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裡,送禮是一件逃不開的事。
有人說凡事論關係這種傳統太糟心了,遠不如西方商業文明帶來的凡事講規則來的公平。
也有人說,關係的本質就是「持續不斷地交換」,關係沒有好壞,關鍵在於你會不會構建、運營關係。
而構建、運營關係最關鍵的一環,就是禮尚往來——送禮和還禮。
這種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部落時代,我們經常說商業文明的起源,是以物易物,老祖先們有了剩餘的物資後,去別人那裡交換想要的東西,然後催生了商業。
但是這其實並不是真相,真相是老祖宗們有了剩餘的食物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交換,而是送禮。
有研究機構專門針對紐幾內亞原始部落做了深入跟蹤和調查,一個部落經常會帶著一大堆食物去拜訪另一個部落,吃吃喝喝維護了關係後回來,過一段時間年景不好了,對方部落就會帶著一大堆食物過來幫助你。
現在對部落時代以物易物的猜想,是商業文明出現後才出現的,未必就是真相。
所以送禮和還禮,從古至今就是一種關係構建方式,更是一種風險對衝機制——現在我送你一條魚,來年我遇到難處了,你可不能袖手旁觀。
慢慢地,這種習俗就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關係運營網絡,也變成了一個社會財富的調節機制,剩餘的人幫一幫緊缺的人,未來一方時來運轉,一方時運不濟,又可以反過來相互幫助。
所以在傳統社會裡,在互助共識下,關係這門學問正是弱者的武器,是弱者向強者撬動資源的槓桿。
當然,構建、運營關係並不是你直接拿點東西上門就行了,它並不是交換,而是為了開啟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是為了建立一個親屬般的關係。
輕一點的順手幫個忙,正式一點的送個禮,再有儀式感的還有拜關公,喝雞血酒。
順手幫忙是我們都願意做的事情,得道多助,最後這些關係都會回到你身上。
正式的送禮是一門學問,請記住一定不是交換,而是為了啟動一個過程,所以禮物不必太重,買一些有特殊意義的,買一些性價比低的,買一些對方真正喜歡的都行。
而拜把子,這事情另說,現代社會如此多變,對神秘力量也沒有了敬畏之心,神仙和關公自然也約束不了他們,真正能讓關係長久的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協作。
而這裡最難的,反而是回禮,送個禮釋放善意不難,如何正確的接受他人的善意很難,你得有一番精心的計算。
禮尚往來,簡單四個字,裡面有大學問,我們得看禮物的價值,還有回禮的時間。
如果禮物價值相等,送禮回禮分前後,這就是借貸,比如婚禮上的禮金,最初的時候就是為了讓新婚夫婦更容易開展新的生活,所以誰結婚了,大家都借他們一點,等自家結婚了在收回來。
如果禮物價值不一樣,但是送禮回禮發生的同一時間,那就是貿易。做生意你來我往其實大家都皆大歡喜,因為兩樣東西在各自的心理價值不一樣,既然能交換自然各自滿意。
但是這也有例外,你送我一個iPhone12,我給你12個蘋果,那就是壞。
如果禮物價值一樣,交換時間一致,那就是拒絕。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送禮求人辦事,人家礙於情面不好拒絕,就拿出價值相等的東西讓你拿回去,這其實就是拒絕。
你給出了多少善意,還有多少的要求,對方用同等的禮物把善意還給你了你,同時還給你的還有你的要求。
最後一種禮物價值不等,交換時間有前後,那才是真正的禮尚往來,才是真正的送禮和回禮。
首先,不要立即回,那是拒絕或者交換,第二不要回等價,那就是拒絕,堅持在禮物上的價值對等,其實是一講很傷人的事情。
就像有人說的,你就是把我們兩的感情,變成了一場交易,我在乎你這點東西麼?
所以作為真正善意的接受一份禮物,是坦然的接受這份禮物,而不是拒絕,或者不好意思。
我們很多時候以為的禮貌和得體,其實讓對方表達的善意變了味道,不是顯得過於功利,就是過於不近人情。
真的禮貌和得體,反而是坦然的給予,還有坦然的接受,不管是你送禮也好,還是坦然的接受對方的好意也好。
有時候,接受善意這件事,本身也是一種非常得體的善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