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蔓延全美洲,蚊叮可致孕兒小頭畸形,巴西已籲民眾近期不要懷孕

2021-02-23 自己人讀寫俱樂部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以通過伊蚊叮咬為傳染途徑的茲卡(Zika)病毒,除了北美的加拿大,以及南美的智利之外,或會陸續擴散到全美洲各地。而據英國《衛報》稱,巴西爆發的茲卡病疫情導致4000多嬰兒出生患有小頭症,其中死亡已達近40例。

巴西政府也已呼籲民眾近期不要懷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疫情爆發的狀況令人極度擔憂。而早在去年1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泛美衛生組織發布了關於茲卡病毒的全球警告。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信息,茲卡病毒是一種可通過伊蚊傳播的較新型病毒。而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目前雖不是茲卡病毒的流行地區,但可以傳播茲卡病毒的伊蚊(包括埃及伊蚊以及白線伊蚊)在廣東、海南等地卻很常見。


感染茲卡病毒病的病人,在感染後的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斑丘疹(通常從臉部開始,隨後擴散到四肢)、關節疼痛(通常是手和腳的小關節)以及無化膿性結膜炎等。少部分人還會有眼窩痛、腹痛、噁心等症狀。由於感染症狀類似,茲卡病毒經常被誤認為是登革熱病毒。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信息,茲卡病毒是一種可通過伊蚊傳播的較新型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烏幹達通過叢林黃熱病的監測網絡在恆河猴身上發現。之後又於1952年,在烏幹達和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人類中間做出確認。目前該病毒已經在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過疫情紀錄

世衛組織表示,茲卡病毒還可以透過血液傳染,也已在人類精液分離出這種病毒。

孕婦若受到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可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傳染給胎兒。巴西新聞網站G1報導,自2015年3月起,茲卡病毒已在包括巴西在內的美洲21個國家與地區散布,而茲卡病毒迅速散播的原因,是當地民眾對此源自非洲的病毒免疫力低。

世衛組織呼籲女性計劃到茲卡病毒疫區旅遊時,應該事先跟衛生單位諮詢,做好準備再出發,返國也要跟衛生單位聯繫。

目前,對茲卡病毒尚沒有特異性的治療辦法或者疫苗。最佳預防方式就是採取保護措施,避免蚊子叮咬。(健康委員綜合臺灣中時電子報,環球網,財新網)

