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帕金森病全過程

2021-02-12 帕金森好大夫

深部電刺激(DBS),又稱腦起搏器,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釋放高頻電刺激,抑制了過度興奮的神經元的電衝動,減低了其過度興奮的狀態,從而減輕特發性震顫的症狀。治療緩解特發性震顫的主要症狀:手、頭或下肢的震顫等。腦起搏器是一套精緻小巧的微電子裝置,包括一個脈衝發生器、一根電極和一根延伸導線,這些部件均植入體內。植入體內的部件不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DBS的手術過程分以下幾個步驟:

1、安裝立體定向頭架。立體定向頭架幫助神經外科醫生確定放入電極的位置。此過程採用局部麻醉,除輕度的受壓感外,一般無明顯不適。


2、固定頭架。

3、CT或磁共振(MRI)檢查。全息精確導航檢查定向架位置,通過影像採集得到透露內部結構信息。


4、仿真定位解剖。醫生將採集到的信息導入計算機工作站,並利用先進的手術計劃系統,得到腦深部目標靶點的立體坐標。


5、植入電極。根據前面的定位找準刺激部位後,把電極放進大腦。此過程的損傷很小,而且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因而不會感到疼痛。

6、效果測試。植入電極後,醫生會進行初步的測試。先讓患者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拿杯子、伸展手臂、畫螺旋線等,然後根據患者的感受和症狀改善程度,進一步調整電極的位置和刺激強度,以取得最佳效果。


7、復檢核磁,查看電極植入。(這個過程根據情況而做,一般術後不需要複查)

8、植入整個系統。如果測試中症狀得到控制,醫生可進一步植入整個腦起搏器系統。此過程可以立刻進行,也可以觀察數日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是在胸部的皮膚下面植入脈衝發生器,再經皮下通道把脈衝發生器與電極連起來。

術中,大部分時間患者是清醒的,因為需要患者的配合來確定電極放置的位置和治療的效果。手術後的隨訪非常重要,術後傷口癒合後,醫生會採用計算機遙測技術在體外對脈衝發生器進行調控,這也是無痛苦的過程。

  住院狀況:

  通常患者在植入電極和導線後住院一周左右便可出院。

如果患者只是置換神經刺激器,通常情況需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

手術後追蹤:

  患者回診以移除縫合線。臨床醫師會在手術後2至4周將患者的神經刺激器開啟。有些醫師反應部份患者在手術後尚未接受刺激前,便有症狀舒緩的現象("微毀損效應(microlesioeffect)")。通常微毀損效應在手術後數天內便會逐漸消失。有些醫師認為這是由於腦內電極植入區產生水腫而引起。當水腫消退後,便可調整患者的刺激以達最佳效果與最低副作用。通常在手術後的幾個月內,患者須經常回診以調整最佳刺激狀況與最低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的情況。之後患者便可與醫師約定正常的回診時間以監控病況,必要時也可調整刺激狀況。


