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產業來講,我們把自己定位為全球化浪潮電商新勢力。全球化浪潮是下一個10年的風口,中國企業出海已經成為常態了,復興國際在海外買了很多物業和資產,海航將全球最大的IT供應商併購了(60多億美金),中國企業出海整合全球資源已經是常態,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華為60%的銷售收入來自海外市場,我們作為電商人站的不夠高、看得不夠遠,眼裡只有阿里、京東,可以看得更遠一點。
阿里和京東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但是未來下一個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一定能夠適應得了,在面臨全球資源整合過程中,我們電商產業是有機會的,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中國消費者興起過程中對海外服務的渴求,全球優質資源往中國整合的大的趨勢和浪潮。
我們看到全球市場,感謝阿里、京東在過去將近15年中對於中國供應鏈的重構,從生產到品牌、到定製、到服務、到基礎設施,中國誕生一些很優秀的品牌商、很優秀的製造商、很優秀的零售商,他們的商品可以全球輸出,賣到非洲去、賣到俄羅斯、賣到墨西哥,都是我們的機會和戰場。和阿里、京東打,打到國外去、打到移動端去,他們那邊是「水土不服」的,他們的成長基因在那個地方是不適應的,他們太大了,巨頭在新的生態下很容易被閹割的。
而我們電商新勢力最富有的就是一無所有,我們什麼都可以做,我們什麼都不怕。中國電商企業、中國的產業是可以崛起的,是可以重構的,是可以將整個全球零售產業區域性定價重新梳理一次,像10年阿里將中國的本土零售業進行重構一樣。
在這個語境下我非常反對我們的行業叫做 「跨境電商」,我不認為我們叫做「跨境電商」,我認為我們叫「全球電商」,我們今天可以解決中國和世界之間,我們也可以解決美國和歐洲之間,也可以解決美國和印度之間,還可以解決巴西和歐洲之間,全球零售業等著我們這幫電商新勢力去拯救他們、去改造他們,這是全球電商的使命感,我們可以有很多機會。在這個語境下阿里、京東不可能往這個產業走。
所有全球電商或者跨境電商今天的產業,我本來做了很久了,2005年做跨境電商,中國最早的在廣州、在深圳的出口外貿企業,包括長三角通過郵包出口的外貿企業,是我輔導的。我經歷了三次產業變革:
第一,看到中國本土零售業被網際網路重構。
第二,外貿企業被網際網路重構。
第三,如何將全球資源和本土結合。
中國13億人口,中國這個經濟體在全球範圍興起世界怎麼看待中國,中國怎麼看待世界,全球資源怎麼走動,最好的醫療、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服務、最好的商品,哪怕來自波士頓的龍蝦和法國的香水,南美的生鮮。中國這麼旺盛的需求在全球經濟興起過程中,我們是有這個機會的。我們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問題、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下的定位問題。以前我們勞動力紅利很強,我們是世界工廠,下一個10年呢?還是世界工廠嗎?
中國整個意識形態、中國的文化體系在全球整個範圍之內的融合,我們看不懂,也不是我們電商人應該看的,但是在貿易、在經濟體系中我們是完全可以作為的,我們可以從最基礎的經濟建築和貿易體系裡重新梳理中國和世界的關係,這是全國同行要回答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上我不認為阿里是有答案的。阿里走到今天,我一直認為他們是失去初心的。阿里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是使命感驅動的公司,在今天阿里射程下鳥無人煙的情況下,大家的悲情如果是存在的話、如果成立的話,記著淘寶的倒立文化,借這個勢能去相信,我們不相信全球化的浪潮下還是阿里的天下,作為一個使命感驅動的公司今天的使命感是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