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調護:冬季人們通常食慾旺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較好,飲食中可適當加入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動物類食品。手腳冰涼之人平日煲湯時可加入少許溫陽益氣之品,如人參、肉桂、鹿茸,也可加入少量的補陰之品,如枸杞、桑葚,以防溫補太過而生燥熱;陽虛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黃芪等健脾補氣。日常可製作以下兩款養生湯來改善手足冰涼的症狀。
薑湯蘇葉飲:生薑3克切絲,蘇葉3克,紅糖15克,開水泡服,浸泡10分鐘再服用。薑湯蘇葉飲有溫經散寒、養血和胃的作用,對驅散風寒有一定的效果。
生薑大棗湯:生薑5片,大棗10枚,紅糖15克,每晚開水泡服可改善手足冰涼症狀。
泡腳:泡腳是緩解手腳冰涼很有效的方法,在盆中加入42℃左右的熱水,浸過腳踝,浸泡20分鐘,也可加入艾葉、生薑,加強溫經通絡之效。
按摩手腳心:寒冷的時候,相互揉搓手腳心,可改善末梢循環,達到溫暖手腳的效果。
按摩陽池穴:陽池穴位於人的手背手腕上,可生發陽氣、溝通表裡,故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刺激陽池穴時應緩慢進行,力度應緩,時間要長,雙手應均交替按壓。也可按揉腎俞穴、湧泉穴、勞宮穴等,能起到一定激發陽氣、改善末梢循環的作用。
艾灸:可選擇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艾灸,可振奮臟腑,激發陽氣。平日也可艾灸足三裡、湧泉、三陰交等穴位,艾灸時應注意避免燙傷。
「吹」字練腎法:源自《養性延命錄》,為古代靜氣功之一的「六字訣」,即噓(舒肝)、呵(安心)、呼(醒脾)、嘻(清肺)、吹(固腎)、唏(清三焦煩熱)。做法為擯棄雜念,口呼鼻吸,呼氣時配合默念「吹」字聲,要求聲音低沉有力。《遵生八箋》云:「治腎臟吐納用吹法,以鼻漸長引氣,以口吹之。腎病,用大吹三十遍,細吹十遍,能除腎家一切冷氣、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陽道衰弱、耳內蟲鳴及口內生瘡,更有煩熱,悉能去之。數數吹去,相繼勿絕。」
冬季還可以通過慢跑、跳繩、太極拳、瑜伽等運動來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身體產生熱量,讓身體暖和起來。但是,冬季運動仍講究閉藏,不出汗或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也應避免任何有對抗性的活動, 以免突發意外。若手腳冰涼症狀較重,應及時就醫,排除病理因素並積極進行治療,中醫可辨證施治進行針對性調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