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火塘故事:哈尼族兒媳婦「克瑪」的來歷.

2021-02-25 紅河哈尼人

點擊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傳播屬於世界的博大精深的哈尼文化! 

         哈尼族兒媳婦叫「克瑪」,與母狗叫法同音,因此,其他族人認為把兒媳婦稱為「克瑪」是歧視兒媳婦的稱謂。其實不然,這是不懂得哈尼文化的誤解。哈尼媳婦是勤勞、樸素、尊老愛幼的婦女,受到家人的愛戴,享受著很高的待遇,身懷後不給乾重活,生小孩後三個月不下床,三個月內不得著涼水,六個月內夫妻不同房,後又回到娘家再坐月子三個月。孩子滿半歲後才回婆家。

        哈尼族家庭裡當家的是男人,女人當家的很少。沒吃、沒穿時女人不管,只有男人去借、討來過日子,但是,過年過節祭祖先都是婦女。結婚時新郎、新娘敬茶、敬開水的第一個人是母親。因此,哈尼族的兒媳婦是世上女人中待遇很高的人。至於兒媳婦叫「克瑪」,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地上的哈尼人無衣無食,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被天神莫咪姑娘看見,於是天神姑娘為了解救人間苦難日子,悄悄地把一袋谷種帶到人間,還教會了哈尼人栽種稻穀的方法。後來天神莫咪發現女兒違背了天神的旨意,當她返回天宮時就把她抓起來教訓一頓後,投進天牢裡。但是莫咪的姑娘為了讓凡人都能吃到五穀雜糧,都能有棉有衣穿,便設法逃出天牢後又把另外七十六種穀物種子都偷到人間給凡人裁種。天神莫咪發現女兒一再觸犯天規,就把女兒下放人間貶罰為母狗和凡人住在一起,給凡人看門守戶。從此,哀牢山區的哈尼人每到金秋時節過嘗新谷節時,從稻田裡割回來的新谷做成米飯,在祭獻完祖宗後,人們還沒有吃米飯之前,先舀一勺新米飯餵狗。此習俗沿襲至今。

講述:李波貴

搜集整理:吳旺

搜集地:沙拉拖鄉

編輯:黃紹文

想在這裡看到你想看到的事或人,那就趕緊來投稿吧!

貴在分享,無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選摘<哈尼梯田民間傳說故事集>  圖片:網絡   編輯:取減

紅河哈尼人簡介:

以傳播哈尼人文化為宗旨,致力於提高哈尼人的經濟文化發展、提升生活水平。打造全民族資源共享,與外界互通互惠的情境。

如果您也想為宣傳哈尼文化出一份力,或者需要我們幫助的。請聯繫小編投稿

聯繫小編|微信:lipingyunna | 郵箱:262483319@qq.com

註:轉載請註明紅河哈尼人

向「克瑪」致敬!

