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上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完成了國內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開啟了無導線起搏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新時代。同時,也邁出了中國參與國際心律失常器械治療上市前多中心臨床研究的第一步。該患者也是阜外醫院參加的全球無導線起搏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入選的第一例患者。
這種無導線起搏器如子彈頭大小,直徑 6.7 mm,長度25 mm,體積0.75 cc,重量 2 g,體積和重量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如下圖所示)。使用壽命為 8-10年,可通過程控儀經體外調整工作參數。
無導線起搏器的大小與子彈頭差不多
該患者為59歲男性,因「心悸、氣短伴頭暈6月,發現房顫伴長間歇4月」入院。動態心電圖提示房顫伴R-R長間歇(最長6 s),符合單腔心室起搏器植入適應證。但該患者有糖尿病史多年,有糖尿病足,且左下肢脛前區皮膚有反覆破潰病史。若採取傳統方法植入起搏器,術後傷口癒合困難,感染風險高。患者及家屬均十分擔憂感染問題。
阜外醫院的專家們與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後,選擇了美敦力公司研發的MicraTM經導管無導線起搏系統,無需植入心內膜導線,也無需在皮下放置脈衝發生器,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
手術在靜脈麻醉下進行,術者穿刺患者股靜脈,經專門的遞送系統送入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於右室心尖部並釋放,行牽拉測試見起搏器固定良好,測試起搏參數滿意。手術耗時約90分鐘,患者無明顯不適。
術後第二日患者即下床活動,起搏器程控檢查各項參數工作良好。患者現已痊癒出院。
植入型心臟起搏器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線治療手段,救治了無數患者。傳統起搏器植入需要經靜脈放置連接到心內膜導線,並在胸部皮下製作囊袋放置脈衝發生器(起搏器)與放置在靜脈內的導線相連接。因此,這種裝置存在導線移位、斷裂、血栓形成以及起搏器皮下囊袋感染等風險。如果發生不僅影響起搏器的正常工作,而且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無導線起搏器無需經靜脈植入心內膜導線,而是將脈衝發生器與起搏電極合為一體,以「微縮膠囊」的形式直接將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腔內部,也無需皮下切口和囊袋。不再有導線損傷和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可能。而且不影響患者術後雙上肢活動,也符合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的美觀需求,明顯提高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質量。
無導線起搏器以「微縮膠囊」的形式直接植入患者心腔內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只具備單腔心室起搏功能。正在進行的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的上市前研究於2013年12月啟動,至今在全球已植入逾500例,尚無嚴重不良事件的報導。無導線起搏器也被譽為2015年10大醫學創新之一。
阜外醫院已順利完成國內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將在無導線起搏的道路上繼續探索與研究。相信在不遠的未來,真正的「無線起搏」時代將會來臨。(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 戴研 鄭曉琳報導)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