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困難時期」,很多廣州人家都會收到港澳和海外親友寄來的物品,最多的是一罐一罐的花生油,通常是方形的鍍鋅鐵罐,密封,每罐大約一磅。每一罐花生油都使我們餐桌上那一盤清湯寡水變得清香撲鼻,使我們清瘦的面龐出現紅暈。
但更使我們興奮的是新加坡姨媽託「水客」帶來的東西。所謂「水客」,那時大多是一些在新加坡沒有正式工作的老太婆(起碼我見過的都是),帶著熟人託帶的一袋袋東西越洋而來,住進廣州的小客棧(通常在長堤一帶)。
事先收到新加坡來信的廣州人家按信上約定的時間地點,到小客棧自報家門出示信件,老太婆便會從一大堆各式各樣的袋子中翻出該給的一袋,還會說一說新加坡親友的近況。這些水客都是乘船而來(一般人可坐不起飛機),在海上要顛簸好多天,上船下船或自己或僱人挑著沉甸甸的大袋子。她們賺的是新加坡親友給的辛苦錢。
「水客」。新快報發
有次我跟媽媽從水客那裡領回一大包東西,有衣服,有花生油,還有一大鐵罐不知什麼東西。罐是餅乾罐,但顯然不是原裝,蓋子是用錫焊死的。媽媽好不容易把它打開,一下子,我們小小的房間肉香瀰漫,原來那是整整一罐面豉燜豬肉,而且是肥肉!
每一塊豬肉都有半塊南乳那麼大,紅澄澄,油汪汪。媽媽給我們每人的飯碗放一塊。咬一口,那種久違的甘香讓我們飄飄欲仙!雖然媽媽只給我們每天一塊,但我們總是回味無窮,甚至坐在教室裡想起來也美滋滋的。此後,再也沒有一種食物能讓我找回那種感覺。
讓人回味無窮的燜豬肉。新華網發
那罐肉,媽媽還分給在廣州的另兩個姨媽家一些。吃完肉再吃那又香又甜的面豉醬。其實真正吃到我們嘴裡的肉並沒有多少,但我印象中好像吃了很久。我總是認為,我之所以沒有挨餓的記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有過那一罐從新加坡越洋而來的面豉燜豬肉!
作者:黃令華
來源:新快報、新華網
編輯:劉輝
好好一個脫口秀怎麼開始「治病」了?因為主持人也患了假期綜合症,他要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