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密碼」比指紋和人臉識別更安全,連雙胞胎也混不過去!

2021-02-15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


現如今的生物識別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運用:指紋打卡、刷臉支付、虹膜解鎖……而從目前來看,科學家公認最安全的生物識別為虹膜識別。

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應用於安防設備(如門禁等),以及有高度保密需求的場所。在電影《碟中諜》中阿湯哥每次接受任務時都需要進行虹膜識別解鎖後才能獲得新任務。

人的眼睛結構由鞏膜、虹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等部分組成。虹膜是位於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錯的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的細節特徵。而且虹膜在胎兒發育階段形成後,在整個生命歷程中將是保持不變的。這些特徵決定了虹膜特徵的唯一性,同時也決定了身份識別的唯一性。因此,可以將眼睛的虹膜特徵作為每個人的身份識別對象。

一個虹膜大約有266個單位的讀取點,而其他傳統生物測定技術只能讀取13-16個單位。這肯定了虹膜測定的精確程度。此外,使用此技術非常方便,掃描過程只約1分鐘。現時,英美已開始把這種身份確認技術用於銀行提款機。只在提款機上安裝虹膜測定相機,銀行便能瞬間確認使用者的身份,保證使用者的密碼無法被竊取。

對於指紋識別技術,現在也已經發展到非常的智能,安全級別也能達到挺高的水平,但是指紋可通過生物膜的模擬方式被竊取,在安全性上有一定的缺陷;而人臉識別技術也有雙胞胎能同時解鎖、拿照片就能解鎖的困擾頻頻出現,但虹膜卻與眾不同!

每個虹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現形態完全相同的虹膜組織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其他組織。虹膜的纖維組織細節複雜而豐富,並且它的形成與胚胎發生階段該組織局部的物理化學條件有關,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即便使用克隆技術也無法複製某個虹膜。同卵雙胞胎的虹膜紋理信息不同,同一個人左右眼的虹膜紋理都不會相互認同。

佩戴框架鏡和隱形眼鏡其實都不會對識別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而美瞳也是一樣的。因為本質上並不會影響虹膜的形狀的變化,但是有些美瞳過度複雜導致虹膜形態發生變化,會導致虹膜的識別失敗的問題。還有一些眼球疾病在一定程度會影響到虹膜識別的準確度,比如白內障、眼部傷病導致虹膜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會導致識別失敗。

隨著技術普及、發展,網絡安全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網際網路應用中,不僅是手機,還是防盜設備,都會出現生物安全的影子。其實不論是指紋安全,還是虹膜安全技術,在一定安全方面上都有一定的缺陷,沒有近乎完美的技術出現,只是還沒發現而已。所以把指紋、虹膜等生物安全技術進行綜合應用,形成相互互補的狀態才是最安全的方案。

