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小夥伴們最近一定被熱播的《北上廣不相信眼淚》裡時刻散發出的荷爾蒙氣息給驚呆了,該劇向廣大觀眾充分展示了靈長類動物優於其他生物的最大特點:「可以隨時發射荷爾蒙」。
而在處於食物鏈低端的昆蟲的一生中,除了只能在限定時間內尋找伴侶,大多還得利用工具,今天我們講的是燈蛾如何求偶的事兒:
大多蛾類喜歡夜晚活動,夜深人靜,月黑風高,枝繁葉茂的林子裡燈蛾是咋找著對象的呢?
在多數燈蛾的腹部末端都具有一個特殊的爪狀結構,它的作用是散發費洛蒙(性激素)臺灣人稱之為發香器(英文為androconial organ)。
發香器為一囊狀的結構,表面布滿了毛,平日裡藏在燈蛾腹部之中,在夜晚無風的時候,可通過呼吸系統將其充氣,從尾部伸出以散發性激素吸引異性的到來。
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黑條灰燈蛾,黑條灰燈蛾幼蟲主要以菊科植物為食。菊科植物中富含植物鹼,植物鹼被幼蟲攝入後可合成費洛蒙。有研究表明,幼蟲時期攝入的生物鹼數量與成蟲的發香器大小有關係,攝入的生物鹼越多發香器就越大。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手段,那麼不同種類的信息素就是昆蟲之間交流不同內容的方式,複雜的信息素種類使昆蟲表現出複雜的行為。昆蟲的交配求偶就是通過性信息素的長距離傳遞實現的,靠發香氣發射荷爾蒙的燈蛾雌蟲能吸引到11公裡外的雄蛾,是不是很牛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