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蛾用聲吶警告蝙蝠

2021-01-17 中國青年網

  6500萬年來,蝙蝠和燈蛾一直進行著空中軍備競賽: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探測並捕捉燈蛾,而燈蛾利用飛行策略和自身的超聲波躲避蝙蝠。科學家一直懷疑,為何有些燈蛾物種會釋放這些高頻嘀嗒聲。它們聽上去像是咯吱作響的地板發出的聲音。這些聲音幹擾了蝙蝠的聲吶,還是在警告蝙蝠虎蛾有毒?

  為查明真相,科學家收集了兩種燈蛾:紅頭飛蛾(如圖所示)和地衣飛蛾。隨後,他們將一些飛蛾身上製造聲音的器官移除。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片草地上,研究人員設置了紅外攝像機、超聲波麥克風和紫外光,其中紫外光被用來吸引蝙蝠。

  在黑暗中,他們一次釋放一隻燈蛾,並且記錄下飛蛾和蝙蝠之間的互動。研究發現,燈蛾很少產生快到足以幹擾蝙蝠聲吶的超聲波嘀嗒聲。同時,在沒有聲音器官的情況下,64%的紅頭飛蛾和94%的地衣飛蛾會被捉住。

  這些日前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的發現表明,這些物種並非像一些燈蛾那樣幹擾蝙蝠聲吶,而是通過收縮製造聲音的器官,警告捕食者它們有毒。(徐徐)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蝙蝠的「聲吶」也有失靈的時候
    蝙蝠能主動發出聲音(頻率範圍通常在25kHz-100kHz之間,有些信號可高至150kHz)並從反射回來的聲音中提取信息以探測周圍環境,這個過程被稱為回聲定位(echolocation),蝙蝠所利用的聲吶稱為生物聲吶(biosonar),以區別於國防、交通和工業上所使用的聲吶系統。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飛蛾能躲避蝙蝠聲吶
    比如說,以昆蟲為食的蝙蝠依靠回聲定位能力捕獲飛行的獵物。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即使是回聲定位也會被進化策略所迷惑。天蠶蛾就能夠使用它們的尾翼轉移蝙蝠的注意力。當天蠶蛾飛行時,它們淡黃綠色翅膀末端的兩個長褶皺就會旋轉。據研究人員稱,這種高雅的表現能夠混亂蝙蝠的聲吶,並且逃過致命的攻擊。
  • 海豚聲吶的奧秘:獨特的聲吶系統
    相比之下,配備聲吶的船隻必須從多個聲源發出至少能擴散幾米遠的聲波才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海豚頭部的可調節構造是其實現超高效回聲定位的關鍵。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改進人類自己的聲吶技術。聲吶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發出聲波從物體上的反射,檢測信號的返回時間。
  • 飛蛾「頂嘴」蝙蝠避免被抓
    圖片來源:Kiley Riffell Photography/Flickr 本報訊 蝙蝠擁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能力比如,燈蛾會發出使蝙蝠雷達失靈的幹擾超聲波。如今,科學家證實,天蛾(如圖所示)和其他物種也進化出了這種行為。 當有蝙蝠在附近時,這些在夜間出沒的對蝙蝠具有毒性的昆蟲會發出一種超聲波作為「警告」。在吃過幾次飛蛾後,蝙蝠學會了如何完全避免這些有毒物種。 在4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在8個國家拍攝了蝙蝠追逐的高速視頻。