相關焦點

  • 當人臉識別遇見同卵雙胞胎,智能鎖能否守住安全底線?
    【智家導讀】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個人隱私安全和家庭安全的高度重視,生物識別技術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生活中最常見的智慧型手機、智能門鎖的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功能就是生物識別技術應用的典型。人的指紋具有終身不變性和唯一性,就算是長相極其相似的同卵雙胞胎,兩人的指紋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技術手段很容易分辨,可以說在同卵雙胞胎之間幾乎不存在一人錄入指紋信息,另一人也完全可以順利通過指紋驗證的現象。那麼,如果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智能門鎖遇見同卵雙胞胎會怎樣呢?它是否依舊能守住安全底線呢?
  • iPhoneX的人臉識別夠安全嗎?真的是最安全的生物識別嗎
    在iPhone X 取消指紋辨識,推出人臉識別之後,很多人第一時間就對其安全性做出質疑:「會不會有人拿著我的iPhone 對我掃一下,就直接把手機解鎖了?」網路上更傳出許多搞笑的情境,像是女友趁你睡著時,拿著iPhone 晃過去就直接解鎖。
  • 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都弱爆了,我們全身上下都是「密碼」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已經不算新鮮事。然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身體從上到下都有密碼。今天我們就一起見識一下,看看目前都有啥奇葩的識別技術。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億美元)指紋識別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是把一個人同他的指紋對應起來,通過比較指紋和預先保存的指紋進行比較
  • 指紋人臉語音,生物識別技術大對比
    指紋識別具有價格相對便宜,功能性較強的特點,也是非常可靠的一種驗證方式。但如果需要更高級的安全選項,那指紋還需要與智慧卡或者密碼配合使用。目前主流應用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指紋識別安全等級相對較低,通過傳感器雖然能夠與用戶實現簡單的交互,但對於手指處於潮溼、蛻皮、受傷狀態時,識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 揭秘:人臉識別系統能否識別雙胞胎呢?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較人工識別準確度大大提高。因為一些肉眼無法識別的特徵,機器卻能準確識別。然而,這並不是說,機器就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當人臉識別門禁監控系統遇上雙胞胎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呢?能正確否識別出雙胞胎呢?
  • 指紋,人臉識別都使用過了,但是你聽說過指靜脈識別嗎
    現在很多的設備都使用了指紋或者是人臉識別的功能,免去了忘記密碼,輸入密碼時被盜的情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最常見的當然就是我們每天都使用的手機啦,而現在的手機都支持指紋解鎖和人臉解鎖了。一般來說,人設置的密碼會忘記,而且一些簡單的密碼容易被盜,隨著發展也就誕生出了指紋識別技術,人們的指紋時獨一無二的,所以相對於密碼來說,指紋識別更為安全,但是簡單是指紋設備同樣是有人可以破解的,一些人通過一些科技手段能夠複製出一樣的指紋,這樣的話指紋識別也是有一風險的,雖然相比於密碼來說已經是先進,並且安全了很多了,但是依然有一些安全問題。
  • 為何我認為IphoneX人臉識別為何是安全的
    而除了蘋果公司之外,國內的百度阿里也都紛紛看上了人臉識別,例如百度與首都機場合作開啟人臉驗證,支付寶開啟了人臉登陸,最近還有何KFC合作人臉付款,與速遞易合作人臉去快遞等等。這一系列的動作也引發了各界擔憂,那麼人臉是否安全,這裡值得說清楚。2,先談談人臉識別的不安全問題。
  • 「腦紋」比指紋和傳統密碼更安全
    原標題:「腦紋」比指紋和傳統密碼更安全   科技日報北京6月5日電 (記者王小龍)「需包含大小寫字母、數字或特殊字符,長度至少8位……」,在網站註冊新用戶或設置網銀密碼時,每每看到這樣的提示就讓人頭疼不已——強密碼雖好,可實在記不住!
  • 虹膜識別技術優勢明顯 比指紋、人臉識別更可靠
    「刷臉」大名為人臉識別技術,早已隨著智能機、手機APP、門禁系統走進了千家萬戶,而指紋識別技術在這之前更是早已普及,那為何同人臉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統稱為生物識別技術三巨頭的虹膜識技術別遲遲未見消息?
  • 指紋、人臉識別不夠安全,「燕南科技」指靜脈識別瞄準高安全場景
    指靜脈識別是生物識別技術中的一種,其原理是:在紅外線照射下,血管中的血紅蛋白吸收近紅外光顏色加深,而手指肌肉、骨骼等其他部分都被弱化,從而顯現出靜脈。紅外攝像頭捕獲靜脈圖像並提取特徵,與特徵庫進行比對,完成身份識別過程。
