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瀕危物種?科學家總結了3種方法,第一種已實現永生

2020-09-16 蘇衝愛遊戲

前不久,國內媒體報導了一則最新消息稱,長江白鱘最終還是沒有熬過2020年的大關,最後一條白鱘在人類的保護注視下死去,這種物種被宣告完全滅絕。不少網際網路平臺紛紛轉發這則消息,表示無奈悲痛之意。


生物滅絕,是自然界、是地球的一大悲哀之事。曾與你朝夕相處、感情熟絡的生物,在朝夕之間卻永久地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這令人多麼地絕望。以後你想再看見這種生物,只能前往博物館或是租借影片觀看了。


然而,依據目前的自然界狀況,生物滅絕似乎成了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接著席捲全球,很快便爆發了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社會面貌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大自然生態被破壞。在此種環境下,此消彼長,但最後都是殊途同歸,人類也難逃滅亡的結局。


總而言之,每當出現一起生物滅絕的消息,無疑在給人類敲響一次次警鐘。如何才能扭轉這個必亡的局勢?真的很值得大家深思。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從多方面入手,也獲得了一些不錯的收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發現能夠「永生」的生物。說到小龍蝦,相信不少人聽到這三個字都會垂涎欲滴,畢竟它是朋友聚會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但是說到歐洲大理石紋背小龍蝦,你一定會感到比較陌生。但是千萬不少小看這種小龍蝦,它可是不依靠任何「仙丹妙藥」就實現了長生不老。


歐洲大理石紋背小龍蝦本來也是一種默默無聞的蝦類生物,在二十多年年發生了基因突變,可以通過孤雌繁殖,自身進行基因複製,因而也被成為「複製蝦」。既能自我複製基因,亦可孤雌繁殖,在某些方面而言,這種小龍蝦已經實現了「永生」。但儘管如此,它們依舊逃不過成為人類「盤中餐」的命運。


復活猛獁象。很多人都聽過猛獁象的大名,它活在距今2億年前的時代,後來由於環境變異而滅絕了。近日,據外媒最新消息報導,俄羅斯在接近北極圈的區域發現了猛獁象的活性細胞。


這一發現無疑讓生物學家們欣喜若狂,他們計劃利用高新科技復活猛獁象,然後將之投放回北極圈,藉此來恢復北極圈的生態平衡。此實驗即將提上日程,相信不久之後我們便可以看到具體的成果。


無可置疑,為瀕危物種建立DNA儲存庫,是一個延緩生物滅絕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國便為中華鱘建立了特定的儲存庫,並成功地人工養殖了數百條中華鱘。這個方法值得大範圍推廣。