  • 飛蛾「頂嘴」蝙蝠避免被抓—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iley Riffell Photography/Flickr 本報訊 蝙蝠擁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能力,即它們能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度追蹤並吃掉飛行中的昆蟲比如,燈蛾會發出使蝙蝠雷達失靈的幹擾超聲波。如今,科學家證實,天蛾(如圖所示)和其他物種也進化出了這種行為。 當有蝙蝠在附近時,這些在夜間出沒的對蝙蝠具有毒性的昆蟲會發出一種超聲波作為「警告」。在吃過幾次飛蛾後,蝙蝠學會了如何完全避免這些有毒物種。 在4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在8個國家拍攝了蝙蝠追逐的高速視頻。
  • 燈蛾
    燈蛾(《綱目拾遺》)【異名】飛蛾、火花、慕光(崔豹《古今注》),撲燈蛾(《祝穆試效方》)。【來源】為燈蛾科昆蟲燈蛾的全蟲。【動物形態】燈蛾體肥大,茶褐色,長約3釐米,展翅闊約8釐米。頭小,兩側有複眼1對;口吻發達,下唇須長。觸角1對,羽狀。
  • 語音識別新方向:仿生蝙蝠耳能用聲納精準「聆聽」
    蝙蝠使用生物聲吶,為夜晚在叢林中飛行導航。他們的超聲波脈衝,可以比人造聲吶裝置更精確地對聲音進行定位。為複製、駕馭這種能力,IBM學院獎獲得者Rolf Müller教授協同他在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的團隊,設計了一種人造蝙蝠耳。
  • 飛翔的荷爾蒙-燈蛾求愛記
    而在處於食物鏈低端的昆蟲的一生中,除了只能在限定時間內尋找伴侶,大多還得利用工具,今天我們講的是燈蛾如何求偶的事兒: 大多蛾類喜歡夜晚活動,夜深人靜,月黑風高,枝繁葉茂的林子裡燈蛾是咋找著對象的呢?發香器為一囊狀的結構,表面布滿了毛,平日裡藏在燈蛾腹部之中,在夜晚無風的時候,可通過呼吸系統將其充氣,從尾部伸出以散發性激素吸引異性的到來。
  • 關於蝙蝠的知識:為啥蝙蝠攜帶病毒卻沒事,雷達和蝙蝠有關?
    誰能知道,蝙蝠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疫情,現在,最直接的證據已經表明蝙蝠體內有「冠毒」,03年的非典病毒也在蝙蝠體內找到了。無論是蝙蝠傳遞給其他動物,還是吃蝙蝠引起,這不能怪蝙蝠,蝙蝠在自然界存在了這麼多年,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 生物學家發現:無脊椎動物燈蛾毛蟲生病也"吃藥"
    生物學家發現:無脊椎動物燈蛾毛蟲生病也"吃藥" 2009-09-01 19:43:26 來源:網絡資源
  • 蛾子用皮毛吸收超聲波來躲蝙蝠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皮毛起到了「隱形塗層」的作用,為蛾子提供聲學偽裝,幫它們在蝙蝠的超聲波探測中隱藏起來。蝙蝠喜歡吃蛾子,它們會用聲吶技術,即回聲定位法,來進行捕獵。在這場狩獵競賽中,有的蛾子已經進化出了耳朵,能聽到蝙蝠的超聲波,然後躲開。而事實證明,還有一群蛾子則在聲學偽裝的層面上進化出了一種更被動的防禦方式。
  • 烏爾旗漢林業局成功獲取豹燈蛾生活史標本
    烏爾旗漢林業局森防站經過專業昆蟲飼養員堅持不懈地精心飼養,成功獲取豹燈蛾生活史標本。2016年5月23日,烏爾旗漢林業局森防戰專業技術人員在佰拉圖生態功能區14林班進行林業有害生物普查野外調查時,發現有很多毛茸茸的不知名幼蟲在草叢中隨處爬行,為弄清這些蟲子是哪種蛾蝶的幼蟲,技術人員小心翼翼的將每頭蟲子收集到採集盒中,將這些漂亮的蟲子帶回飼養房進行飼養。
  • 潛艇的致命天敵,聲吶技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何時能真正銷聲匿跡
