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電刺激(DBS),又稱腦起搏器,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釋放高頻電刺激,抑制了過度興奮的神經元的電衝動,減低了其過度興奮的狀態,從而減輕特發性震顫的症狀。治療緩解特發性震顫的主要症狀:手、頭或下肢的震顫等。腦起搏器是一套精緻小巧的微電子裝置,包括一個脈衝發生器、一根電極和一根延伸導線,這些部件均植入體內。植入體內的部件不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DBS的手術過程分以下幾個步驟:
1、安裝立體定向頭架。立體定向頭架幫助神經外科醫生確定放入電極的位置。此過程採用局部麻醉,除輕度的受壓感外,一般無明顯不適。
2、固定頭架。
3、CT或磁共振(MRI)檢查。全息精確導航檢查定向架位置,通過影像採集得到透露內部結構信息。
4、仿真定位解剖。醫生將採集到的信息導入計算機工作站,並利用先進的手術計劃系統,得到腦深部目標靶點的立體坐標。
5、植入電極。根據前面的定位找準刺激部位後,把電極放進大腦。此過程的損傷很小,而且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因而不會感到疼痛。
6、效果測試。植入電極後,醫生會進行初步的測試。先讓患者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拿杯子、伸展手臂、畫螺旋線等,然後根據患者的感受和症狀改善程度,進一步調整電極的位置和刺激強度,以取得最佳效果。
7、復檢核磁,查看電極植入。(這個過程根據情況而做,一般術後不需要複查)
8、植入整個系統。如果測試中症狀得到控制,醫生可進一步植入整個腦起搏器系統。此過程可以立刻進行,也可以觀察數日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是在胸部的皮膚下面植入脈衝發生器,再經皮下通道把脈衝發生器與電極連起來。
術中,大部分時間患者是清醒的,因為需要患者的配合來確定電極放置的位置和治療的效果。手術後的隨訪非常重要,術後傷口癒合後,醫生會採用計算機遙測技術在體外對脈衝發生器進行調控,這也是無痛苦的過程。
住院狀況:
通常患者在植入電極和導線後住院一周左右便可出院。
如果患者只是置換神經刺激器,通常情況需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
手術後追蹤:
患者回診以移除縫合線。臨床醫師會在手術後2至4周將患者的神經刺激器開啟。有些醫師反應部份患者在手術後尚未接受刺激前,便有症狀舒緩的現象("微毀損效應(microlesioeffect)")。通常微毀損效應在手術後數天內便會逐漸消失。有些醫師認為這是由於腦內電極植入區產生水腫而引起。當水腫消退後,便可調整患者的刺激以達最佳效果與最低副作用。通常在手術後的幾個月內,患者須經常回診以調整最佳刺激狀況與最低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的情況。之後患者便可與醫師約定正常的回診時間以監控病況,必要時也可調整刺激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