已滅絕了的生物莫名「死而復生」。這是最詭異而神秘的事件之一。據稱,在澳大利亞草原有人親眼目睹已滅絕83年的袋狼再次出現。無獨有偶,就連已經滅絕了13萬年的白喉秧雞也重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大自然在重新洗禮或是另有隱情?這一點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組織調查報告顯示:每隔一分鐘,便有3種生物物種從世界上徹底消息。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害怕絕望的數據,何時會輪到人類呢?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焦點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本報北京電(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如何實現永生?理論上有3種方法
    所謂永生,並不要求是不間斷地活著,中間可以中斷或暫停,比如大腦中途處於休眠、睡眠狀態,往後再甦醒過來,不管中間間隔多久,都可以納入永生的概念。按照現在的科學技術體系,大腦一旦死亡,將是不可逆的事情,此人將被宣布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拯救物種的努力或面臨致命缺陷!大多數瀕危動物救援項目未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範圍
    儘管如此,一些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常常不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範圍,而這意味著保護這些物種的計劃很可能以失敗告終。就算世界並沒有在變暖,野生動植物的前景仍將是灰暗的。去年有報導稱,一百萬種物種或將被抹除——這會是第六場大滅絕。其發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是棲息地的破壞,但是本世紀的氣候變化預計會將更多物種推下滅絕的峭壁。沒了家園,如何拯救動物?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
  • 兩個瀕危物種的不小心結合,竟造就了「神奇物種」
    因此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們在盡最大努力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拯救瀕危物種可以幫助它們建立專屬保護區,這種措施的前提是被拯救的物種種群數量尚可,最終可以恢復到之前的水平。但如果物種成員個數已經十分稀少,那麼就只能尋找其它辦法,例如通過人工參與的繁殖策略,同種間的交配或者親緣關係較近物種間的交配。
  • 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一組數字看「成績」
    國家林草局今天(4日)發布消息,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浙江12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你見過幾種?
    10月4日還是世界動物日,小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浙江的重點珍稀瀕危動物,咱也漲漲見識(๑•̀ㅂ•́)و✧浙江有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其中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自《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2017—2020年)》實施以來,種群數量得到擴大,物種瀕危程度得到有效緩解,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
  • 浙江12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你見過幾種?
    10月4日還是世界動物日,小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浙江的重點珍稀瀕危動物,咱也漲漲見識(๑•̀ㅂ•́)و✧  浙江有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其中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自《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2017—2020年)》實施以來,種群數量得到擴大,物種瀕危程度得到有效緩解,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
  • 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
    原標題: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生活在德國水族館的犁頭鰩。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
  • 長江瀕危物種大揭秘!禁捕10年急如星火
    而如今,很多生活在長江的特有物種,卻被列為瀕危物種,曾經的經濟型魚類也已經不見蹤影,無窮源泉的長江陷入了「無魚」之困。但是如今長江瀕危魚類達到了92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更是接近了300種。 如今,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這四大家魚在30多年的時間內減產了90%,很多當年的經濟魚,已經成為了保護魚類。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 科治好:「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據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浙江12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湖州的這些你見過幾種?
    10月4日還是世界動物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浙江的重點珍稀瀕危動物,咱也漲漲見識浙江有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其中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自《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
  • 拯救瀕危三峽蝴蝶人工繁殖10種珍稀蝶
    本報訊(記者陳杰)三峽珍稀蝶類瀕危,拯救物種刻不容緩!重慶有關專家歷時數年,攻克了10種珍稀蝴蝶的養殖技術,今年5月,該項目獲得了2005~2006年度全市林業科技貢獻獎。  重慶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高級工程師、昆蟲專家楊萍介紹,重慶已知蝴蝶分布447種,佔全國已知類的36.5%,其中三峽庫區有珍稀觀賞蝶類60種,其中不乏珍稀瀕危種類:金裳鳳蝶、寬尾鳳蝶、喙鳳蝶、三尾鳳蝶、中華虎鳳蝶、枯葉蛺蝶。  三峽庫區蓄水後,氣候發生變化、植被開始演替,蝴蝶精靈們的家遷到哪去?以後,在什麼地方、什麼季節、什麼時候,才能見到這些「會飛的花朵」?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2021-01-06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全球僅剩3隻北部白犀牛 科學家欲用科學手段拯救
    並且這3隻北部白犀牛均無法生育,科學家欲採用體外授精和幹細胞技術拯救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曾生活在非洲,但現在已經找不到其任何足跡,該物種已經陷入瀕臨滅絕的處境。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同屬白犀亞種,但北部白犀牛相對南部白犀牛體型更小,毛髮更多,它曾經分布在烏幹達西北部、查德南部、蘇丹西南部、中非共和國東部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
  • 西雙版納葫蘆島: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60餘年來,在一代代科學家和研究者的努力下,版納植物園成了植物的「諾亞方舟」:1125公頃的土地上,收集有活植物1.3萬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原始熱帶雨林250公頃,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和向公眾展示植物類群數最多的植物園。
  • 《我們的救援》:物種瀕危與我們有何相干?地球需要我們拯救嗎?
    「我們正在經歷的物種滅絕,還來得及挽救和阻止嗎?」「人類挽救那些瀕危的蝴蝶、雪豹,究竟有什麼用?」「人類該為挽救一個物種而殺死另外一個物種嗎?」「人類應該幹預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和物種嗎?」在這裡你會看到現代人在如何「保養」地球;如何讓滅絕的冰川、珊瑚,獅子和大猩猩的家族恢復原貌;以及一個土生土長的家族長子,在有了知識武器後,如何組織當地人用和平方式化解人和動物的危機……這是一部普通人和科學家一起「救援瀕危動物」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