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頭症」的元兇是殺蟲劑而並非寨卡病毒?

2021-0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一篇報導稱,小頭症的爆發並非是由於寨卡病毒,而是由於殺蟲劑。小頭症是一種腦神經失調,使新生兒的大腦和頭骨發育得很小。目前被懷疑的殺蟲劑是吡丙醚(pyriproxyfen),該產品由日本住友化學公司生產。

  這篇由阿根廷的醫生組織發表的報導中寫道:「在發病患者最多的地區,一種使蚊子產生畸形的化學殺蟲劑已經被使用超過18個月。」

  該組織還說,巴西的小頭症病例激增並非偶然,因為該國已經使用了吡丙醚,而作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數量僅次於巴西的哥倫比亞,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並不是很緊密。

  即使在巴西國內,也不是所有的小頭症病例都與寨卡病毒有關。

  巴西的衛生部長Joao Gabbardo dos Reis在上周末向媒體說:「我們決定暫停這種產品在飲用水中的使用,並且強烈呼籲民眾清除掉可能會滋生蚊子的環境。」

  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一些人堅稱吡丙醚與小頭症之間關係緊密,另一些人卻認為這種理論站不住腳,世界衛生組織(WHO)堅持認為用水中含有不過量的吡丙醚是安全的。

  目前,關於吡丙醚增加小頭症患病風險這件事情,人們只有間接證據。但是,小頭症分別與寨卡病毒和吡丙醚之間聯繫的不確定性是相同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儘管WHO明確表明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係並未確認,但這是由於缺少足夠的科學證據,需要給科學家們一些時間去做更多的調查。如果WHO明確宣稱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有明確的聯繫,他們需要強有力的因果關係證明寨卡病毒是如何引起胎兒的生物學變化的。

  巴西政府對這篇報導回應道:「寨卡病毒已經在實驗中被證明與小頭症有關,與此不同的是,吡丙醚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並沒有科學根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並未使用吡丙醚的地區也有小頭症的病例。」

  根據英國《電訊報》記者Donna Bowater的報導,WHO宣稱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將在數周內被確認。她說:「上周,有兩項獨立的研究在患有小頭症的流產嬰兒腦組織中發現了寨卡病毒。」

  巴西Pernambuco州的疾病控制與衛生部門負責人George Dimech向BBC說,目前Recife市的小頭症病例最多,然而在這個地區並未使用吡丙醚。神經學家Vanessa van der Linden補充說:「我們通過對嬰兒的掃描發現,損傷是由先天感染引起的,而不是由殺蟲劑、藥物、細菌引起。」

  如果僅憑小頭症與吡丙醚之間的表面聯繫,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小頭症沒有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種殺蟲劑在歐洲和美國都已被批准使用多年(儘管不是在飲用水中使用)。

  關於小頭症在近期爆發的原因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答。但是,在我們得到小頭症與某種殺蟲劑之間聯繫的確定證據之前,這種基於間接證據的結論是不夠科學的。

  用一句通俗卻很有道理的話進行總結:在弄清所有事實之前,保持冷靜,堅持不懈。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201601」可閱讀二零一六年一月熱文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TOP30(統計周期:2013.5.1-2015.11.30)