  • 濱州陽信縣工地人臉識別柵欄門系統多少錢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已經成為人們居住。而門禁系統在安全的居住環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國內的門禁系統以卡類設備、指紋設備或密碼設置為主。這些識別方式都要求人員近距離操作,當使用者雙手被佔用時則顯得極不方便,同時也帶來卡片或密碼丟失、遺忘,複製以及用的隱患和成本高的問題。而指紋識別,被網上叫座的了「密碼」,更加讓人覺得恐慌不安。
  • 生物識別方式有指紋人臉識別!而生物虹膜、指靜脈識別你知道嗎?
    前段時間三星用戶發現,三星的蓋樂世S10、note10等設備出現了指紋安全漏洞。網友發現,只要在手機屏幕上貼上一張比較厚的保護膜,然後進行指紋識別,任意人的指紋都可以識別解鎖成功。消息一出,引來一大堆網友的在線測試,多數人都發現了這個漏洞。
  • 隔離時代,人臉和指紋識別如何「不失靈」?
    ,基於不同原理和產業鏈的成熟度,長期以來指紋識別與人臉識別佔據主流地位。智慧型手機搭載指紋識別之後,人臉識別緊接著進入消費電子領域,通過使用攝像頭採集人臉圖像或視頻,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或跟蹤人臉,進而對完成識別。人臉識別歷經辨識型、確認型向關注名單型的轉變,隨著算法和系統的改進,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伴隨疫情而增長的戴口罩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正持續上漲。
  • 遇上同卵雙胞胎「刷臉鎖」傻眼了
    指紋開鎖    3D列印假手指開鎖失敗    -25℃時密碼開鎖也不行    當手指頭出現破皮受傷等情況,指紋鎖能正常開鎖嗎?廖工表示,光學指紋頭對髒手指和表面有覆蓋物的指紋圖像識別率較低,指紋無法使用時,可啟動管理指紋,通過管理指紋增加或刪除指紋,從而保證開鎖功能正常。當然,管理指紋區別於開鎖指紋,且主人才能配備,從而也保證安全。
  • 生物特徵識別:身體即密碼
    (資料圖片)  伴隨著iPhone X引入Face ID,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特徵識別,一夜間忽然迎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勝景」  前不久,曠視科技(Face++)宣布獲得4.6億美元C輪融資。無獨有偶,商湯科技也於近日宣布獲得6.2億美元C+輪融資。指紋、虹膜、手掌、靜脈……當名目繁多的生物特徵識別相繼湧現,無密碼時代漸行漸近。
  • 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哪個更安全?電氣工程這麼說
    我們知道 Face ID 的面部識別並不是十分新穎的科技,三星在之前的產品也有配備過,只是效果一直不怎麼理想,安全性能也未得到外界的贊同。為此三星選擇了一臺設備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的方案,除了有面部識別之外,還配備了指紋與虹膜識別供用戶選擇。 在蘋果的 Face ID 推出之後,三星與蘋果的粉絲就一直在爭論,到底是蘋果全新研發的面部識別更安全,還是三星的虹膜識別方案更佳?
  • 智能門鎖風險多:網傳「小黑盒」可開 指紋人臉識別難言安全
    市場監管總局組織的這次涉及全國範圍的智能門鎖風險監測,共涉及識別方式安全、信息安全、電子安全和功能安全四個方面的17個項目,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下。指紋 人臉識別均存較高風險在門鎖開啟方式上,密碼和生物識別是目前我國智能門鎖行業應用最多的,所謂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主要是指紋和人臉識別技術。國家通用電子元器件及產品質檢中心 李樂言:採樣40批次的智能門鎖裡面有36批次是具備這個指紋識別功能的,有10批次是存在一些風險隱患的。
  • 指紋、虹膜、人臉……還在用這些「密碼」?快來試試體內身份識別
    這個看似哲學的問題卻也是個體身份識別的關鍵所在。 從過去的ID卡、鑰匙等到現如今的指紋、人臉、虹膜等識別方式,身份識別的方式也從物品轉變為生物本體。但是卻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無論是指紋還是人臉識別,這些外部特徵都有被仿製的風險。 如何讓身份識別更加安全可行?重慶工商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秦華鋒從2006年開始便思考著這個問題。
  • 指紋識別、面部識別、指靜脈識別哪個才是最安全的開鎖方式?
    指紋識別、面部識別、指靜脈識別哪個才是最安全的開鎖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一切都在向著智能化發展,就連我們平時用的門鎖,也開始走向智能化。
  • 人臉、指紋、靜脈、虹膜,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是什麼?
    生物識別技術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徵或行為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更具體一點,就是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身份識別)。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如何準確鑑定一個人的身份、保護信息安全,已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