    但也並不是沒有天敵,福兮禍所依,海水雖然可以屏蔽雷達波但對於聲音傳播的速度卻是異常迅速的,所以聲吶成為針對潛艇最致命的手段。目前聲吶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聲吶,一種是被動聲吶。前者的工作原理與雷達一樣是源自於蝙蝠,先是發出一定的聲音傳播,這些聲音在途中碰到一定的物體或是礁石、或是潛艇的表面會進行一定的反射,這種反射會被聲吶的另一種裝置所接收到,以此來捕捉判斷前方是否有物體,如果有,是什麼。而後者只負責接收,並不主動發送,用來捕捉潛艇製造的各種聲音。
  • 蝙蝠與夜蛾,為什麼蝙蝠「絞盡腦汁」也捕食不到夜蛾?
    蝙蝠擁有動物世界中最美妙和最完美的聲吶系統。它們頭部的口鼻具有「鼻葉」結構,周圍有複雜的特殊皮膚皺褶。這種特殊的裝置具有傳輸超聲波的功能。蝙蝠有很高的靈敏度和解析度。根據回聲,它們不僅能分辨方向,定位自己的飛行路線,還能識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從而有效地躲避或追擊。
  • 專家警告:蝙蝠或含有其它冠狀病毒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領導的科學家將引起新冠病毒的病原體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最接近的病原體進行了比較。對這些切片的分析表明,SARS-CoV-2和它在蝙蝠中的近親RaTG13擁有共同的祖先。科學家們研究了三個DNA片段,他們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時間來判斷病毒何時從SARS-CoV-2所屬的冠狀病毒的祖先譜系中分離出來。
  • 蝙蝠無食用價值,它的真正價值造福人類的諸多應用,你知道嗎?
    同人類一樣,蝙蝠也是哺乳動物的一種,這一點可能讓大多數人感到很疑惑.如果我們身處在野外,每當太陽落下,夜幕降臨,我們會察覺到無論是在山坳,還是巖洞內都會發下蝙蝠飛翔的場景,蝙蝠主要以蚊蠅飛蟲為食,在這一點上蝙蝠對人類稱得上是益蟲.
  • 石墨烯使人能靠回聲定位 使人類具有類蝙蝠的能力
    這套系統使人類具有了類似蝙蝠的能力,即利用聲音精確感知和測量身體周圍事物的距離和運動速度。    蝙蝠和某些海洋動物能夠利用高頻率的聲音進行回聲定位或信息交流。它們能通過口腔或鼻腔把從喉部產生的超聲波發射出去,利用折回的聲波來定向,並判定附近物體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在移動。但受生理條件和技術限制,人類還未能充分利用該項技能。
  • 澳媒:切勿觸摸蝙蝠!澳蝙蝠或攜帶致命病毒
    中新網1月5日電 澳洲新快網刊發編譯文章稱,南澳夏季的高溫天氣,導致不耐酷暑的蝙蝠紛紛從樹上掉向地面。近日,南澳衛生廳向公眾發出警告,蝙蝠可能攜帶致命疾病,民眾切勿用手觸碰落地蝙蝠。近日,南澳衛生廳、第一產業廳及環境部門人員紛紛發出警告,提醒民眾切勿用手觸碰蝙蝠。
  • 杭州5個路口「聲吶警察」上崗 7月已查處1800餘起違法鳴笛
    距離顯示屏幾百米遠的桅杆上,一套由高清攝像頭、聲吶、補光燈等設備組成的科技設備正在運行中。這些設備有一個學名,叫「聲吶警察」。記者從交警部門了解到,目前整個杭州繞城合圍區域都是禁止鳴笛的,從7月開始,杭州在全市範圍內部署啟動為期6個月的違法鳴笛集中治理行動。
  • 美國查證海軍所用聲吶殘害動物:海豚鯨魚很悲劇
    周星馳電影《美人魚》中,人魚故事的起源就是因為企業家投擲聲吶開發海洋,導致美人魚群體傷亡慘重,展開復仇行動。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活動對海洋動物的破壞也屢屢發生。TheVerge報導稱,美國海軍從2012年開始使用的一種訓練用低頻聲吶(LFA)正在瘋狂侵害著海洋哺乳動物,比如鯨魚、海豚、海豹、海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