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陳瑞芳表示,睡前鼻塞是慢性鼻炎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而且鼻塞的症狀會貫穿整個晚上。這是由於,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長期處於腫脹狀態,尤其是人躺下床後,鼻中的呼吸通道會因為體位的改變而變得狹窄。
「這會讓原本就比常人狹窄的呼吸道,變得更加『水洩不通』,導致鼻炎患者需要張嘴呼吸睡覺。長此以往,患者不但會變得口乾舌燥,更會因鼻塞而嚴重影響睡眠質量,第二天變得疲憊不堪。」陳瑞芳分析。
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鼻炎患者(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大多存在「氣虛」的問題。「邪」在指外界的冷空氣、食物等誘發因素。氣虛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的化生不足時,易出現氣虛表現,常表現為語聲低微、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精神不振、體倦乏力等。
陳瑞芳解釋,「虛」代表著一種狀態,也就是說人體機能不能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及時的做出正常的調整。當我們的人體自身的陰陽出現失調的時候,這種適應外界環境的機制也發生了不平衡,日久便形成了相應的體質。
中醫認為,人與環境是一個整體,臟腑發病與環境和體質的變化密切相關。又因「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要從根本上治療,並打通呼吸要道,就要從「補氣」入手。
陳瑞芳認為,鼻炎患者應注意增強體質,並善用補氣中藥,從而實現對症治療。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黨參、北芪、白朮、防風等具有補氣固表作用的中藥,或服用玉屏風散等有助益氣、固表、止汗的中成藥,皆有助預防鼻炎的加重及復發。
香囊中有不少辛溫走竄的中藥,如細辛、蒼朮、荊芥、佩蘭、吳茱萸、艾草等。外用辛溫走竄的藥物能夠「開竅」,所以有通鼻竅的作用。同時,香囊也是中醫預防傳染病的途徑之一,具有安全、簡便的特點,適合老人在家自己製作。
將相關藥材磨成粉末狀後,再以「1:1」的比例搭配混合,放在布袋中即可製成。老人經常聞一聞掛在床頭或胸前的香囊,不但能夠通鼻塞,還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正常狀態下,鼻腔內的黏液會形成保護層。但由於冬季天氣乾燥,鼻腔中黏液容易變幹,老人常誤將變幹的黏液當成是汙垢,常習慣用手將其摳走。鼻腔失去保護後,會變得越來越乾燥,甚至是出現發炎的情況。因此,老人在冬季一定要「管住手」,不要養成隨意摳鼻子的不良習慣。
針對這種情況,老人可以用45-50攝氏度左右的溫水泡熱一條小毛巾,將小毛巾擰至半乾,再用來捂住嘴鼻。隨後進行深吸氣,讓毛巾中的溫熱蒸汽進入鼻腔,一天做2~3次,其中睡前1次,即可溫通堵塞的鼻子。
膏方治療鼻炎效果顯著,如專門用於治療鼻炎的協定膏方——鼻炎通竅膏,每次用開水衝服20克,每天1次,可有效從「內」改善鼻炎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