖和版畫工作,其作品在歐洲和美國的許多主流博物館和美術館展出。Satterwhite本科畢業於美國馬裡蘭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
15.Maria Gaspar(美國)
Radioactive: Stories from Beyond the Wall (2018)
《牆外的故事》
Gaspar創立的「96英畝」項目,圍繞的是芝加哥庫克縣監獄所佔用的巨大空間,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城中城。這個項目包括了一系列備受讚譽的長期的社區互動式,現場響應式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Radioactive系列,涵蓋了與囚犯一起上講習班,講述如何利用監獄的外牆作為屏幕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將其變成動畫投影的故事。這也為其他「監獄藝術」提供了靈感。
Maria Gaspar(40歲),是美國的一位跨學科藝術家和教育家。她的作品在包括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康乃狄克州紐哈芬的Artspace,非裔美國人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等許多地點展出。 她畢業於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
16.Hiwa K(伊拉克)
This Lemon Tastes of Apple (2011)
《這個檸檬嘗起來像蘋果》
伊拉克藝術家Hiwa K拍攝的This Lemon Tastes of Apple 中的奇聞趣事令人難忘,他於2011年4月17日在伊拉克庫德地區參加了反腐敗示威遊行,口琴演奏者Ennio Morricone即興演奏。藝術家寫道,「該作品發生在抗議活動中,而不是有關抗議活動的作品。」
Haria Gaspar(40歲),畢業於伊拉克高中,之後持續接受藝術、音樂和戲劇相關的自我教育。
17.LaToya Ruby Frazier(美國)
The Notion of Family (2014)
《家庭觀念》
Spread from LaToya Ruby Frazier, The Notion of Family (2014). Image courtesy Aperture.
Frazier在The Notion of Family中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夕法尼亞州的布拉多克。這是一座荒涼和荒廢的城市,聚集了許多非洲裔美國人,也是Frazier從小長大的地方。該系列以將黑白社會紀錄片的直接性與痛苦的個人態度相結合的方式而聞名,一次又一次地回歸於藝術家本人,以及她的母親和祖母的記憶之中。這個作品帶給人壓倒性的沉重感,仿佛每個人都被困住了。
LaToya Ruby Frazier(38歲),是一位美國攝影藝術家。Frazier在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擔任攝影系教授,她畢業於雪城大學。
18.Ian Cheng(美國)
Emissaries (2015–17)
Ian Cheng, Emissary Forks at Perfection (2015–16). Courtesy of MoMA.
Cheng關於認知進化歷史的Emissary三部曲,每一章都模擬了不同的「實時數字仿真」場景。在這些數字景觀中,由AI驅動的微型卡通人物漫無目的地遊蕩,仿佛它們擺脫了更大的敘事背景。它具有些許復古遊戲的美感,被一種神秘感纏繞著,對於圖形的遲鈍感開始變得越來越有意義,成為在無邊的模擬記憶和身份世界中迷失的象徵神話。
Ian Cheng(35歲),是一位來自美國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著重通過現實模擬探討人類認知變化。Cheng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擁有視覺藝術碩士學位和認知科學和藝術實踐的雙學士學位。
19.Dayanita Singh(印度)
Museum Bhavan (2013)
《博物館》
「我花了30年的時間,將我的照片從牆壁、平面以及框架中解放出來。」 Singh以抒情式的紀錄影像而聞名。這十年來她重新考慮檔案對她的含義,仔細思考了這些可摺疊手工木製框架的想法,以臨時博物館的形式將數百幅影像打造成一座迷你博物館(現正在MoMA的第六層展出)。這些圖片可可以重新排序,打開或鎖定在一起,便可以形成一座座圖像的迷宮,藝術家鼓勵觀者將其視為帶有意義的組件,與人類一起存在於世界中。
Dayanita Singh(58歲),是一位來自印度的女攝影師。她擅長使用攝影來反思和擴展我們與攝影圖像之間的關係。Singh畢業於印度國家設計院。
20.Paul Mpagi Sepuya(美國)
Darkroom Mirror(2017)
《工作室的鏡子》
Paul Mpagi Sepuya, Darkroom Mirror Portrait (_2060194),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eam Gallery.