本微信號由國家級媒體資深健康記者群體運營

長按二維碼2秒,「識別」,就可免費訂閱

——我們提供靠譜的健康資訊——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蔓延至澳洲!病毒可致新生兒頭部畸形!澳洲有人被確診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昨天召開緊急會議:寨卡病毒被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病毒蔓延至澳洲,並會導致新生兒頭部畸形!疫情的傳播途徑有可能是因為蚊子的叮咬!!世衛組織於本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發布通告,將寨卡病毒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並呼籲各國聯手應對此次疫情。有關當局承認寨卡病毒有可能通過託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蔓延至澳洲。
  • 茲卡病毒已在東南亞蔓延,23名中國人被感染!
    孕婦感染茲卡病毒格外引起關注,是因為如果孕婦受茲卡病毒感染,1%-13%的胎兒將有可能出現小頭症。而巴西的研究發現,除了小頭症,病毒也可導致受感染的母親所生出的嬰兒失聰。而自從新加坡出現茲卡病例以來,已經有多個國家提醒孕婦不要前往新加坡。韓國更向前來新加坡的民眾發送簡訊,呼籲女性在回國後的兩個月內避免懷孕。
  • 麻省發現首例茲卡(Zika)病毒! 美國發布臨時指南預防茲卡病毒傳播
    Viru)感染病例的警告時,麻州衛生單發布麻州已有一人確診為茲卡病毒病患。麻州公衛官員表示,此病患是名住在波士頓市的男子,最近到過茲卡病毒傳染活躍的地區旅遊。美國衛生官員已向全國從事生育護理的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發布了一份暫行指南,以加強對茲卡病毒(Zika Virus)病毒傳播地區孕産婦的看護與預防工作,防止潛在的疫情爆發。
  • 傳播速度驚人,茲卡病毒在美洲爆發 3名加拿大人感染
    ,目前已在美洲「爆發性蔓延」,逾20個國家發現茲卡病毒,進入非常高的警戒狀態,世衛組織將在2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儘速找到對抗茲卡病毒的方法。被茲卡病毒感染後的症狀包括發熱、皮疹、關節痛和眼睛發紅,會持續數天到一周左右。雖然80%的感染者沒有症狀,但要特別要關注的是,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已被證實生出小腦兒的機率增高。加拿大廣播公司得知,三名加拿大人在國外感染病毒後回到加拿大,目前加拿大還沒有當地感染病例。
  • 【走進美國-快訊】茲卡病毒肆虐蔓延 休士頓兩起確診病例
    經由蚊蟲叮咬傳播的茲卡病毒(Zika virus),近日在拉美地區肆虐,尤以巴西最為嚴重,美國地區各地也傳出數起境外感染的確診患者
  • 恐怖蔓延加拿大:發現4例茲卡病毒,2個溫哥華,1個阿爾伯塔!千萬要小心
    (《RCI|方華》授權發布;更多內容請登陸網站)加拿大公共衛生署星期五(1月29日)宣布,目前已證實加拿大發生4例感染茲卡病毒的病例,其中兩例在BC省,一例在阿爾伯塔省,一例在魁北克省。四人都是因最近去茲卡病毒流行的國家和地區旅行而感染。他們中有一名女性。但她不是孕婦,目前狀況穩定。加拿大衛生部門要求孕婦在去中南美和加勒比海等茲卡病毒流行的地區旅行以前徵詢她們的醫生的意見。從這些地區回來的人如果要獻血,需延後一個月。感染病毒的人只有20%到25%的人會發病,症狀是發燒,結膜炎,頭痛。但是孕婦如果感染,會導致新生兒腦部發育畸形。
  • 「夢魘」病毒寨卡憑什麼上「頭條」?
    「寨卡」病毒大約在70年前被英美科學家首次發現於非洲的猴子身上,這種向來溫和的病毒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2007年「掃蕩」西太平洋一座小島並快速傳播至中南美洲,尤其是今年以來,頻頻佔據世界各大媒體頭條。寨卡病毒如何演變為人類新的「夢魘」,它通過哪些途徑傳播,新生兒小頭畸形和它有關係嗎,除了避免被蚊子叮,科學家們難道束手無策?
  • 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可傳播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近來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寨卡病毒肆虐南美多國,更有蔓延至北美跡象,迄今已有23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衛生組織上報病例。
  • 【科普】關於Zika病毒你知道多少
    2015年5月份,南美洲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這種蟲媒病毒為Zika病毒,中文又稱寨卡或茲卡病毒。
  • 認識寨卡病毒: 發熱 皮疹 小頭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25日警告說,隨著北半球即將入夏、蚊蟲繁殖加快,一些地區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有「顯著增加」的潛在風險。科學家本月18日證實,傳播寨卡病毒的伊蚊近60年來首次在智利本土出現。智利先前與加拿大同為美洲僅有兩個本土沒有發現伊蚊的國家。季節交替加上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全球感染寨卡病毒並出現相關併發症的人數可能顯著增加」。
