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嫦娥5號「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網上最明了的解答

2020-12-18 惜風談武

廢話不多說,大家時間都很緊,從嫦娥5號成功落地到現在,我自己的心情都還沒平復,真的,我們的技術真的太牛了!查了很多網上的資料,發現大家都把「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寫的越來越玄乎了,讓很多人看了越來越糊塗,沒有解答心中的疑惑。此文,完全是個人對此技術的理解,歡迎大家的一起探討!

大家心中的疑惑,我列舉了些:

一:為什麼神舟5號沒有選擇這種返回方式?

答:神舟5號是我國早期的返回器,採用彈道升力式返回技術,也是完全符合神舟5號的任務要求的,神舟5是近地軌道飛船,速度只處在第一宇宙速度,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採用了最保險的回收方式,通過減速降軌技術,飛船進入大氣層的速度約7.8km/秒,最後經過大氣摩擦減速,然後打開主傘進一步減速,最後落地前使用反推發動機,進一步減速落地。為什麼沒有選擇「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技術不允許,當時我國在水漂機動控制飛行技術上還在驗證期。

航天員楊利偉及返回器

二:「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為什麼要用到嫦娥5號上?

答:嫦娥5號返回器是我國新設計的返回器,採用球冠鐘形體構型,頂部有兩片穩定翼,還增加質心調整盒,同時飛船配置12臺姿態調整發動機,目的就是精準控制飛船載入大氣層時的切入角度,以保證飛船以一個合適的角度進入大氣層,必須是平滑的,緩慢減速過程,切入不能大,也不能小,太小飛船進入大氣層的深度不夠,最後達不到合適的減速效果,角度太大會造成減速過載太大,人會受不了,飛船內部電子設備及月壤會受損,精準的將過載控制在4.8G左右,遠小於阿波羅的7G,如同飛船在海綿上輕輕的彈了下,舒服的很,這樣的目的,第一嫦娥5號載入速度快,11.2km/秒,如果採用以往減速降軌,最後用反推發動機落地,那麼嫦娥5號就不會像現在這麼輕盈的完美落地,必須承載很多的燃料,用於減速降軌,近地反推。所以說除開這種方式,嫦娥5號使用彈道式減速降軌加上反推技術也可以安全落地,不過大家都知道,越複雜的東西,故障率是越高的。嫦娥5號採用最新式的返回技術,看是簡單,其實背後的技術支撐是相當複雜的,至今其他國家都沒掌握精髓。總結:上天的東西是越少越好,越輕越好,這也是為什麼嫦娥5號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的原因!

跳躍式返回軌跡

三:嫦娥5號返回器和神舟5號有哪些區別?

答:神舟5號是我國第一代飛船,是近地軌道飛船,速度7.8km/秒,採用的是彈道式減速降軌+傘減+反推的第一代返回技術。嫦娥5號返回器是地外天體飛船,載入速度11.2km/秒,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傘減,是全球最新的飛行器返回技術。

嫦娥5號返回器的調節翼

嫦娥5號返回器

四:第一次月球採樣返回,我國為什麼敢冒如此大的風險去使用最新的返回技術?

答:我國在2014年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成功回收了嫦娥5號T1返回器,同時我國的武偵8、寬域飛行器、東風17等都成功運用過此類技術,可以說,我國把「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早已玩的粉瓜爛熟了。

東風17飛行軌跡

嫦娥5號T1

五:為什麼美國阿波羅月球載人返回沒有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也最後成功了?

答: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冷戰時期最大的火箭之一,為什麼要這麼大?就是因為帶的東西多,燃料及多種結構體。阿波羅採用的也是二次再入大氣層跳躍式返回技術,不過是人力控制,是經過人為的不斷減速修正軌道來控制再入角,最後的落地堪稱一塌糊塗,還好人沒事,承載著7個G過載飛了回來。像前輩們致敬!

阿波羅返回器

阿波羅登月組合體

阿波羅上升器和登月器

阿波羅返回器和上升器

阿波羅返回器降落海面

土星5

日本的隼鳥號採用的是彈道式再入返回技術,最後找了好久才找到返回器,呵呵。美國最新的獵戶座飛船計劃2020年登月返回,最後返回技術驗證不過關,最後摔了!2020年快過完了,估計只能靠馬斯卡來拯救了。

墜毀地面的美國起源號返回器


日本隼鳥號返回器

隼鳥號

獵戶座EFT-1任務返回器

未來的深空探測,還看中國!

