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報」還是「保守」?一篇論文引發武漢疫情爭議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2019年12月31日,首批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團隊成員抵達武漢,對新型肺炎進行重症救治攻關。1月1日金銀潭醫院現場照片顯示,專家組成員按「空氣傳播隔離措施」進行防範。圖源:醫學界

北京時間1月30日凌晨,美國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線了一篇關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瞬間引發輿論關切。

有批評者認為,論文提到的 「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生了人際傳播」,顯示包括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在內的論文作者至少在1月初已經掌握了明確的人傳人的證據,但外界直到1月20日才了解到病毒可人傳人。也有科學家表示,該論文屬於流行病學回顧性研究,數據採集和分析都是滯後的,為何一定要推演到「隱瞞疫情」。

但是,真相到底是什麼?

撰文 | 知識分子編輯部

●  ●  ●

01

最新論文披露:人際傳播自2019年12月中旬已經發生

這篇題為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 的文章,作者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學等十幾個機構。

論文對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報告的、經實驗室確診的425例病例的數據進行了流行病學分析。 作者們發現,這些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9歲,56%為男性。 在2020年1月1日前發病的病例中,55%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相關,而在此後發病的病例中,僅8.6%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相關。 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為5.2天,每例患者平均將感染傳給了另外2.2人。

「根據這一信息,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發生人際傳播。 」 論文的結論部分寫道。

另外,這425例患者發病時間被分為了三個階段: 1月1日關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日期前發病的患者; 1月1日至1月11日(中國CDC向武漢提供RT-PCR試劑的日期)期間發病的患者; 1月12日或之後發病的患者。 分析顯示,醫務人員在病例中所佔的比例在三個時間段逐步增加。

「這是第一篇使用大樣本量(425名患者)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早期傳播的論文。 他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為5.2天,人傳人率估計為2.2。 結果新穎,加深了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將為這種新出現的傳染病的早期發現和預防做出大貢獻。 」 一位資深流行病學家在讀完該論文之後評論說。

02

人傳人的證據被有意隱瞞了嗎?

然而,這一 「結果新穎」 的研究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在微博上評論稱,該研究顯示病毒的人際傳播力2.2,這一數字顯著低於SARS冠狀病毒,也吻合世界衛生組織之前的預測(1.4-2.5)。

但是,他也就該論文提出了更多的問題,「新冠狀人傳人的證據被有意地隱瞞了! 」

「從這篇論文的數據來看,國家疾控中心早在一月的頭幾天就掌握了明確的人傳人的證據,那麼從那個時候一直到1月20日這三個星期裡,這個消息是在哪個步驟被掩蓋了? 是疾控中心的科學家為了發表論文,對數據密(秘)不外宣? 是武漢市政府為了某些需要壓制數據的公開? 還是什麼別的情況? 」 王立銘的微博寫道。

王立銘的這一質疑迅速在網上得到數萬人的轉發和評論,兩個小時後被刪除。

王立銘質疑的憑證,源於論文中的的圖1: 武漢最早的425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例的發病情況。

圖1顯示了從去年12月到今年1月21日武漢最早的425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例的發病日期。

12月29日,發現病例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有關;

12月30日,啟動病例追查;

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宣布暴發疫情,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與調查和應對;

1月1日,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關閉;

1月3日,啟動緊急檢測、病例調查、密切接觸者管理和市場調查,向武漢發布技術指南;國家衛健委通知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國家和地區;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完成基因測序;

1月6日,啟動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二級應急響應;

1月8日,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正式宣布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是此次疫情的病原體;

1月10日,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宣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完成PCR診斷試劑的開發和測試;

1月11日,向武漢提供PCR診斷試劑;

1月13日,中國境外(泰國)報導首例確診病例(來自武漢);

1月15日,升級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級應急響應(最高級別);國家衛健委發布2019-nCov國家技術指南;

1月16日,武漢啟動嚴格的出省篩查措施,體溫高於37.3攝氏度的人不得出省;

1月19日,中國其他省報告首例確診病例(患者曾到武漢旅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向中國所有省發放檢測試劑;

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被納入中國傳染病法和衛生檢疫法的法定傳染病;

1月2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試劑探針和引物。

王立銘指出,即使用最粗糙的分析,也看得出 「在1月初的頭幾天,和華南海鮮市場無關的患者數量就開始佔據絕對多數。病毒人際傳播的跡象已經非常非常明確了!」

圖1顯示,1月2、3日的大多數發病的患者已經顯示出沒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接觸史。

