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一篇報導稱,小頭症的爆發並非是由於寨卡病毒,而是由於殺蟲劑。小頭症是一種腦神經失調,使新生兒的大腦和頭骨發育得很小。目前被懷疑的殺蟲劑是吡丙醚(pyriproxyfen),該產品由日本住友化學公司生產。
這篇由阿根廷的醫生組織發表的報導中寫道:「在發病患者最多的地區,一種使蚊子產生畸形的化學殺蟲劑已經被使用超過18個月。」
該組織還說,巴西的小頭症病例激增並非偶然,因為該國已經使用了吡丙醚,而作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數量僅次於巴西的哥倫比亞,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並不是很緊密。
即使在巴西國內,也不是所有的小頭症病例都與寨卡病毒有關。
巴西的衛生部長Joao Gabbardo dos Reis在上周末向媒體說:「我們決定暫停這種產品在飲用水中的使用,並且強烈呼籲民眾清除掉可能會滋生蚊子的環境。」
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一些人堅稱吡丙醚與小頭症之間關係緊密,另一些人卻認為這種理論站不住腳,世界衛生組織(WHO)堅持認為用水中含有不過量的吡丙醚是安全的。
目前,關於吡丙醚增加小頭症患病風險這件事情,人們只有間接證據。但是,小頭症分別與寨卡病毒和吡丙醚之間聯繫的不確定性是相同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儘管WHO明確表明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係並未確認,但這是由於缺少足夠的科學證據,需要給科學家們一些時間去做更多的調查。如果WHO明確宣稱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有明確的聯繫,他們需要強有力的因果關係證明寨卡病毒是如何引起胎兒的生物學變化的。
巴西政府對這篇報導回應道:「寨卡病毒已經在實驗中被證明與小頭症有關,與此不同的是,吡丙醚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並沒有科學根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並未使用吡丙醚的地區也有小頭症的病例。」
根據英國《電訊報》記者Donna Bowater的報導,WHO宣稱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將在數周內被確認。她說:「上周,有兩項獨立的研究在患有小頭症的流產嬰兒腦組織中發現了寨卡病毒。」
巴西Pernambuco州的疾病控制與衛生部門負責人George Dimech向BBC說,目前Recife市的小頭症病例最多,然而在這個地區並未使用吡丙醚。神經學家Vanessa van der Linden補充說:「我們通過對嬰兒的掃描發現,損傷是由先天感染引起的,而不是由殺蟲劑、藥物、細菌引起。」
如果僅憑小頭症與吡丙醚之間的表面聯繫,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小頭症沒有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種殺蟲劑在歐洲和美國都已被批准使用多年(儘管不是在飲用水中使用)。
關於小頭症在近期爆發的原因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答。但是,在我們得到小頭症與某種殺蟲劑之間聯繫的確定證據之前,這種基於間接證據的結論是不夠科學的。
用一句通俗卻很有道理的話進行總結:在弄清所有事實之前,保持冷靜,堅持不懈。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TOP30(統計周期:2013.5.1-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