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殘疾」歧視請從一個無歧視的稱謂開始吧

2021-02-28 殘疾人就業促進網

  尊重、保護這一群體,消除歧視,就請從給他們一個沒有歧視意味的稱謂開始吧。

  5月15日,是我國第26個「全國助殘日」。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助殘」活動。

  「助殘」一詞,是「幫助殘疾人」五個字的省略。但如此省略看似簡潔,其實卻大可商榷。去年9月第九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在成都舉行,這屆運動會竟被簡稱為「九殘會」,好事者吐槽:「敢問是哪九殘?」

  國際殘疾人組織也有簡稱,「康復國際」簡稱RI,「殘疾人國際」簡稱DPI。但漢字的特殊性決定了簡稱的困難,如果不能準確表達原意,甚至可能引發歧義與歪曲,那麼這時候就應該慎用簡稱或者不用簡稱。

  等到年底,12月3日還有「國際殘疾人日」,其英文名是: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國際殘疾人日」是大陸通行的譯法,而在我國臺灣地區則通稱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簡稱「國際身障日」。兩相比較就可發現,對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受到限制或有所缺乏,而這種活動對一般人來說,是可用正常方式或在正常能力範圍內做到的」的這一群體,大陸稱之為「殘疾人」,臺灣則稱之為「身心障礙者」。其實臺灣地區並非從來如此,之前使用的是「殘障人士」,後來有位民意代表叫徐中雄的,他自己身體有缺陷,認為「殘障」二字對自己所在一群體缺少溫情與尊重,遂傾力推動臺灣當局將通用名詞「殘障人士」改為「身障人士」——身心有障礙而已。在網上搜索「身障運動會」,可搜出很多條,如「臺中身障運動會」等等。

  而在大陸,也不乏推動為身障人士「正名」的人士,全國人大代表周森就曾聯名10多位代表提出建議:從法律法規上把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改稱為「身障人」。

  且莫小看了「正名」的意義,名詞之變包含著人類文明的變遷。筆者這個年齡的人,初中時學英語,「黑人」這個詞還是「negro」或者「nigger」,如今這兩個詞已經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美國對黑人族群的最中規中矩的稱呼是「African American(s)」,意即「非洲裔美國人」,當然「black」更通用。至於華裔,則被稱為「Asian American(s)」,美國紐約2009年立法禁用「Orien-tal」字眼,這使紐約成為繼華盛頓州府、亞利桑那州參議會通過之後,美國又一個州禁用歧視亞裔字眼。

  2012年,國家衛生部為「老年痴呆症」正名: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當時引起輿論不小的轟動。但很遺憾的是,自那之後的4年來,媒體上「老年痴呆症」的用語還是層出不窮,以至於到了去年,全國兩會上還有代表建議:如果認為「阿爾茨海默病」不易流行,那麼更名為「老年健忘症」不也可以嗎?

  回到對「殘疾人」這一名詞的討論,尊重、保護這一群體,消除歧視,就請從給他們一個沒有歧視意味的稱謂開始吧。

(杭州日報 翟春陽)