但是,關於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的結論,直到1月20日下午,才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道出。「在廣東有2例肯定是人傳人,因為他們沒去過武漢。但是他的家人得病以後回來傳染給了他。」他還也證實了有醫務人員感染。

」看到這篇文章,我非常吃驚,extremely shocking!大致看了一下,的確這篇文章有非常重要的信息,但也再次表明在正式公布之前,CDC和有關部門已經明確了解該病毒的人傳人特徵,但沒有向大眾公布,並及時採取相關措施。所以我同意王立銘教授的觀點。」 俄亥俄州立大學一教授告訴《知識分子》。

而一位做營養學流行病學的科研人員則認為,流行病學回顧性研究的數據採集分析都是滯後的,為何一定要推演到 「隱瞞疫情」?

對於網上的質疑,1月31日上午,中國CDC發表聲明稱,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 (包括15名醫務人員) 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論文撰寫前已向社會公布。

對於論文提出的 「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生了人際傳播」 的觀點,中國CDC表示,也是基於425例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做出的回顧性推論。

該論文的作者之一、中國CDC主任高福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則回應稱,「這是一篇回顧性分析!12月中旬還不知道是什麼病,病原不清,都是調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學的推論!Onset (發病) 的日子都是推測,這個大家沒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混在一起。」

一位中國的工作人員解釋稱,回顧性研究是從以往臨床工作積累的病例資料中,選擇某一時期同類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以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導實踐的研究。「因此,是先有結果,由果推因,回顧性總結研究內容。」

對於論文是否為回顧性研究,有專家表示,回顧性研究是收集好病人後,再收集暴露史,他認為該論文屬於橫斷面的病例研究。「因為 (這篇論文) 在一段時間內,診斷病人的同時,也收集了暴露史。如果他們要研究病人的生存率,可以叫做回顧性前瞻研究,因為暴露已經收集,但死亡還要向前隨訪。」 這位專家解釋道。

03

發論文影響疫情信息公開嗎?

中國CDC的回應稱,「及時在學術刊物發表調查結果,有助於國內外專業同行及時了解疾病的特徵,共同評估和研判疫情,改進防控策略。」

然而,關於該論文,一個普遍的質疑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是否有因為發論文而未能及時公開數據?發表論文是否會影響到數據與其他公共衛生管理部門分享?

在發表這篇論文之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1月24日還發表了來自中國研究團隊的論文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該研究由中國疾控中心領銜,作者還來自北京地壇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湖北疾控中心、中科院生物安全大科學中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等信息,病毒的分離及特異性細胞病變作用和形態學的初步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兩篇論文的提交和接收的時間,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網站並沒有顯示。這令很多研究人員不解。一般來說,論文提交和發表的時間,是首發權的重要證明。因此,有人質疑,論文到底是何時寫好並提交的,為何疫情還在發展之中,論文發表的速度已經趕上了新聞的速度。

知情人士告訴《知識分子》,最新發表的論文是在1月27日提交的,而1月24日發表的論文則是在1月21日提交。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1月27日發表的社論稱,《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正在建立一套適用於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暴發相關投稿的操作規範。

」我們將迅速審閱作者投稿,如果計劃發表,我們將加快所有編輯步驟,以便儘快發表。我們鼓勵作者與其他研究者共享本刊發表的所有2019-nCoV相關論文的原始數據。「該社論稱。

另外,該操作規範指出,「我們希望作者儘早與公共衛生管理部門分享重要信息。對於此次的冠狀病毒暴發,經作者同意後,我們會在保密的前提下將作者投稿提供給世界衛生組織。我們也鼓勵作者向預印平臺投稿發表論文。」

「論文一定要發的!疫情處理一定是第一位,研究和現場結合,快速提供預防策略。這樣就完美了。」 一位資深流行病學家也向《知識分子》表示。

04

CDC承認早有推論人傳人,但下結論「保守」「謹慎」

儘管中國CDC的聲明解釋了所有病例在論文撰寫前已向社會公布,但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中國CDC是否在何時了解到新型冠狀病毒可人傳人,何時了解到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對此,中國CDC的聲明並沒有說明。

不過,在1月31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國CDC的副主任馮子健承認,從「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 到 「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CDC是 「保守的」, 「謹慎的」。