  • 「小頭症」的元兇是殺蟲劑而並非寨卡病毒?
    該組織還說,巴西的小頭症病例激增並非偶然,因為該國已經使用了吡丙醚,而作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數量僅次於巴西的哥倫比亞,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症之間的聯繫並不是很緊密。  即使在巴西國內,也不是所有的小頭症病例都與寨卡病毒有關。
  • 美疾管局發布通知, 茲卡已在全美蔓延, 並且難以控制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官員警告說,目前想要阻止寨卡(Zika)病毒在美國蔓延已經為時已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官員弗裡登(Thomas Frieden)於25日發出嚴厲的警告說,以現有的技術,想要防止由埃及斑蚊傳播的寨卡及其它疾病在美國蔓延,已經達不到。弗裡登在南部的邁阿密城市實驗會議上呼籲市長及市府官員,必須加強滅蚊工作、增加公共衛生預算,以及提高對民眾的教育宣導,讓他們明了即將面臨的疾病威脅。
  • 動物模型首證寨卡病毒致嬰兒小頭症
    ,小頭畸形即是其中一種實習記者 劉月明美國時間2016年5月11日,學術期刊《自然》和《細胞》同時發布了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關於寨卡病毒的研究成果。他們分別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動物模型,研究表明,寨卡病毒與嬰兒出生小頭症存在確定關係。2015年年中以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肆虐,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目前,約五億人面臨感染寨卡病毒的危險。目前,國際衛生組織(WHO)已於2月初將寨卡病毒感染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寨卡病毒是一種通過伊蚊傳播的病毒,屬於黃病毒屬。
  • 美國已經確認小頭症由寨卡病毒引起
    這意味著,女性在懷孕期間感染了寨卡病毒的話,會增加生出有缺陷孩子的風險,尤其是小頭症。寨卡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性接觸也可傳播,最早在1947年一種野生猴子中發現,隨後1952年就已經在烏幹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這種病毒的傳播了。到了2013年-2014年,在大洋洲的法屬玻里尼西亞,爆發感染了約32000人。
  • 茲卡病毒來勢洶洶!新加坡已有多人中招......
    讓人聞之色變的茲卡病毒時隔三年再次登陸新加坡。
  • 什麼是茲卡病毒?緬甸也在感染區! 附重點關注新聞一則
    【緬康網訊】2015年源自南美洲的茲卡Zika病毒迅速地擴散到包括亞洲和非洲在內的很多國家。在上周三,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緊急防範茲卡病毒傳播,和敦促國際社會儘快展開對防疫藥品的研究工作。並且美國與巴西已經組成聯合對抗茲卡病毒的共識,同時南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亞美尼加等國發出警告,勸阻人民在未來的八個月內避免懷孕!茲卡病毒早在1940年就被醫學界所發現,主要是通過攜帶病毒的蚊子傳播給人的一種疾病,人與人是不會傳染的。
  • 【頭條】世衛宣布全球進入Zika病毒緊急狀態 離西雅圖也不遠但蔓延可能性極低
    雖然出現了離華盛頓州邊境很近的Zika病毒感染者,但華州健康局官員相信,Zika病毒在華州傳播蔓延的可能性極低(incredibly low)。 華州健康局Scott Lindquist醫生表示,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感染這種病毒,Zika的蔓延是很多懷孕母親擔憂,因為該病毒已被認為是導致巴西新生兒畸形小頭症的原因。
  • 焦點 恐怖卡茲病毒蔓延全球!紐約確診第二名病患
    茲卡病毒分布圖。  周二(26日),紐約市當局已經確認五大區內第二起茲卡(Zika)案例。  據TWC新聞網報導,所幸兩起案例的成人患者沒有懷孕,而且身體已經開始恢復。官員稱,兩名患者都是在國外旅行時感染上茲卡病毒。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茲卡感染並不是特別嚴重。茲卡病毒一般通過伊蚊傳播,對孕婦影響巨大,因為研究證明,該病毒與先天性小頭症有關,這是一種很嚴重的先天缺陷,感染此病毒的胎兒大腦無法正常發育,往往最後導致其死亡。  另外,這種病毒或許還可以通過性行為傳播。
  • Zika病毒應對攻略 專給8月去巴西奧運會的小夥伴
    報導,已證實有3名加拿大人攜帶病毒入境時被發現,其中有2人就是在BC。受災最嚴重的國家是巴西,並派出軍隊大舉清理蚊子的孳生地。巴西國防部長雷伯羅(Aldo Rebelo)說,全國在356個城市和縣以及那裡的學校裡,向人們宣傳Zika病毒帶來的危險,並清理蚊子產卵集中的地方。為此,巴西軍隊投入了16萬陸軍、3萬海軍和空軍兵力。從去年開始,巴西已發現4180個小頭畸形嬰兒病例,其中68個嬰兒死亡。但是世衛組織並沒有正式確認是Zika病毒的原因。
  • 衛生局長:紐約市確診三個寨卡病例警惕埃及斑蚊子
    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大面積擴散的同時,也在紐約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