相關焦點

  • [精選] 帕金森病"比薩症候群"怎麼治療?
    它是帕金森病的一種常見和經常致殘的併發症,不典型帕金森症患者也可能出現這種表現。雖然帕金森病專家對Pisa綜合症沒有一致的診斷標準,但大多數醫生將脊柱向外側彎曲約10度以上定義為脊柱側彎。需要在站立和仰臥位進行放射治療才能對Pisa症候群進行診斷。
  • 帕友問:都在說DBS手術可以,這個風險有多大?
    腦起搏器手術(DBS)是一個高技術的微創治療手術,具有安全性高,創傷小,且損傷腦組織的優點,可避免因神經核團破壞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併發症。腦起搏器是一種小巧的微電子裝置,它由三個部件組成:包括脈衝發生器、延長導線和電極,分別植入患者體內不同部位,部件的植入並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 Science子刊:我們找到了帕金森病和阿茲海默病的共同元兇
    在阿茲海默病患者腦內,由β澱粉樣蛋白形成的斑塊和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纏結導致了位於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死亡,使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衰退。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由α-synuclein蛋白形成的路易氏體主要影響中腦的黑質部分,導致患者的運動功能受損。
  • 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那麼簡單
    帕金森病並不罕見。在 65 歲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 1.7%,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逐漸增高,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類疾病,僅次於老年痴呆症。目前全球估計有帕金森病患者 500 萬,中國佔了將近一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或許將成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國。如此眾多的患病人口,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是難以想像的。
  • 帕金森病:我來自哪裡?我如何治癒?
    帕金森病被認為與大腦運動中樞的退變密切相關。過去十多年間,研究人員對帕金森病(PD)病變開始的位置進行大量的研究,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統一的答案。2003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Heiko Braak提出帕金森病的病變始於腸道,後擴散到大腦。該想法提出後引起了多方的質疑批評,但同時也獲得了大批研究人員的支持。
  • 新發現:帕金森病可能源於腸道的又一有力證據!
    根據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醫學期刊Neurology上的一篇最新研究,帕金森疾病可能起始於腸道,隨後通過迷走神經轉移到大腦。迷走神經從腦幹一直延伸到下腹,控制著無意識的生命過程,如心跳、食物消化等。  這項初步研究檢測了接受過切除手術切除了迷走神經主幹或分支的人群,這種手術叫做迷走神經切斷術,用於治療患潰瘍的病人。
  • 帕金森病體位性低血壓:患者須知
    帕金森病中常見嗎?血壓 (BP) 是最重要的生命體徵之一。血壓有正常生理波動。例如,白天往往比晚上高一點。應激時血壓也可能升高。起身站立時,血壓可能會稍微下降幾秒鐘,但通常很快恢復正常。當站起後血壓不能迅速恢復正常時,稱為直立性或體位性低血壓 (OH)。這種形式的低血壓發生在約三分之一的帕金森病 (PD) 患者中。在疾病早期較少見,但隨著疾病進展更常發生。
  • 帕金森氏病:打破「顫抖的命運」
    來自帕金森患者Kevin Weeks的獨白                                       從這段帕金森患者的獨白中,可以看出帕金森氏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無法控制的震顫,他們甚至連正常人最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到。
  • 阜外醫院植入國內首例無導線起搏器:「無線起搏」時代來臨
    2015年2月10日上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完成了國內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開啟了無導線起搏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新時代。
  • 心臟起搏器移除手術費用高,貧困患者可向鼓樓醫院申請公益救助
    隨著慢性心律失常發病率的走高,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植入起搏器來預防心臟猝死,讓起搏器24小時「監管」脆弱的心臟嗎,然而有2%的病人會發生術後感染而必須接受器械移除手術
  • 內斜視:一次避免手術的治療過程
    一次避免手術的治療過程,請大家耐心看看這份潦草的病歷。
  • 「神奇」珠子能治帕金森病?曲靖這家理療館「不簡單」……
    「我的帕金森病都治好了,是真的有效.」一位大媽感慨地說。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治療方法,有如此神奇的功效。9月21日上午,羅平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群眾舉報,在學田路某體驗中心,每天早上9點左右,屋內便擠滿了老人,他們在裡面聽課,而且,老人們進去後,門便關上,已經快一個多月了。接到舉報後,民警立即前往舉報地點。
  •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簡化太極運動可緩解輕度至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
    太極是一種體育鍛鍊,可以作為一種非藥物方法來減輕帕金森病的症狀。
  • 降龍震顫湯:帕金森的這些症狀你一定要知道
    帕金森多見於60歲以後發病,偶見於20多歲。起病隱襲,緩慢發展。症狀出現孰先孰後,因人而異。初發症狀以震顫最多(60%~70%),其次為步行障礙(12%)、肌強直(10%)和運動遲緩(10%)。症狀常自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
  • APHRS 2016|Christophe LECLERCQ:何時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當時使用的臨時起搏器還是線路供電,所以起搏器需要裝在車輪裡推。患者只能在電力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急救。之後,Seymour Furman教授還貢獻了無數改進起搏技術的新想法,雖然他非常熱衷於與大眾分享這些想法,但很遺憾的是患者並沒有支持他。現如今,全世界每年起搏器植入手術量已超過700,000例。
  • 李國民:頸椎病手術後,還是頭暈腦脹,脖子疼痛怎麼辦?
    今天早上,打開電腦,看到有位朋友說,她的頸椎做過手術,還是頭暈腦脹,脖子疼痛,問李醫生我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說明你一直在找治療方法,最後沒辦法,只能選擇手術,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這上面可是手術雖然做了,你的不舒服也依然沒有改善,這是為什麼呢?
  • 學術最前沿(7):氨基質子飽和轉移與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的對比研究
    氨基質子飽和轉移與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的對比研究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MRImaging Is Superior to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SeverityEvaluation
  • 精準醫療:腦癌治療的希望與挑戰
    即使經過治療,也僅可暫時緩解病情進展而無法治癒,患者的2年生存率僅為10%,可長期生存的更是不到5%。綜合研究,靶向聯合治療腦癌目前,膠質母細胞瘤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等常規療法,但一直以來療效都不盡人意!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