關於 「人傳人」 的推論,馮子健說,他們比較早就已經有這樣的看法,但需要調查核實,包括詳細詢問、核實每個患者的暴露史。

」我們最初獲得的27個病例,其中26個病例都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只有1個沒有,所以當時作出患者 『因華南海鮮市場暴露感染』 的推測是佔上風的。」 馮子健告訴《新京報》。

他介紹,在最開始的幾天,他們要確定這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新的疾病,還是其他疾病在這個季節、在某個醫院突然出現的聚集性升高。當確定這是一個獨立的、新的疾病後,還需要擴展檢測,搜索是不是還有肺炎特徵比較相似但可能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的病例。而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是沒有診斷試劑,無法確定是否為同一個病, 「所以下結論就比較謹慎」。

而有了檢測試劑後,早期跡象表明,試劑對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標本陽性檢出率比較低,受此影響, 「我們下結論非常謹慎」。

馮子健同時表示,中國CDC從最早開始,就把它 (新型冠狀病毒) 當作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來對待,第一時間採取了密切接觸者管理等措施。

他說,對疾病的認識有個過程,公布信息要謹慎,所以從開始的「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 到 「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和病例診斷、實驗室檢測結果逐步用於病人的甄別有關。

根據中國CDC官網的說明,CDC為國家衛生健康委直屬事業單位,共有九大職責,其中包括 「開展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等工作,為國家制定公共衛生法律法規、政策、規劃、項目等提供技術支撐和諮詢建議」;「開展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評價,開展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調查與危害風險評估」;「指導地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處置和應急能力建設以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公眾健康關鍵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推廣疾病預防控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

」CDC的重要功能和職能之一就是要及時地把收集到的信息,歸納總結反饋給有關疾病防疫部門,有效指導疾病和病毒蔓延,而不是為發所謂有高影響因子的文章。」 該教授評論說。

而根據《第一財經》的報導,高福表示,回顧性調查的工作正是CDC的職責之一,找到元兇,回顧性調查,指導未來防控。「我們的防控一直沒有停,一個月來大家都沒有覺睡。」

對於中國CDC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流行病學家認為,」中國疾控中心在7天之內成功地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了測序,並將結果推向了國際社會,這令人印象深刻。」

「從發表於425例患者的論文中,高福博士被批評掩蓋了數據,卻沒有在官方網站上報告。據我了解,作為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博士無意掩蓋流行病學數據。政府中可能有一些行政程序,延遲了報告過程。如果不將這些數據發布到國際文獻中,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 上述流行病學家告訴《知識分子》。

「由於政府和管理部門對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的不重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失去了許多優秀的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自從這一流行病開始以來,他不是第一組專家也沒有說該病毒不是人傳人傳播。實際上,在全國範圍內爆發疫情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武漢市政府無法遏制這種流行病,並不斷告訴人們該病並非人傳人,是有限人傳人,在很長時間內,最基本防疫系統和程序沒有得到認真的實施 (例如戴口罩) 。從實踐的過程中促進了武漢肺炎在本地的社區感染,向全省、全國的擴散。與地方政府相反,高博士在文章評論中清楚地提到了該病毒是人傳人。」 他繼續說道。

「我個人認為,他可能很難說服他的同事和政府關於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因此發表他的觀點,讓國際社會知道這次疫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以便可以將其反饋給中國。」 該流行病學家說道。

而一位病毒學家也認為,「我認為藏著掖著的主要是領導機關,把矛頭完全指向疾控人不太妥當。回顧調查發現12月初就有人傳人,這麼重大的信息應儘早公布,雜誌也不會因為你公布就不再發表。我認為作者應該有上報。早一天公布早一天讓科學發揮作用,遲一天則都是罪過。這都是慘痛教訓。」

05

從「可防可控」到「人傳人」發生了什麼?

回溯關於此次武漢疫情,即使多個專家組到武漢考察疫情,但對病毒的認知仍然顯得非常 「初步」。

2019年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已經派出國家專家組赴武漢指導疫情應對和處置工作。

1月1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李興旺、曹彬和武漢當地的吳文娟、趙建平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了解情況。《柳葉刀》1月2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第一批病人,包括疑似患者在內的59例,收入醫院之後全部採取了空氣傳播阻隔措施,這一措施開始的最晚日期為為2019年12月31日。通過圖中的裝備情況,四位專家對病原體的傳染性有一定的警惕和認識。

