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以通過伊蚊叮咬為傳染途徑的茲卡(Zika)病毒,除了北美的加拿大,以及南美的智利之外,或會陸續擴散到全美洲各地。而據英國《衛報》稱,巴西爆發的茲卡病疫情導致4000多嬰兒出生患有小頭症,其中死亡已達近40例。
巴西政府也已呼籲民眾近期不要懷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疫情爆發的狀況令人極度擔憂。而早在去年1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泛美衛生組織發布了關於茲卡病毒的全球警告。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信息,茲卡病毒是一種可通過伊蚊傳播的較新型病毒。而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目前雖不是茲卡病毒的流行地區,但可以傳播茲卡病毒的伊蚊(包括埃及伊蚊以及白線伊蚊)在廣東、海南等地卻很常見。
感染茲卡病毒病的病人,在感染後的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斑丘疹(通常從臉部開始,隨後擴散到四肢)、關節疼痛(通常是手和腳的小關節)以及無化膿性結膜炎等。少部分人還會有眼窩痛、腹痛、噁心等症狀。由於感染症狀類似,茲卡病毒經常被誤認為是登革熱病毒。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信息,茲卡病毒是一種可通過伊蚊傳播的較新型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烏幹達通過叢林黃熱病的監測網絡在恆河猴身上發現。之後又於1952年,在烏幹達和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人類中間做出確認。目前該病毒已經在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過疫情紀錄。
世衛組織表示,茲卡病毒還可以透過血液傳染,也已在人類精液分離出這種病毒。
孕婦若受到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可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傳染給胎兒。巴西新聞網站G1報導,自2015年3月起,茲卡病毒已在包括巴西在內的美洲21個國家與地區散布,而茲卡病毒迅速散播的原因,是當地民眾對此源自非洲的病毒免疫力低。
世衛組織呼籲女性計劃到茲卡病毒疫區旅遊時,應該事先跟衛生單位諮詢,做好準備再出發,返國也要跟衛生單位聯繫。
目前,對茲卡病毒尚沒有特異性的治療辦法或者疫苗。最佳預防方式就是採取保護措施,避免蚊子叮咬。(健康委員綜合臺灣中時電子報,環球網,財新網)
本微信號由國家級媒體資深健康記者群體運營
長按二維碼2秒,「識別」,就可免費訂閱
——我們提供靠譜的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