【分享朋友圈】

點擊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發送

【分享騰訊微博】

點擊右上角→ 分享到騰訊微博→ 分享

【查看歷史記錄】
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記錄

相關焦點

  • 你沒被歧視過,你不會懂
    於是我讓家人給我弄來一根拐杖,開始了我短暫的拄拐生涯。   剛開始還好,腳上綁著繃帶,別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傷了腳的倒黴孩子,凡事能幫就幫一下,能讓也讓一下,那時候雖然疼,但沒受過什麼氣。 後來勉強能穿鞋之後,尷尬與無奈就正式開始了。
  • 聊聊歧視:一個伴隨了我整個大學時期的話題
    我深深地被一個普通布包的價格給震驚到了,因為看起來就是一個很普通的零錢包……好吧,上面有幾朵精緻小巧的刺繡,所以算是一個普通但是有點小好看小特別的零錢包。於是我問老闆:「能不能便宜一點?」注意:此時我並沒有直接砍價,也沒有說我自己心裡理想的價格,只是很普通的一句問話。
  • 拒絕隱形歧視!九部門出手保護女性就業
    但仍有不少網民表示,一些企業或人力資源機構中,依然存在著暗設門檻的情況,這使得婦女本來可以勝任的崗位平添了諸多非勞動性考量因素,因此,很多婦女在求職時都面臨著性別方面的隱形歧視。對此,《通知》用清晰無誤的表述,具體到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劃出用人單位不能碰及的紅線。
  • 地域歧視引輿論憤憤不平
    媒體關注詞雲(來源:眾雲大數據平臺)觀點選登:【新華銳評:拒絕歧視!】求職錄用,本應公平公正,但卻意外成為滋生歧視的溫床。「就業歧視」的背後,暴露出的不僅是某些用人單位的無知和狹隘,更折射出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放任自己做沉默的大多數,只會讓歧視之風愈演愈烈;勇敢拿起法律這把利劍,才能為維護自身權益斬開一條通道。消除「傲慢與偏見」的藩籬,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面對歧視,請大膽說「不」!
  • 拜登籤署4項種族平等行政令 打擊歧視亞太裔
    拜登26日下午在白宮籤署四項專注種族平等的行政行動令,其中一項是譴責反亞裔的偏見與歧視,要求衛生部(HHS)對聯邦政府的抗疫作業發布有助推動亞太裔文化、語言資源等方面的最佳方案,並指示司法部與社區緊密合作,預防針對亞太裔的仇恨犯罪。
  • 反歧視!加拿大華裔二代講述被歧視的亞洲移民生活
    當然通過這一次杜嘉班納事件讓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國人的奮起和反歧視,儘管兩位設計師公關說自己的帳號被盜,但小編想說帳號被盜永遠都不是萬能的藉口。其實身處國外的留學生被歧視已經不是罕見的新聞,很多留學生因為語言不好不能及時保護自己。歧視中國人最明顯的一個攻擊方式就是 「slant-eye」(眯眯眼)手勢。在年初亞馬遜事件就是讓很多華裔感到不滿。
  • Edeka因為中文賀卡被指歧視
    德國最近反歧視的活動也是如火如荼,不少企業因為歧視廣告,產品被公開處刑。Edeka銷售的中文賀卡被指「歧視」,大家怎麼看?
  • 資訊:中立話語背後的歧視
    這個對多元成家法案的論調看似持平,然而如果細細探究,便會發現其實背後仍然充斥著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首先,法律的作用在於解決社會上的爭議,因此如果某條法律規範的對象在社會上沒有也不可能會有爭議,那麼這條法律就跟不存在沒什麼兩樣。
  • 熱議:新加坡竟然也有職業歧視!!!
    事情是這樣的,本月的27日,一名推特用戶「@ahsmsafiyybr」 爆料稱,他是一個Foodpanda的送餐員,最近在送餐過程中,遭遇了職業歧視的事情-令人震驚的是,這位母親竟然口無遮攔,也根本不考慮該送餐員的感受,直接了當對自己的兒子說:不可以,這些Foodpanda送餐員都是剛剛出監獄的,他們是不思進取的,從不努力學習的人。
  • 東京大學教授發表歧視中國人言論 校方這回應我們不接受!