1月3日,武漢市衛健委發表通報,初步調查表明「未發現明顯的人傳人證據,未發現醫護人員感染」。1月11日,武漢市衛健委的通報在專家解讀中寫道,根據國家、省市專家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次武漢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大部分都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目前沒有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另外,所有密切接觸者包括醫務人員都未發現相關病例。

據最新發表的論文,中國疾控中心於1月3日開始對武漢進一步調查,但此前報告了多少病例,即在1月30日的文章中所說的「最早的病人」,有哪些資料,並不清楚。

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從目前看,未發現明顯的人傳人證據,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且沒有發生死亡案例,說明病毒威脅水平有限。徐建國還強調,中國的傳染病控制有多年的積累,絕不會出現因為春運發生大擴散的可能性。

1月9日,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徐建國確認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的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

1月10日晚,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的國家醫療專家組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廣發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目前病人的病情和整體疫情處於可控狀態,大部分患者病情屬於輕到中度。

另外,武漢市衛健委1月11日的通報稱,自2020年1月3日以後,臨床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沒有發現新感染髮病的病人。武漢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這一數字從1月3日一直持續到了15日。

1月15日,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專程赴武漢進一步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1月15日,武漢市衛健委的通報仍然寫道,「現有的調查結果表明,尚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目前,正結合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開展進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至此醫務人員感染未受到應有重視。根據多家媒體披露,武漢市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在1月7日為一名69歲病人做了腦外科手術,11日出現發熱症狀和明顯肺部感染,術後5天肺炎症狀惡化。與他接觸的多名醫護人員陸續出現發熱症狀。1月15日,該病患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共導致1名醫生、13名護士被感染。

在此前,公開報導中被感染的醫生還包括武漢同濟醫院急診科醫生陸俊,於1月15日可能因感染出現發熱、肺部感染等症狀。以及後來被稱為新冠肺炎「吹哨人」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1月8日左右接診發燒患者,當天患者家屬陸續出現發熱症狀,而李文亮本人當天開始咳嗽、第二天發熱,12日高度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住院。

1月8日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調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北大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廣發,則在1月16日返京當日出現發熱和呼吸道症狀,21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病例。

而在回應《新京報》記者關於何時知道醫務人員感染的提問時,馮子健說,是19日鍾南山到武漢後,當地、國家級專家把結果告訴了他,鍾南山20日晚上到北京後,接受媒體採訪披露有醫務人員感染,接著武漢市衛健委作了披露。

馮子健提及的正是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新聞發布會上所披露:「現在可以說,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肯定有人傳人現象。」 鍾南山也證實了有14名醫務人員被感染。

隨後,武漢市、湖北省的疫情形勢急轉直下,全國多省區市相繼告急。根據丁香園的數據,截至1月31日,中國國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9731例,疑似病例15238例,死亡人數213人,治癒176人。

在中國境外,18個國家發現了82個病例,其中只有7人沒有在中國旅行的歷史,目前無死亡病例。在中國境外有3個國家出現了人際傳播。

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新京報的訪談披露,1月16日武漢協和醫院首批被感染醫生住院治療,作為CDC副主任,馮子健 「不是特別清楚」CDC有無接到醫務人員疑似感染的消息。據他介紹,數據上報層級很多,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數據上報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我沒有詳細了解」。由此也說明,此時傳染病直報系統並沒有啟動。馮子健對此的解釋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個新發疾病,在傳染病報告目錄中是沒有的,調整網絡直報系統設置、人員培訓需要一個過程。」

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早在2019年12月31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已經部署防控措施,加強出入境口岸健康監察,並通知前線醫護人員提高警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相繼通過媒體發聲,提醒香港市民是時候提高預防意識及採取加強的預防措施了。

彼時,距離春運開始,還有16天。

Zhu N,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NEJM,January 24, 2020 DOI: 10.1056/NEJMoa2001017

Rubin E. J.,et al. Medical Journals and the 2019-nCoV Outbreak. NEJM,January 27, 2020 ubinDOI: 10.1056/NEJMe2001329

第一財經. 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離,檢測結果將第一時間對外公布, 2019年12月31日.

