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冬季,萬物潛藏,為候春生,悄悄地積聚著能量。人的食慾卻不同,寒冷的氣候使我們的代謝緩慢,而食慾卻增強。不得不說,這是一年之中最佳的進補時令了!那麼應如何做好進補呢?又應該吃些什麼好呢?本期京予康將帶著大家一起補起來。
圖源自APE
中醫自古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中醫藥核心理論與傳統烹調技術相碰撞,所迸發的生命活力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所形成的獨特方式。然而,對於不同的體質,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原則。三分法將帶大家從體質,年齡,地域三個角度來指導冬季的進補。
體質
—— 01 ——
圖源自APE
陽氣不足者溫補,陰津虧虛者清補
溫補者宜食附子、紅參、羊肉、狗肉等補其陽氣。清補者宜食鴨肉、西洋參、麥冬、百合、蜂蜜等滋其陰津。
麥冬 圖源自攝圖網
年齡
—— 02 ——
年齡不同,所食之物亦不相同。
幼兒時期,一身之臟腑嬌嫩,不宜食用過寒、過熱之物,食之必傷其身。
圖源自pixabay
青年時期,年輕體壯,葷素搭配為最佳。
壯年時期,脾胃功能減弱,應少食油膩、烈酒、辛辣之物,以清淡為主。
年邁時期,宜溫宜熟宜軟,由於老人多肝腎耗傷,不宜溫燥,過食肥甘鹹味。
地域
—— 03 ——
東南西北,各有千秋
從古至今,我華夏國土地大物博,各地的氣候,生活方式,和特產不盡相同;由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飲食習慣。
圖源自pixabay
南方地勢低,溼氣重,宜食用驅寒除溼之品類,例如核桃仁,朝天椒,牛肉,羊肉,生薑,紅棗,枸杞等。
北方地闊,氣寒,宜食辛溫、補陽、助火之品類如狗肉、花椒、辣椒等,慎寒涼食品如苦瓜。
這就是本期中醫小課堂的全部內容啦。是不是很有收穫呢?喜歡的話記得保存和分享下方的二維碼讓更多朋友關注我們喲。
知識來源:中國知網
作者:蘇志強
編輯:Z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