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賈仲君:與土壤微生物作戰—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周熙檀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每年增加近10%,但與之相對,每年化肥用量增速卻高達51%。養分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國每年僅氮肥損失就達140億美元。

 

而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發現了氨氧化古菌化能無機自養代謝的秘密,揭示土壤微生物是氮肥流失的「罪魁禍首」,並暗示研究研製相關硝化抑制劑,與土壤微生物作戰可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氮肥損失的「罪魁禍首」

 

我國化肥生產和消費量居全球首位。2011年我國氮肥產量高達4000多萬噸,佔全球氮肥用量30%強。然而,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損失嚴重。

 

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氮肥施入土壤後的去向,在不同條件下變化很大。總的來看,氮肥在土壤中的殘留率約為13%,損失率約高達52%,高產地區氮肥殘留率和損失率則可能較高。

 

據了解,當前,我國農田使用的氮肥主要是尿素和銨態氮肥,前者經水解可產生銨。土壤銨態氮經歷至少一次的硝化過程後,變成硝態氮,此後,硝態氮經反硝化,產生氮氣,完成全球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而其中的硝化過程,是在氨氧化微生物的驅動下完成的。

 

所以,「土壤微生物是化學氮肥損失的『罪魁禍首』。」賈仲君說。

 

土壤生物學是「最後前沿」

 

2004年,《科學》專刊特意強調了土壤生物的多樣性、複雜性和重要性,指出土壤生物學是「最後的前沿」。

 

原來,僅在指甲蓋大小的1克土壤中,微生物數量就通常在1億~100億之間,而我們對其中99%微生物的功能一無所知。所以,這些微生物又被稱為土壤「黑箱」。

 

然而,微生物個頭極其微小,如何在「黑箱」中找到與氮肥損失相關的微生物,如氨氧化古菌,是科學前沿,亦是研究難點。

 

2012年,賈仲君課題組證實,複雜的自然土壤環境中存在以尿素水解為基礎的古菌氨氧化過程。

 

最近,該課題組又利用13C-示蹤技術,結合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在複雜土壤環境中找到了銨態氮轉化的關鍵微生物,發現了其化能無機自養代謝的秘密,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微生物》雜誌。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新啟示

 

賈仲君告訴記者:「利用新技術,我們能掌握活性氨氧化古菌的脲酶基因,並進一步針對其特點設計抑制劑。將這種抑制劑加入肥料,即可能抑制脲酶作用,有效控制尿素水解,防止氮肥轉化為易損失的硝態氮,提高氮肥利用率。」

 

土壤所研究員施衛明則認為,以前在生產上使用硝化抑制劑時,有時候有效果,有時候卻沒有效果,新的研究表明,古菌也參與了硝化過程,這為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汙染控制提供了新的啟示。

 

但是,由於微生物數量眾多,而相關研究所知甚少,再加之我國土壤體系複雜,施衛明表示:「新的硝化抑制劑有多大控制前景和效果尚不好評價。」

 

朱兆良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硝化抑制劑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但其有效性易受土壤條件的影響」。

 