周琳. 專家:漢港病例未見直接關係. 大公報. 2020年1月5日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0/0105/400593.html

廖君、黎昌政. 專家稱武漢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可防可控.新華網. 2020年1月11日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20-01/11/c_1125448549.htm

製版編輯 | 皮皮 魚

相關焦點

  • 鍾南山:國外侮辱我們瞞報不需要跟他解釋,用事實說話!
    鍾南山:中國沒有瞞報疫情,我們用事實說話!疫情發生後,84歲的鐘南山作為國家醫療與防控高級別專家組組長趕赴武漢,代表專家組率先作出病毒「肯定有人傳人現象」的通報。鍾南山:當時向中央提的建議就是說,研判應該是中國武漢暴發的疫情,這個研判非常重要。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許多微博網友們對此非常憤怒,狂噴中國專家學者只想發論文不想抗疫情,中國SCI體制害人,高福院士為了搶發paper不惜瞞報疫情,毫不顧及大眾的生死。究竟是美國迫害中國的陰謀,還是武漢病毒所的恐怖實驗!家族群裡長輩們也是痛心疾首轉了一波又一波。但其實他的研究邏輯和方法是完全錯誤的,結論也是強行製造恐慌。最後被一串科學家聯手噴到退水,撤稿了。
  • ...打臉「瞞報」論:如果中國在偽造疫情數據,那他們肯定有一臺時光機
    每經編輯:王鑫針對美國政客為抗疫不利甩鍋,指摘中國「瞞報」了國內疫情的情況,又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出來說了公道話。諾獎得主:如果中國偽造疫情數據,他們得有臺時光機環球時報援引今日俄羅斯電視臺8日報導,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的教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表示,沒有理由懷疑中國官方公布的疫情數據有問題,因為中國的數據與其他地方觀察到的疫情曲線是完全一致的。
  • 廣東部分高校啟用「論文反抄襲系統」引發爭議
    廣東部分高校啟用「論文反抄襲系統」引發爭議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10年04月26日15:17   中大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陳昌貴教授對該系統的檢測詳細程度也較為滿意:「作為輔助工具,抄襲檢測系統還是能為導師減輕很多負擔的。」他反映,該系統會將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剔除,因此一旦論文被測出與資料庫的文章相似或疑似,導師會根據這個檢測結果要求學生修改,「目前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引用不規範」。  廣州醫學院在今年也啟用了該系統。
  • 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導讀: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的論文,這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發表的研究論文。
  • 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回應病毒起源陰謀論
    當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個別西方政客為達某種政治目的,開始大肆宣揚各種病毒陰謀論。「新冠病毒是從武漢病毒所洩漏的」就是其中一種,對此,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接受CGTN專訪,就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疫情之前從未接觸、研究或保存過新冠病毒CGTN:這次疫情發生以來,外界一直有一種聲音和說法,認為新冠病毒是從武漢病毒所洩漏的,引發了這次全球流行的疫情。您怎麼看這個問題?王延軼:這種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武漢病毒所最早是在去年12月30日第一次接觸到,當時還是叫「不明原因肺炎「的臨床樣本。
  • 武漢「槍手公司」代寫論文被叫停
    長江商報記者 趙端 攝  代寫論文岔著賣 「槍手公司」被叫停  簡單論文每千字收費200元,複雜論文按篇計算,高校碩博士或教授「代筆」  為了在畢業答辯時拿出一篇像樣的論文,內蒙古某高校的大四畢業生劉雨馨花1200元錢請「專業代寫論文」的武漢佑達科技有限公司幫忙。
  • 臺大校長鎖學生論文 10年不準他人閱覽引發爭議
    「撓場理論及特性研究」,引發校內教授質疑。「撓場理論及特性研究」,且10年內不準其它人閱覽,此一做法最近引發臺大物理系教授楊信男質疑。楊信男對論文內容本來就持質疑態度,他表示,鎖住論文的做法更違背「學術研究應接受公評」的學術倫理,且違反臺大的相關規定。
  • 鄭州又現瞞報輸入女,僥倖心理是病毒催化劑,心無敬畏害人終害己
    作為家長的我們,在對瞞報案例帶來的危害義憤填膺的同時,更需要警惕,瞞報行為背後的僥倖心理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避免讓孩子誤入歧途而不自知。一、對於「僥倖心理」,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鄭州這兩例瞞報病例,他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增加多少感染率,增添多少防控工作量,嚴重的話會讓這麼多天的疫情防控工作功虧一簣嗎?我確定,作為成年人他們都是知道的。那為什麼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撒謊、瞞報?
  • 哈佛論文竟捏造數據造謠疫情始於武漢,中國研究人員重新分析...
