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那些事兒06】我們的正月初一,這樣過
文/王一行 圖/網絡
2月12日,周五,多雲,重度霧霾,正月初一。
一早,爸爸就起床開始煮餃子。
這餃子是昨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包好的,豬肉扁豆餡。
因為疫情,我們全家響應號召就地過年,就無法回老家感受老家新年第一天的熱鬧了。
正月初一早上五點多,爺爺就會起床。爺爺先是洗乾淨了手,把神主畫展開,先上香,再上供。
不過,此時想睡懶覺也是不可能了,村子裡的鞭炮已經陸續是響起來了。
這些完成後,又開始燒水,準備煮餃子。
在我們都起床後,我們才開始放鞭炮。
現在有很多地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在最近幾年,老家也禁止了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很多人說沒有了煙花爆竹就缺少了年味。
我們怎麼就沒有覺得少了年味呢?如果說,沒有了親情,那就是再有多少的煙花爆竹也沒有年味。有了親情,這才是最濃的年味。
有一些所謂的文化人,一到春節前就開始就禁止煙花爆竹的事情發表評論,說這是丟失了傳統文化,讓過年沒有了年味。
我奶奶說,這煙花爆竹有什麼好,會引起火災,會炸傷人,還汙染空氣浪費錢。
那些所謂的文化人,還真不如我奶奶有格局。
水開了,開始煮餃子了。
當鍋裡的餃子煮熟了後,我們首先是撈三四個餃子,盛一一些湯,點上醋,爺爺或者是爸爸去敬天敬地敬祖先。
再撈滿滿的一碗餃子,這是開鍋的第一碗餃子,這是要送給家裡的長輩,比如太爺爺。
爸爸說,給太爺爺送飯的任務,以前一直就是他承擔的。到了大街上,大家都拿著碗去給家裡的父祖輩們送飯。不光是初一早晨的餃子要送,中午飯也要送。不僅僅是初一送,就是元宵節、端午節、八月十五、冬至、元旦和父祖輩的生日也要送。
這是感謝父祖輩的辛苦,感恩他們的付出,這是孝敬老人的一個具體表現之一。
爺爺五點起床是比較早了,但還有人起的更早,他們要去搶頭香。
如果恰好這一年你家裡有大事要辦,那為了讓事情能順利一些,就會去搶頭香。在零點時,馬上要點燃手裡的鞭炮和香,並把大點心供上,這就算是成功了。
這也就預示著,你這一年所看重的大事能一定會成功。
奶奶說,太姥姥在世時,就去搶過頭香。
早飯後,那應該是全國差不多都一樣了,那就是出門拜年。
爺爺在世時,爺爺帶著我們去給家族裡的長輩們去拜年行禮。我們這些孫子輩的會有壓歲錢,雖然不多,但也很開心。爺爺去世後,就是爸爸帶著我們去拜年。
拜年後,大人們會聚在一起聊天,或者是打撲克。孩子們,那就是捏著手裡的壓歲錢,去買糖,去買小鞭炮玩。
奶奶呢,她會和其他人去村裡搭新媳婦的飯。她們先聚在一起,首先是梳理一遍,在去年二月到臘月村裡都有誰家娶了新媳婦兒。接著,就去娶了新媳婦兒的家裡,邀請新媳婦兒在正月裡的某天某頓飯去家裡吃。
對了,為什麼說正月裡結婚的少呢?據奶奶說,正月裡結婚了的話,都臘月就坐月子了。這新媳婦就不好出門了,另外,雖然是當年的新媳婦,但已經是孩子媽媽了,也就不好意思出門了。
正月裡搭新媳婦的飯,這習俗流傳了多少年不知道,但原因是為了增強鄰裡了解,增強鄰裡關係。這是一個好的傳統。
爸爸說,有時候新媳婦來吃飯了,就會有些不開心,會說點對公公婆婆的不滿。奶奶以及村裡長一輩的老婆們都會給新媳婦們寬寬心,安慰安慰她們。
瞧瞧,這就讓婆媳關係變好,讓家庭能更和諧了。
午飯後,嬸嬸一輩的女子們就清閒一些了。
她們會去自己關係不錯的朋友家裡坐一坐,聊一會兒,或者是大家相跟著去縣城裡轉一轉。
我們這些小孩子呢,也會去縣城裡走一圈兒,瘋跑去。
晚上大家回家,在一起聊聊今天的見聞,開始吃午飯。
對了,今天還要吃糖,吃芝麻糖,因為過年吃支糖——一年更比一年強。
今年我們留京過年。
我們正月初一過的就簡單一些了。早飯後帶著弟弟去家門口的公園裡遛彎,下午小區裡一起挖土玩,晚上一起玩會兒小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