朱兆良指出,理論上,硝化抑制劑在抑制銨態氮硝化的同時,會促進氨的揮發。「氨揮發和銨態氮硝化都以氨為基礎,且兩個途徑相互聯繫,抑制了某一個,則可能促進另外一個。」因此,在有利於氨揮發的情況下,很難判斷使用硝化抑制劑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3-03-14 第5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劉建明:肥料企業需要重新認識土壤,抓住土壤修復與改良的商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明在會議上分析了我國肥料產業在農業轉型大背景中新的商機:土壤修復與改良。劉建明認為,在當下人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土壤,對土壤的認識不能再僅僅是農業生產技術,更應該認識到它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正處在轉型期的關鍵節點上。
  • 農用酵素:對土壤和植物的3個作用
    農用酵素是指將農業廢棄物,包括雜草、剩菜、剩飯、各種生畜糞便、水果殘渣等等,可以通過酵素方法發酵,最後獲得農用酵素,變成肥料,變成對植物和土壤有益的一些營養元素,防治病蟲害,養活土壤,改良土壤,減少化學投入品使用。在我們有機農業圈子,大家接觸較多,應該不少自己做過用過。
  • 【綜述】LIBS將是「下一代的土壤分析儀」,憑什麼?
    土壤分析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安德森在1960年的文章《土壤試驗的歷史與發展》中記錄了這一時期技術的進步,其主要側重於磷的監測,也考慮到了鉀和氮。他詳細介紹了不同土壤類型如何提取相關物質的方法,以及土壤養分與作物產量關係的早期證據(早在1890年)。
  • 強震引發土壤液化 臺南人嚇壞了!那麼,什麼是土壤液化?
    臺南市「立委」陳亭妃昨天召開記者會透露,臺南有500多戶居民,因家園土壤液化,形同睡在爛泥上,就怕再有地震,讓房屋徹底倒塌。這場大地震造成臺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而該區域過去曾是湖泊,地震一來時,地下水向上擠壓土壤,使得固態土壤變成液態,其中最嚴重的屬安南區、北區、中西區、新市區,不少房子嚴重傾斜甚至下陷,根本無法再住人。
  • 揭秘硝酸鹽(化肥)這顆土壤「定時炸彈」
    揭秘硝酸鹽(化肥)這顆土壤「定時炸彈」2020年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可持續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阿伯丁大學聯合研究有關土壤硝酸鹽的成果,發表美國在環境領域旗艦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土壤硝酸鹽的關注,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 科譜:什麼是土壤PH值和EC值?
    土壤PH值和EC值與作物生長狀況的關係、判斷與改良土壤EC值就是土壤電導率,土壤電導率是測定土壤水溶性鹽的指標,而土壤水溶性鹽是表層土壤中可被植物迅速利用的礦質營養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判定土壤中鹽類離子是否限制作物生長的因素。
  • 陽臺種菜,小心土壤重金屬超標!
    前不久,他家的土壤在檢測時,發現重金屬超標了。  做檢測的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幾名學生組成的一個團隊。這個名為綠創VC的團隊對部分市民自家花盆的土壤取樣進行檢測,發現存在汙染超標的問題。  據了解,該團隊檢測土壤是利用嘉庚學院提供的原子吸收光譜儀,這項研究正在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 《生活在土壤裡》中文版來啦!
    加利西亞文化理事會為了使年輕人認識到土壤的重要性並致力於保護它,以加利西亞語出版了《生活在土壤裡》科普漫畫。為了紀念國際土壤年(2015),該科普漫畫被翻譯成西班牙語和英語以在全球宣傳。為了慶祝由國際土壤學聯合會發起的國際土壤十年(2015-2024),在西班牙土壤學會、西班牙科學研究委員會加利西亞農業生物研究所和世界水土保持學會、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的共同努力下,該科普漫畫被翻譯成中文。版權:作者,2020文字:M.P.
  • 土壤有機物檢測盤點 | 硝基苯類汙染物
    作者:孔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分析專題連續劇又更新一集,集集精彩,清爽如檸檬茶,將土壤分析帶給大家的鬱悶,一飲而化之
  • 沃益多HYT-A菌劑:面對日益嚴重的土壤問題,種植戶們新一代的選擇
    阿坤納斯集團是難得的擁有研發、生產、銷售完整產業鏈的生物刺激素公司,根據Klaffman諮詢公司的報告,在農業微生物領域,挪威阿坤納斯在全球處在領先地位。挪威阿坤納斯的微生物學家團隊在80年代以前便建立了全球微生物菌種庫,在公司HYT研發平臺基礎上,經過數十年研究開發出了土壤微生物複合菌種系統HYT沃益多,在全球推廣應用已經有10餘年時間。
  • 土壤有機物檢測盤點 | 有機氯農藥
    《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分析專題用五月初春的 e-Method 話題拉開「土十條」相關有機物檢測的序幕,隨著氣溫上升,土壤檢測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
  • 張光輝:從土壤侵蝕角度詮釋泥沙連通性
    點擊標題下方水土保持之點滴,關注後可查閱所有文章從土壤侵蝕角度詮釋泥沙連通性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土壤侵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3.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與技術協作委員會委員4.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副主編5. 《水土保持通報》、《中國水土保持科學》編委6.
  • 土壤與固廢 | 稻草生物炭對土壤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
    稻草生物炭對土壤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梁程1,2, 胡逸文1, 嵇夢圓1, 桑文靜1,2, 李登新11.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國家環境保護紡織工業汙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 上海 201620;2.
  • 工地百年一遇的罕見現象,土壤像水一樣波浪起伏!
    實際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土壤液化。當土壤鬆散,地面吸水飽和,然後在地震或挖掘機鏟鬥等突然運動而產生的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固態的土壤失去其強度和剛度,就會變得像水一樣。土壤液化多發生在海邊、河岸或地下水位高、地表下是疏鬆砂質等區域。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地震期間,汽車、道路甚至建築物都可能因土壤液化,隨土壤慢慢下沉而被吸到地表以下。
  • 中國土壤安全市場吹響集結號 延華智能與蘇州中科慧盛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1月23日,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蘇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為中國的土壤安全市場吹響了集結號。
  • 美國想阻撓全球國家發展,提供「假」土壤給中國,與實際完全不同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的國家。在全球範圍內除了美國曾分6次帶回380千克左右的土壤,此外便是蘇聯曾經3次共計帶回326克左右的土壤,接下來便是中國。根據了解我國的「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近1731克土壤,原計劃要攜帶2公斤,但是有美國的前車之鑑,最終並沒有選擇攜帶數量如此之多的土壤。
  • 研究 | 鐵錳改性椰殼炭對土壤鎘形態及水稻吸收積累鎘的影響
    鐵錳改性椰殼炭對土壤鎘形態及水稻吸收積累鎘的影響羅海豔1,2,3, 李丹陽1,2,3, 劉壽濤1,2,3, 宋正國4, 劉玉玲1,2,3, 劉孝利1,2,3, 鐵柏清1,2,31.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2.重金屬汙染耕地安全高效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 長沙 410128
  • 以改良土壤為名盜採砂石,一犯罪團夥6人被刑拘!
    近日,瀋陽市公安局遼保分局、蘇家屯分局聯合作戰,成功偵破一起非法採礦案,一舉打掉了以張某某、高某某為首的非法採砂犯罪團夥,現場扣押
  • 「Earth Volumetric Studio-EVS軟體在地層地質及土壤地下水汙染模擬應用」 培訓交流活動
    「Earth VolumetricStudio-EVS軟體在地層地質及土壤地下水汙染模擬應用」培訓交流活動 2019年10月22日上午,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土壤治理專業委員會在依託單位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
  • 保利•林海山莊丨徵途漫漫,惟有奮鬥—保利林海山莊、土壤所暨化學所2020年度總結會議
    危國華總首先肯定了林海山莊、土壤所及化學所各部門對年度工作的全方位分析及綜合性總結,林海山莊擁有「大客服」的優秀基因,項目老員工要不斷去融合新員工深化學習;同時指出對於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需多加關注,客觀對待工作中的不足以謀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