    哈佛大學研究小組上個月發表的研究報告稱,通過對武漢醫院停車場的衛星圖像和使用關鍵詞「腹瀉」的網際網路搜索結果的分析, 去年秋天之前,疫情已經在武漢蔓延,武漢被認為是疫情爆發的源頭。 這項研究被全球媒體廣泛報導。
  • 港大前僱員發論文稱新冠出自武漢研究所,推特「秒出手」封其帳號
    她發表最新論文,聲稱新冠病毒出自武漢病毒研究所,是「人為製造」。據《紐約時報》等美媒16日報導,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等社交平臺近日將其主張列為虛假信息,打上警告標籤,並封其帳號。同時,港大方面也發表聲明,稱閻麗夢的主張「毫無科學依據」。
  • 權威醫學雜誌刊發論文:武漢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發展
    楚天都市報4月14日訊(見習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 高翔)4月10日,著名醫學期刊JAMA雜誌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Association ofpublic healthinterventions with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COVID
  • 論科學的素養:美國一篇論文證實美國根本沒有疫情?
    Colleen Hubernmd)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比了美國過去20年的年平均死亡率,然後得出結論2020年是美國年死亡率第二低的一年,因此得出結論,美國根本就不曾有過所謂的疫情,一切都是騙局。根據此文章的數據和分析,2020年的截止到8/8日的死亡率是0.015358%,過去20年第二低,因此疫情根本不存在。
  • 年輕的武漢病毒所所長接受採訪回應陰謀論! !
    新冠病毒從武漢病毒所洩漏的傳言是否屬實?新冠病毒和2018年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中提到的病毒有什麼關係?武漢病毒所裡有活病毒嗎?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在採訪中一一解答。CGTN記者Hu Chao(以下簡稱CGTN):這次疫情發生以來,外界一直有一種這樣的聲音和說法,認為新冠病毒是從我們武漢病毒所洩露的,才引發了這次全球流行的這樣一種疫情。您怎麼看這個問題?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這種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的。
  • 韓春雨諾獎級技術引爭議 方舟子質疑博士論文造假
    從被部分媒體捧為「中國下一個諾獎獲得者」,到陷入國際性的學術造假爭議,雖然韓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調,但圍繞他及其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的風暴卻越演越烈。較早將這一學術爭議引入大眾視線的方舟子,則在今天31日上午,直指韓春雨博士學位論文造假。
  • 為什麼高福比鍾南山的論文高產?網友回答:500多篇SCI有原因
    學術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對於科研道路上跋涉的院士來說,可以成就一個專家學者,也可以把一個專家拉下爭議的漩渦。在疫情防控過程早期,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因為醫學界權威期刊「英格蘭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新型冠狀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論文,其通訊作者帶有高福院士的署名,而讓高福陷入了爭議的漩渦之中。自從84歲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疫情一線之後,人們紛紛開始把鍾南山院士作為高福院士的比較對象。
  • 用全稱還是用簡稱?地鐵站名引發高校簡稱大討論
    據「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11月14日消息,武漢地鐵2號線南延線開通在即,前不久幾張關於「華中大站」的照片引發網友熱議。消息介紹,關於武漢地鐵2號線南延線「華中大站」的爭議由來已久。一項由地鐵生活門戶論壇「地鐵族」發起的投票帖,共吸引了數百位網友匿名投票,超半數網友認為「華中科技大學站」更合適,贊同「華中大站」的僅有寥寥數人。
  • 韓春雨諾獎級技術爭議升級方舟子指其博士論文造假
    ­  從被部分媒體捧為「中國下一個諾獎獲得者」,到陷入國際性的學術造假爭議,雖然韓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調,但圍繞他及其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的風暴卻越演越烈。­  較早將這一學術爭議引入大眾視線的方舟子,則在今天31日上午,直指韓春雨博士學位論文造假。
  • 南京林業大學沒有一篇論文的教授,網友:區分教授標準,別害人!
    中外名校教授的不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教授,不論名牌高校還是高職院校,不論水平如何,只要各種的灌水論文就可以被評為教授,甚至還有一些完全不做科研,沒有任何科研著作的教授存在,最近南京林業大學把一位專職授課的教師評為教授,這名教授沒有一篇科研學術論文,引發媒體的讚揚,認為這是讓廣大高校教師回歸教學的本質
  • 別人家的學校:發一篇SCI論文獎勵60W!
    第一梯隊:獎勵50-60W學霸姐姐聽說的有:重慶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其中重慶大學排名第一!發表Nature/Science/Cell級別的論文,最高獎勵6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