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保護這一群體,消除歧視,就請從給他們一個沒有歧視意味的稱謂開始吧。
5月15日,是我國第26個「全國助殘日」。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助殘」活動。
「助殘」一詞,是「幫助殘疾人」五個字的省略。但如此省略看似簡潔,其實卻大可商榷。去年9月第九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在成都舉行,這屆運動會竟被簡稱為「九殘會」,好事者吐槽:「敢問是哪九殘?」
國際殘疾人組織也有簡稱,「康復國際」簡稱RI,「殘疾人國際」簡稱DPI。但漢字的特殊性決定了簡稱的困難,如果不能準確表達原意,甚至可能引發歧義與歪曲,那麼這時候就應該慎用簡稱或者不用簡稱。
等到年底,12月3日還有「國際殘疾人日」,其英文名是: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國際殘疾人日」是大陸通行的譯法,而在我國臺灣地區則通稱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簡稱「國際身障日」。兩相比較就可發現,對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受到限制或有所缺乏,而這種活動對一般人來說,是可用正常方式或在正常能力範圍內做到的」的這一群體,大陸稱之為「殘疾人」,臺灣則稱之為「身心障礙者」。其實臺灣地區並非從來如此,之前使用的是「殘障人士」,後來有位民意代表叫徐中雄的,他自己身體有缺陷,認為「殘障」二字對自己所在一群體缺少溫情與尊重,遂傾力推動臺灣當局將通用名詞「殘障人士」改為「身障人士」——身心有障礙而已。在網上搜索「身障運動會」,可搜出很多條,如「臺中身障運動會」等等。
而在大陸,也不乏推動為身障人士「正名」的人士,全國人大代表周森就曾聯名10多位代表提出建議:從法律法規上把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改稱為「身障人」。
且莫小看了「正名」的意義,名詞之變包含著人類文明的變遷。筆者這個年齡的人,初中時學英語,「黑人」這個詞還是「negro」或者「nigger」,如今這兩個詞已經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美國對黑人族群的最中規中矩的稱呼是「African American(s)」,意即「非洲裔美國人」,當然「black」更通用。至於華裔,則被稱為「Asian American(s)」,美國紐約2009年立法禁用「Orien-tal」字眼,這使紐約成為繼華盛頓州府、亞利桑那州參議會通過之後,美國又一個州禁用歧視亞裔字眼。
2012年,國家衛生部為「老年痴呆症」正名: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當時引起輿論不小的轟動。但很遺憾的是,自那之後的4年來,媒體上「老年痴呆症」的用語還是層出不窮,以至於到了去年,全國兩會上還有代表建議:如果認為「阿爾茨海默病」不易流行,那麼更名為「老年健忘症」不也可以嗎?
回到對「殘疾人」這一名詞的討論,尊重、保護這一群體,消除歧視,就請從給他們一個沒有歧視意味的稱謂開始吧。
(杭州日報 翟春陽)
【分享朋友圈】
點擊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發送
【分享騰訊微博】
點擊右上角→ 分享到騰訊微博→ 分享
【查看歷史記錄】
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