相關焦點

  • 認識寨卡病毒: 發熱 皮疹 小頭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25日警告說,隨著北半球即將入夏、蚊蟲繁殖加快,一些地區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有「顯著增加」的潛在風險。科學家本月18日證實,傳播寨卡病毒的伊蚊近60年來首次在智利本土出現。智利先前與加拿大同為美洲僅有兩個本土沒有發現伊蚊的國家。季節交替加上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全球感染寨卡病毒並出現相關併發症的人數可能顯著增加」。
  • 美國已經確認小頭症由寨卡病毒引起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3日報告說,研究人員「使用既定科學標準認真評估現有證據」後得出結論:寨卡病毒是導致小頭症和其他幾種胎兒出生缺陷的原因。
  • 動物模型首證寨卡病毒致嬰兒小頭症
    ,小頭畸形即是其中一種實習記者 劉月明美國時間2016年5月11日,學術期刊《自然》和《細胞》同時發布了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關於寨卡病毒的研究成果。他們分別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動物模型,研究表明,寨卡病毒與嬰兒出生小頭症存在確定關係。2015年年中以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肆虐,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目前,約五億人面臨感染寨卡病毒的危險。目前,國際衛生組織(WHO)已於2月初將寨卡病毒感染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寨卡病毒是一種通過伊蚊傳播的病毒,屬於黃病毒屬。
  • 「夢魘」病毒寨卡憑什麼上「頭條」?
    寨卡病毒如何演變為人類新的「夢魘」,它通過哪些途徑傳播,新生兒小頭畸形和它有關係嗎,除了避免被蚊子叮,科學家們難道束手無策?小頭畸形(Microcephaly),又稱小頭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患有小頭畸形的的嬰兒在生長發育期間出現大腦發育明顯遲緩,頭圍要小於其年齡與性別的平均值;伴隨心臟病、智力、運動和語言能力發育較為遲緩、運動和平衡困難、聽力、視覺能力受損等問題。在患童長大後,其頭部相對較小的特徵會越加明顯,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發育較為遲緩。
  • 寨卡病毒蔓延至澳洲!病毒可致新生兒頭部畸形!澳洲有人被確診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昨天召開緊急會議:寨卡病毒被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病毒蔓延至澳洲,並會導致新生兒頭部畸形!疫情的傳播途徑有可能是因為蚊子的叮咬!!世衛組織於本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發布通告,將寨卡病毒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並呼籲各國聯手應對此次疫情。有關當局承認寨卡病毒有可能通過託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蔓延至澳洲。
  • 厄瓜多出現「皮膚紅疹」的新型病毒,可能會轉發為寨卡病毒
    衛生部第八區協調員Julio Lopez表示,要密切關注此新型病毒是否會轉化為寨卡病毒。然而,Roberto Gilberto醫院的兒童科流行病專家 Joyce Andrede表示,跟患有寨卡,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患者,進行了血液測試,結果為陰性,因此他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感染性病毒,在全國範圍內循環傳播。
  • 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可傳播寨卡病毒
    衛計委日前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內地尚未發現寨卡病例。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本港存在出現外地傳入個案的二度傳播風險。寨卡熱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寨卡病毒除了令感染人體出現輕微發熱、皮疹和結膜炎等溫和症狀,病毒有可能令懷孕母親產下小頭症畸形胎兒,令嬰兒出現發育障礙或致死。
  • 寨卡怎麼防?
    該備忘錄提出了重點加強高致病性傳染病(如伊波拉、寨卡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和禽流感等)的防控、傳染病監測、研究與健康促進、公共衛生應急反應技術支持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擬促進兩機構在以上所述領域的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建設,信息交流,經驗、知識據外媒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新加坡確診的寨卡病例至8月31日猛增超過百人,寨卡又重回人們的視線。
  • 疫苗前沿 | 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問世
    他們研發出一種保護性寨卡病毒疫苗。據研究人員介紹,登革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感染可誘導交叉反應的抗體響應。兩個免疫顯性表位(前體膜蛋白以及包膜(E)蛋白上的融合環表位)能夠被交叉反應抗體識別,不僅中和不良,還可以通過Fcγ受體介導的髓樣細胞感染的促進病毒複製和疾病嚴重程度,這一過程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增強(ADE)。
  • 【科普】關於Zika病毒你知道多少
    2015年5月份,南美洲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這種蟲媒病毒為Zika病毒,中文又稱寨卡或茲卡病毒。
  • 【健康宣教】寨卡病毒或會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 (機率為1/4000 症狀嚴重時可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據健康報報導,一個國際團隊2月29日在英國《柳葉刀》雜誌上發表報告稱,首次發現了感染寨卡病毒會引發罕見神經系統疾病格林-
  • 衛生局長:紐約市確診三個寨卡病例警惕埃及斑蚊子
    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大面積擴散的同時,也在紐約市出現。
  • 茲卡病毒來勢洶洶!新加坡已有多人中招......
    讓人聞之色變的茲卡病毒時隔三年再次登陸新加坡。
  • 麻省發現首例茲卡(Zika)病毒! 美國發布臨時指南預防茲卡病毒傳播
    Viru)感染病例的警告時,麻州衛生單發布麻州已有一人確診為茲卡病毒病患。麻州公衛官員表示,此病患是名住在波士頓市的男子,最近到過茲卡病毒傳染活躍的地區旅遊。美國衛生官員已向全國從事生育護理的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發布了一份暫行指南,以加強對茲卡病毒(Zika Virus)病毒傳播地區孕産婦的看護與預防工作,防止潛在的疫情爆發。
  • 茲卡病毒已在東南亞蔓延,23名中國人被感染!
    孕婦感染茲卡病毒格外引起關注,是因為如果孕婦受茲卡病毒感染,1%-13%的胎兒將有可能出現小頭症。而巴西的研究發現,除了小頭症,病毒也可導致受感染的母親所生出的嬰兒失聰。與此同時,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提高戒備,防範茲卡病毒滋生與傳播。
  • 科普 最新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關注】點擊標題下方「大醫道」關注我們【分享】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來源:休斯頓麥迪康醫學諮詢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可能不在腦部
  • 傳播速度驚人,茲卡病毒在美洲爆發 3名加拿大人感染
    ,目前已在美洲「爆發性蔓延」,逾20個國家發現茲卡病毒,進入非常高的警戒狀態,世衛組織將在2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儘速找到對抗茲卡病毒的方法。被茲卡病毒感染後的症狀包括發熱、皮疹、關節痛和眼睛發紅,會持續數天到一周左右。雖然80%的感染者沒有症狀,但要特別要關注的是,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已被證實生出小腦兒的機率增高。加拿大廣播公司得知,三名加拿大人在國外感染病毒後回到加拿大,目前加拿大還沒有當地感染病例。
  • 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但新一期《細胞》雜誌指出,帕金森氏症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突破性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研究人員隨後餵食由腸道菌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給無菌實驗鼠,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
  • 茲卡病毒蔓延全美洲,蚊叮可致孕兒小頭畸形,巴西已籲民眾近期不要懷孕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信息,茲卡病毒是一種可通過伊蚊傳播的較新型病毒。而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目前雖不是茲卡病毒的流行地區,但可以傳播茲卡病毒的伊蚊(包括埃及伊蚊以及白線伊蚊)在廣東、海南等地卻很常見。感染茲卡病毒病的病人,在感染後的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斑丘疹(通常從臉部開始,隨後擴散到四肢)、關節疼痛(通常是手和腳的小關節)以及無化膿性結膜炎等。少部分人還會有眼窩痛、腹痛、噁心等症狀。由於感染症狀類似,茲卡病毒經常被誤認為是登革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