相關焦點

  • 哈尼族:一個「雕刻」大山的民族
    哈尼族與茶有著不解之緣,我們在認真地雕刻大山。                  因為茶是哈尼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哈尼人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地種到那裡,茶樹就種到那裡的習慣。在哈尼族的生活中,處處可見茶的影子,茶已經融入到每個哈尼人的生命之中。
  • 哈尼族歌舞《阿迷車》
    哈尼族歌舞《阿迷車》雲南境內的哈尼族分支,以南糯山的愛伲族最具盛名。今天我們只談哈尼族。
  • 雲南金平哈尼族:享受自然 譜寫自然
    哈尼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僅金平哈尼族就有"糯美」、「糯比」、「多尼」、「郭卓」、「阿梭」、「格河」6種自稱。    在金平,哈尼族也是其重要人口組成部分。
  • 哈尼族:他們用雙手雕刻大山,用歌聲震撼世界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位於紅河上遊,這裡峰巒起伏,溝壑縱橫,紅河繞縣境北緣奔流而過,勤勞勇敢的哈尼族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
  • 晚間故事:兒媳婦的喊叫
    這茅長根得了高人傳授,會一手絕活:十裡八鄉的,誰家的兒媳婦分娩時要是遇上難產,只要請到茅長根,用幾根細細的銀針,針到娃出,從不失手,人稱茅神針。這茅神針不但醫術高,人品也好,請他的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當官的還是要飯的,也不論颳風下雨,落雪下冰雹,他都隨叫隨到。
  • 草莽蟻族的奮鬥—哈尼小夥「甲某」
    哈尼人和梯田是勞累而美好的。 選個點,站在對面的山尖遠眺,映入眼帘的是山腳山腰成片的梯田,山頭茂密的森林,山谷裡流淌著清澈的河水,仿佛置身在詩情畫意裡,愉快的時候必須要唱歌,哈尼人是好唱歌的民族,太多幽遠的故事都唱在哈巴裡。 ——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無邊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可以入畫的田園和村寨啊!
  • 意外的豔遇,偶遇哈尼大浴室頭牌.
    哈尼門口有個米粉店,特別好吃,下午5點去吃粉,吃完一身臭汗,就想去哈尼乘乘涼。一開始沒什麼。畢竟經常來。但是進來的那一刻。哈哈。竟然碰見了兩位S級姑娘。哈尼呢,一進大廳是幾百個妹子,那看的眨眼都不捨得。圖片是網上找的,想離那麼近拍照,肯定不可能啊。
  • 看會東丨國網會東縣供電公司:火塘邊的營業廳
    「你們真是辛苦,這大過節的還來巡線,快進來烤火,外面冷得很了……」1月3日,國網會東縣供電公司新街供電所工作人員蔣開江、嶽金洪到新街鎮龍灣村3組對臺變進行「元旦節」保電巡視,正圍坐在火塘邊烤火的老鄉看見供電所的職工
  • 探尋:傳統在葬禮上哭喪棒的來歷
    關於哭喪棒的來歷,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柳大娘,丈夫去世得早,留下柳大娘一人守著兩個兒子過日子。有一年突然鬧了大旱災,顆粒不收,全家人難以維持生活,為養家餬口,兩個兒子便外出做苦工,家裡只有柳大娘和兩個兒媳婦。俗話說:日久見人心。
  • 【科普】七夕情人節的來歷!
  • 【哈尼小店】端午還有比親手做一份美味的粽子更有意義的過節方式嗎?
    哈尼小店——吃貨粽子節 端午粽飄香,自己動手包粽子!端午節來了,各式各樣的粽子是否讓你眼花繚亂呢?真正的吃貨,不僅會吃,還得會做!自己動手包粽子,過一個特別的粽子節。活動時間:2015年6月20日 周六 9:30-12:00活動地點:天河區棠安路天盈建博匯哈藝影城內「哈尼小店」報名方式:一:
  • 「00後」哈尼族火車司機:我有一個夢想
    2021年春運即將到來許多年輕的鐵路人已經成為春運的主力軍其中就有一名「00後」哈尼族火車司機他最大的夢想是希望家人可以坐上他開的火車1月19日清晨5點多,整座春城還在沉睡,而位於昆明市東郊的在昆明機務段涼亭運用車間出乘大廳裡,「00後」哈尼族青年、電力機車副司機李彥國正在與師傅李福友作出乘前的準備,核對手帳、出勤傳達、面部識別、酒精測試,李彥國早已十分嫻熟。「從小我就喜歡火車,每次在電視裡看到火車飛馳而過,總是會激動不已。」李彥國說。因為這個原因,李彥國上學時選擇了鐵路相關專業,2019年7月進入昆明機務段工作。
  • 漲姿勢:「小巫見大巫」有什麼來歷?
    提問:「小巫見大巫」有什麼來歷?「小巫見大巫」的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來比喻相比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詞的來源與一則故事相關。在裴松之《三國志注》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做官;一個叫張紘,是東吳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有一次,張紘作了一篇賦。千裡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
  • 文化 | 聖誕樹的來歷
    對於聖誕節的來歷,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你們知道聖誕樹是起源於德國嗎?雖然在歷史記載中聖誕樹沒有一個確切的起點,但是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文化習俗中了解到聖誕樹的源頭。1. 據說聖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期12月中旬的農神節,德國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紀用樅樹供奉聖嬰。
  • 科普貼:招財女神的來歷
    具體其來歷是什麼,一直都沒有明確的說法,不同的法本裡面,記載的關於招財女神的起源都不相同,這點國內的民間法教裡面也有類似的問題存在,比如張五郎祖師的誕辰就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歷史傳說,認為南卦就是印度教裡面的Supawadee女神,她是印度的一個女店主,有一個姐姐幫助她打理店鋪。
  • 老人悲傷的說:我想跟兒子住在一起,兒媳婦嫌我晦氣,我錯了嗎?
    婚後,老兩口也很識趣,知道兒子工作忙,兒媳婦也不太喜歡他們,就很少去他們家。老兩口在老家種種地,以賣菜為生。劉阿姨這時又開始為孫子攢錢,過年過節時,她就包個大紅包給孫子。可能兒媳婦和她接觸的時間少,婆媳之間也沒什麼太大的矛盾。當兒媳婦懷孕時,劉阿姨主動提出照顧她,但被兒媳婦以不習慣拒絕了。
  • 木鬥廟的來歷
    木鬥廟的來歷      據帶路的老嫂子說;百多年前村裡的一位老人在河邊做事,看見河面上漂浮著一尊木菩薩,他趕緊下河把它撿回來,然後和村上老人們商量找個地方安置它
  • 薛家燕娶兒媳婦大手筆,送百萬首飾,千萬豪宅
    薛家燕出手真是闊綽啊,對兒媳婦真大方,不僅如此,據說薛家燕現在手上有7棟房產,總值上億,而這次薛家娶媳婦,薛家燕還大方送了其中一件價值約2000萬港幣的西半山豪宅給兒子當做新房。看到薛家燕對兒媳婦這麼大方,想必是很滿意這個兒媳,以後肯定也會好好疼愛她的!資料來源:廣州日日睇 特此鳴謝!
  • 煙臺故事:"我家有個韓國兒媳"
    膠東在線網4月8日訊(記者 李婷婷 通訊員 盛寧育)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夜曉的朋友給他在英國留學的兒子孫大步介紹了一個韓國女朋友,通過一次在機場的邂逅,兩個人一見鍾情,並迅速走入婚姻殿堂,在煙臺定居,從此組成了一個中韓跨國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