Sepuya的Darkroom Mirror系列,是藝術家和他的朋友以及親密對象在工作室拍攝的。這些肖像表現出一種奇異的親密感,同時也透露著擁有酷兒身份的作者所所表達的親密感,其間模糊不清,打破常規。
Paul Mpagi Sepuya(38歲),是一名美國的攝影藝術家。他的照片主要關注藝術家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關係。他拍攝的裸體肖像系列,是探索與攝影工作室空間的親密關係。
21.Sondra Perry(美國)
IT』S IN THE GAME 』17 or Mirror Gag for Vitrine and Projection (2017)
視頻截圖
數字生活融入人類生活的現實,以及它們與勞動力、種族主義、美學和自我意識的相互作用是2010年代的一個重要主題。Perry的這個作品,是由來自奧斯陸的Helie Onstad Kunstesenter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藝術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部分原因是它擁有非常私人的東西,其中探討了她弟弟的照片是如何被用於一個電腦籃球遊戲中的。
Sondra Perry(34歲),是一位來自美國的跨學科藝術家,致力於視頻,以及基於計算機媒體的表演創作。她注重對種族,身份,家族史和技術等主題的探討。Perry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藝術學院。
22.Julian Rosefeldt(德國)
Manifesto (2015)
《宣言》
Julian Rosefeldt, Manifesto (2015), film stills featuring Cate Blanchett. Courtesy 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 Bonn.
Rosefeldt的這個多屏裝置作品,是一個13道同步單頻錄像裝置,由著名女演員凱特·布蘭切特演繹各色各樣立於現實又奇幻的人生場景,由各個巧扮出奇的以獨白演繹,分述20世紀以來藝術家、電影導演、編舞家、作家、建築師的經典創作宣言。這些影像文本正在互相詮釋,也在互相嘲諷、破壞並挑釁對方的宣辭,通過誇張的手勢,暗示著現代藝術給觀眾提供了「改變」的可能。
Julian Rosefeldt(55歲),一名來自德國的藝術家和電影製片人,他精心製作視覺豐富的電影和視頻裝置,通常以多通道投影的形式展示。
23.Jeremy Shaw(加拿大)
Liminals (2017)
《邊緣》
Title image from Jeremy Shaw’s Liminals.
2017年,加拿大藝術家Jeremy Shaw的偽造的紀錄片作品Liminals 是在威尼斯雙年展Arte Viva Arte活動中的亮點。它向我們展示了未來,當面對社會崩潰,人們將越來越多地轉向非理性主義和宗教儀式的場景。
Jeremy Shaw(43歲),是一名加拿大藝術家和攝影師,主要在柏林生活和工作。Jeremy主要圍繞視頻和Kirlian攝影(一種用於捕獲放電的技術)進行創作。他探索迷幻的精神狀態,包括研究迷幻藥的美學和科學性質。
24.Wendy Red Star(美國)
Apsáalooke Feminist(2016)
《克羅族的女人》
Wendy Red Star, Apsáalooke Feminist #2, featuring Wendy Red Star with daughter Beatrice Red Star Fletcher (2016).
Red Star的Apsáalooke Feminist系列,以她和9歲女兒Beatrice Red Star Fletcher為主角,填充了傳統的標誌物以及後期處理的抽象圖形。這是原住民身份的一項宣言,同時經過藝術處理將這種身份從刻板印象中解脫出來,賦予創造性的活力的同時延續了身份的主旨精神。
Wendy Red Star(39歲),是美國一位當代多媒體藝術家。作為一名美國原住民,她結合傳統媒體,以幽默的態度創作與美國原住民相關的作品。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5.The Propeller Group(越南)
Television Commercial for Communism (2011-12)
《共產主義商業片》
作品截圖
位於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個藝術團體試圖為國家共產主義概念提出一個新的「公眾形象」,於是與美國洛杉磯一家商業廣告公司合作拍攝了一個「商業片」,這正是地緣政治的怪異有趣之處。最後結尾的頭腦風暴會議的部分是一個裝置,外加歡快的元素,顯示了商業的巧妙運作與極權主義宣傳之間的界限。
The Propeller Group(「螺旋槳小組」)是一個來自越南的藝術項目的跨學科組織,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創意人士一起工作。
來源:artnet
#The 100 Works of Art That Defined the Decade, Ranked
原標題:《影像藝術將走向何方?來看看這25件跨時代作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