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著名的好書,總會有電影、戲劇等接踵而至。不同的藝術形式有其不同的優點。《蠅王》(1990版,導演Harry Hook)這部同名電影有一些處理十分優良的地方。
原著與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出現了兩次大火。開頭的大火是孩子們為了生煙,使用Piggy的眼鏡生的火。有一點不同,原著中的火併沒有得到控制,「四分之一平方英裡的一塊森林發狂似的冒著濃煙烈焰」,甚至貌似燒死了一個男孩;電影中,雖然火勢也變大了,但是在孩子們的一齊努力下,火勢得到了控制。影片花了很長的時間,以火焰的「視角」,拍攝了各個孩子揮、踏、扇——奮力滅火的樣子。我覺得這處改編很合理,一開始大家都是文明社會人,有齊心協力,相互幫助的意識,火焰被控制住表現了這個環境還是「有序的」,「可控的」,體現的是團結合作的力量,與後來的混亂野蠻形成更鮮明的對比,這會比原著更明了一些。
結尾處的大火,原著與電影都呈現了其發狂的氣勢洶洶的勢氣。原著中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野蠻人和周圍的森林、火焰發出的聲音,緊張驚悚的生死攸關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我讀的時候都屏住了呼吸。小說中精彩的手法不一定在電影中同樣有用。想像一下,如果電影中「火焰噼啪聲」「喊叫聲」「尖響短促的叫聲」「嗚嗚叫」「森林吼叫」「雷鳴」.這些聲音同時爆發開來,或許一開始會覺得聲勢宏大,的確叫人感到危機,但如果這些音效一放到底——在拉爾夫的逃亡過程中全程播放,就會讓人覺得乏味了,刺激性也會大大削弱。這部影片在逃亡的後半段用了慢鏡頭和去聲的處理,雖然眼睛中有拉爾夫狂奔的身影和野蠻人大張著嘴的追逐,但是聽不見他們的叫嘯聲和奔跑的聲音,只有審判似的背景音樂,仿佛就像屏住了呼吸一樣,這反而叫觀眾更加緊張更加投入了。這個片段也讓我想到了《哈利·波特》電影中哈利看見自己唯一的親人被殺死的樣子,用了同樣的處理,屏幕上哈利悲痛地大吼的樣子,「此處無聲勝有聲」,更加得動人。
第二點我覺得電影處理的好的地方是加入了新的文明的象徵物:電影裡加入了這麼一個片段,在Piggy被殺的前一天,拉爾夫與Piggy在海中發現了一個破爛的手風琴,拉爾夫撥動著琴鍵,嘴裡哼唱著樂曲。這一幕非常動人。文明社會在我心中有三要素:秩序、科學、藝術。原著與電影中都有象徵秩序的海螺和象徵科學的眼鏡。影片加入了象徵藝術的手風琴,和拉爾夫在這島上的「文明絕唱」,讓人為美好文明的破滅感到深深的悲哀。藝術最能打動人,藝術的破滅會讓觀眾有更深的感觸。
影片的處理非常重要,《蠅王》是一部處理得比較成功的影片。
謝謝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