    ▲東京大學(赫芬頓郵報)近日,一名男性以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特任準教授的名義,在推特上發表「不錄用中國人」、「會把中國人的資料篩下去」等涉及歧視的言論,在網絡引發極大爭議。綜合美國《休斯頓郵報》、日本「jbpress」網站消息,此次引發眾怒的社交媒體帳號以日本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學際情報學府特任準教授」為名發表歧視特定國籍的言論,稱與自己相關的公司「不會錄用中國人」、「不會叫中國人來面試。在特定時候會把中國人的資料篩下去」。
  • 被歧視的南非白人
    在普遍貧窮落後的非洲大陸上居然有一個超級發達國家。但是奇怪的是,新南非成立之後,南非經濟一落千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同時白人的社會地位從高高在上一下子墜到地上,硬著陸,摔得稀碎。官方統計在過去的30年中,共有50萬白人被迫離開南非。而剩下的白人,幾乎也掙扎在貧困線上成了貧民窟的常客。從歧視黑人,變成歧視白人。南非到底發生了什麼?
  • 外媒:日本社會仍有300萬「賤民」遭受歧視
    據臺灣新聞10月27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日本是單一種族的國家,很少有外國人,表面上也沒有階級之分,是相當和諧的社會,但有一個例外
  • HSBC滙豐銀行,你有毒吧!你種族歧視吧!
    HSBC說 "沒有時間通知,請等待銀行信"君君問 "那我能取錢嗎?"HSBC說 "不行"君君問 "那我沒有錢怎麼活?"HSBC說 "Sorry I can do nothing."君君問 "你們就這麼對待你們的客戶嗎?我馬上就要餓死了"HSBC說 "很抱歉,我們什麼都不能做,請等信!"
  • 胖女孩遭受歧視,姑娘反擊:吃你家米啦?!
    除了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外,肥胖還帶來了另一樣可怕的副作用,那就是——歧視。當看見肥胖人士遭遇歧視,人們會怎麼做呢?1月4日(今晚)21:10,廣東衛視《你會怎麼做》關注肥胖問題,共同擊碎歧視!胖女孩健身遭遇歧視 人們會怎麼做?
  • 臺灣媒體最擅長的是歧視? 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
  • 加拿大法院:歧視!滑鐵盧大學不能這樣拒收腦殘+成績差學生
    加拿大安省上訴法庭近日做出一個矚目的裁決,指滑鐵盧大學拒收一名腦部損傷殘疾以及成績差至D水平的學生屬於歧視。他解釋說,自己的成績差是由於患有先前未被診斷出和無法適應的殘疾。他還提供了推薦信、寫作樣本以及有關參加義工的信息。滑鐵盧招生辦認為申請人是轉學生,因為他之前已經在達豪西大學入讀,但是,滑鐵盧的大學藝術系最低入學標準65%,而12年級英語則達到70%。而申請人的D級成績相當於55%。
  • 我是一個殘疾女孩,但我不可憐
    我是一個殘疾女孩,但我不可憐在生活中,人們面對殘疾人,總會心生憐憫:
  • Box Hill停車費漲價事件就是一次赤裸裸的對華歧視!聚澳捍衛媒體獨立思考的權利!
    甚至聽說還成立了專門的組織,還刊發了戰鬥檄文,名字叫「維護華人形象,反對以「歧視華人」的名義發起關於停車費漲價的抗議活動」,甚至還做了一個連結,專門是統計有多少華人認為「這不是一次對華人的歧視」的投票,據說成績不錯,有100多人投了肯定票。
  • 問題:《同喜同樂》真的涉及種族歧視嗎?這對於對外漢語老師不用過於擔心!|漢府中文
    文章發出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推送給了我,說老師:「小品沒有他說得那麼嚴重,感覺有點標題黨吧」。我沒有作過多的評論,只是說小品基調還是好的,中國人喜歡非洲大陸,非洲人喜愛中國的基調。至於其表現手法,表現張力有點用力過猛。
  • 疫情下的種族攻擊—我們來談談種族歧視
    自從疫情在西方國家爆發以來,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言論不斷增加。從改變病毒的官方名稱「Coronavirus」為「中國病毒」,到各國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抨擊中國人愚昧野蠻愛吃蝙蝠,我們一直在經歷著種族歧視傾軋。然而,種族歧視不止僅僅發生於現在,也不止僅僅針對中國人。在我們的社會化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學會歧視態度和行為。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克制住這種可能,學會理性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