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起,高度競爭的環境和不斷上漲的研製費用迫使發動機製造商走國際合作的道路。從渦扇發動機問世後,航空公司訂購飛機的方式是決定飛機後再由它來選擇發動機。
客機的每次銷售幾乎都引起推銷發動機的一場激烈角逐。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者打入市場,發動機公司之間經常發生複雜的,涉及價格、 性能和其他誘惑條件的競爭。
大型民用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比起同等的飛機機體來說工作更複雜、 更持久。民用航空發動機必須滿足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效率要求,通常比軍用發動機的製造標準要求還高。發動機的研製費及其風險都是高的,並且隨著每一代發動機的發展而增長。在20世紀70~80年代,1000daN級推力的新發動機其研製費在10~15億美元。
費用上漲和市場狹窄的形勢迫使所有的發動機公司搞合作項目。如當時羅羅公司總裁麥克法津勳爵所說 「發動機的昂貴費用 大概任何一家公司單幹都是力所不及的,」
需要合作還受到新發動機出臺快的激勵。研製新發動機不但更昂貴。而且問世也不如過去頻繁。由於研製周期為7年左右 ( 由於數值仿真技術的發展,近來研製周期已經降低到,2~3年) ,如果公司要保持穩定的產出水平,勢必要擁有儘可能多的不同項目。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有一些國家廣泛參加合作是為了擴大市場範圍。
這對羅羅公司和斯奈克瑪公司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美國對外國設備的偏見非常大。羅羅公司由於其營業額幾乎完全依靠航空發動機,立足英國國內的市場又小,最容易受到這種壓力的損害。即使是GE公司和普惠公司要盈利,也希望分攤民用項目的風險。對於斯奈克瑪公司來說合作是使它上升到世界民用發動機工業第4位所必不可少的方式。
對於經驗較少的小公司,如德國的MTU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和雄心勃勃的日本人,合作是進入民用發動機行業的唯一途徑。MTU公司的奧迪洛·穆厄林直率地將這種情況概括成「對於MTU公司這樣規模的公司,合作是成功經營的唯一經濟途徑」。
CFM國際公司產生的過程
斯奈克瑪公司是法國的主要航空發動機生產商,該公司得益於法國雄心勃勃的軍事目標。在軍用發動機方面雖然不如英、美,但是卻能獨樹一幟,除滿足本國軍機的需要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出口。但是,該公司在民用發動機方面非常薄弱。關於加強其民用發動機的能力的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20世紀60年代後期,斯奈克瑪公司總裁雷內·拉沃將軍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抗戰英雄) 認為,中等推力的低油耗、高可靠性和環境友好的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是在下一代窄機身客機上替代低涵道比的JT8D的理想發動機。斯奈克瑪公司從未生產過大型民用航空發動機,因而需要說服法國政府相信這個計劃在商業上是可行的,並且斯奈克瑪擁有從事該項目所需的技能。
1971年年初,法國政府要求進行詳細的技術經濟論證。法國政府雖然原則上接受斯奈克瑪公司的方案,並將此項目列入此後的航空航天的計劃,但仍指示該公司尋找分擔研製費用的夥伴。斯奈克瑪公司已經認識到合作的必要性,它的一位高級領導人說 「我們如果單幹那簡直是發瘋」。
斯奈克瑪公司雖然試探與羅羅公司商談,但是羅羅公司的資金問題排除它對新項目的承諾,況且先前在RB207合作中的不愉快經歷使雙方公司記憶猶新,不能立即再次攜手合作。後來,斯奈克瑪公司認為有了美國夥伴在商業上更有信心,而且也容易進入佔世界市場一半的美國市場。因此,問題就在於在普惠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之間的選擇。
普惠公司不想危及已經在市場上佔有相當份額的JT8D渦扇發動機今後的銷路,對早早替代它的發動機不太感興趣。相反,通用電氣公司仍在伺機擴大它的民用發動機系列,企圖奪取當時被普惠公司統治的世界民用發動機市場,但是在新發動機的研製費用面前卻步。開始時,通用電氣公司雖然對10000daN推力級的發動機計劃的合理性不完全置信,卻被與一家國家資助的公司分擔費用的想法所吸引。
1971年2月,斯奈克瑪公司從兩家美國公司那裡得到諒解備忘錄的草稿。經過仔細研究這兩種方案,斯奈克瑪公司認為通用電氣公司在技術轉讓及工作份額方面提供的條件最好。同年3月,雙方籤訂初步協議.現在稱為「CFM56」 ( 「CF」 是通用電氣公司民用風扇的英文縮寫 「M56」 是斯奈克瑪公司第56個發動機項目,兩者合在一起就成為 「 CFM56」 ) 的這種發動機,以這兩家公司之間完全平等的夥伴關係為基礎。
1971年11月,通用電氣公司和斯奈克瑪公司同意組成一家稱為 「CFM國際」 (CFM International) 的聯合公司,主管研製和銷售。
對法國來說CFM國際公司的成立比先前CF6的合作生產合同又前進一大步,使斯奈克瑪公司通過共同研製能獲得大量技術與商業經驗。法國還認為通用電氣公司雖有僅次於普惠公司的必要信譽,但不大可能支配這種夥伴關係。法國政府為斯奈克瑪公司提供研製資金,並且在第6 個國家航空航天計劃中列入對CFM56提供資金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