歡迎大家指正共同探討,感謝大家的點讚與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四子王旗著陸場準備就緒候「嫦娥」,返回器將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
    嫦娥五號記者昨天從嫦娥五號任務著陸場區指揮部獲悉,著陸場系統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全力保障「嫦娥」平安回家。  目前正值隆冬季節,嚴寒積雪條件下,返回器目標體積小,返回方式特殊,給搜索回收工作帶來很多困難。
  • 嫦娥五號軌道器攜帶返回器從月球返回
    這個「水漂」學名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是比航天員返回還要複雜的技術。在嫦娥五號任務的尾聲,這場太空「水漂」貢獻了最後一幕驚險的表演。地球家門難進今天凌晨,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的「快遞小哥」軌道器與「月球快件」返回器分離,小小的返回器攜帶2千克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嫦娥五號返回器的秘密:大氣層邊緣再次跳起,打著水漂回地球!
    嫦娥五號下降至預定高度後,返回器調整姿態,在氣動作用下,再次向上躍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開始滑行下降,之後返回器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在地面10000米上空打開降落傘,緩緩落地。這是一種「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是比航天員返回還要複雜的技術。
  • 完成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將跳躍式返回
    昨日,嫦娥五號探測器主任設計師姜水清、嫦娥五號探測器鑽取子系統負責人王國欣、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團隊技術負責人王曙群等人對此次「挖土」任務進行了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主任設計師、鑽取子系統技術負責人王國欣介紹,這次嫦娥五號的鑽取系統具有鑽進能力強、排粉能力強、月壤適應性強的特點,堪稱「最強挖掘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作為二期工程先導任務發射成功,為嫦娥三號詳勘了落月區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獲得了世界上首幅7米解析度全月圖;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 出發容易回家難,嫦娥五號為什麼打個「水漂」才能到家?
    這個「水漂」學名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是比航天員返回還要複雜的技術。在嫦娥五號任務的尾聲,這場太空「水漂」貢獻了最後一幕驚險的表演。地球家門難進今天凌晨,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的「快遞小哥」軌道器與「月球快件」返回器分離,小小的返回器攜帶2千克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引發全球熱議,俄航天專家:成績太好了
    就在12月17號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太空經過數日漂泊後,終於安全返回了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降落區域,而當返回器平穩降落在地面的那一剎那,也標誌著中國第一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五號順利回到地球,它帶回了什麼?
    目前,美國主要選擇在海上降落,而俄羅斯和中國選擇在開闊的大草原。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位於內蒙古中部阿木古郎大草原,是中國最重要的航天著陸場。神舟一號至神舟十一號飛船,都是在這裡成功著陸。這片草原海拔 1000 米到 1200 米,地勢平坦開闊、空氣能見度高,而且人煙稀少,每平方公裡人口不超過 10 人,非常適合作為太空飛行器的著陸場。
  • 為什麼說23天返回的嫦娥5號,比8天的阿波羅11,還要先進?
    很多關心探月任務的朋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官方公布的嫦娥五號任務是23天,而50多年前的阿波羅11號,發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返回時間是1969年7月24日,總共歷時才8天,這過了50年,我們的技術還不如半個世紀以前的
  • 探月工程新進展 嫦娥五號組合體成功分離即將月面軟著陸
    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面採樣後,攜帶約2千克月球樣本於升空後23天回到地球,這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所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   嫦娥五號是中國目前為止最重的航天探測器,整個嫦娥五號任務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關於嫦娥五號,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疑問,下面我們逐一為你解答。
  • 嫦娥五號上天、奮鬥者號下海,它的身影竟曾多次出現!
    2020年是我國在科技方面收穫滿滿的一年,嫦娥五號順利帶月壤回來、珠穆拉瑪峰重新測量高度、奮鬥者號成功做底深度 10909 米的馬裡亞納海溝,這些都證明了中國在科技方面達成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壯舉,也讓世界為之震撼。
  • 嫦娥五號完成「鑽取」採樣及封裝,正進行「表取」
    嫦娥五號是中國目前為止最重的航天探測器,整個嫦娥五號任務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關於嫦娥五號,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疑問,下面我們逐一為你解答。 (一)8.2噸,嫦娥五號為何這麼重?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多長時間到月球+返回地球時間
    據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器組成,也是我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月球探測器。這麼多首次疊加在一起,意味著本次任務難度非常高,可謂「步步驚心」,同時看點也是層出不窮。在嫦娥五號任務發射之前,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走進文昌航天發射場,聽多位航天專家權威解讀嫦娥五姑娘的本次探月之旅。
  • 嫦娥五號回家路上玩起打水漂,看央視科普「半彈道式跳躍回」
    IT之家12月13日消息 今天 9 時 51 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目前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已成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之後就將攜帶樣本返回地球。那麼問題來了,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會按什麼線路、以怎樣的速度飛回地球、最終她又將會降落在哪裡?央視對此進行了一次科普:什麼?大氣層上還能 「打水漂」?這個 「水漂」怎麼打?IT之家陪大家一起來看嫦娥五號是怎麼回答的吧。
  • 中國探月三期的主任務:發射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
    其科學目標是:進行著陸區的探測與研究;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面,對返回樣品進行系統的巖石學、礦物學同位素地質和地球化學的分析於研究,結合月面物質成分的分析數據,深化對月球和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的認識。我國月球採樣返回計劃通過發射嫦娥五號和六號來實現的,其中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定於2019年用長徵五號發射,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在嫦娥四號落月之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4顆月球探測器,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以及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即嫦娥5T,它們飛越38萬公裡的地月距離,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中前兩步即繞月、落月的任務目標。  在如今這個關鍵節點,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特此梳理我國探月工程走過的15年。
  • 嫦娥五號為何「冒險」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NASA至今未成功
    >NASA由於遲遲無法突破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以致於起源號、星塵號兩個探測器不得不以彈道式軌跡再入大氣層,產生的過載高達32g,巨大過載對探測器各系統工況造成故障導致減速傘沒能及時打開,進而直接撞毀於地面。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將實現5個首次,專家:40年前的秘密要迎來真相了
    今年的航天發射任務中,最讓人振奮的消息就是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探月工程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測器最終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最終目的是實現月面自動採樣並返回地面,這也將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畫上圓滿的句號,此次發射任務是我國航天史上最複雜的任務之一。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月球。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首次造訪月球陌生地帶並將採樣返回
    與嫦娥家族的其他成員相比,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重量 8200 公斤,是我國目前發射的最重的探測器。相比於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結構複雜得多。嫦娥一號與嫦娥二號分別是一顆單獨的衛星,嫦娥三號與嫦娥四號也只有一個著陸器與一個巡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