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方:黃芪膏

2021-02-12 本草方

風與寒最愛作妖的季節,當然是現而今眼目下啦。

冬季裡北風一吹,一些人便咳咳咳,嚴重的感覺五臟六腑都能咳出來。三九灸,湯藥顆粒都用上,慢慢和咳嗽老妖周旋。

中醫強調治未病,近代名醫張錫純獻上了一個預防方,助人行於寒風,正氣佔上風,咳嗽躲的無影蹤。

正氣要佔主導,補氣要藥黃芪當然不可少,而且還要用生的黃芪,以起到固表阻擋寒風之用。冠名權也給它:


黃芪膏。

組成:

生黃芪12克、生石膏(搗細)12克、鮮茅根(切碎、如無鮮者可用幹者6克代)12克、粉甘草(細末)6克、生懷山藥(細末)9克、淨蜂蜜30克。

此為清熱潤肺,益氣養陰方。

為啥受風寒所苦,卻還要清熱,又要益氣養陰呢?

氣陰兩虛,可引起肺氣瘀滯。氣候溫和的時候不覺得,一旦天冷,寒氣入肺,肺葉收縮,原本的瘀滯被壓縮生存空間,掙扎煎熬而鬱熱,肺泡的正常氣血供應也受阻,震怒而咳嗽。

方以生黃耆甘溫補肺之陽,以陰中求陽。

生山藥甘平滋肺,補脾又益腎,令肺腎(金水)相通,金土(肺脾)相生。

為了讓肺運轉良好,生山藥也是很拼的了。

茅根不但中空,且有許多小孔,能通肺之竅,達到潤肺除熱的功能。茅根還有個好處,甘能益血,咳嗽的時候肺葉收縮,則血行亦不利而瘀,而茅根之寒能除熱,熱去則血和而除瘀,這個瘀可從小便通利出去。

同時,別看茅根寒涼,但因其甘而不傷胃,有邪去則正安的補中益氣之功。

三藥相遇,肺之陰陽得到調和,上竅與下竅亦得貫通,讓喜歡瘀阻地帶的邪直嘆氣:住哪兒呀。

生石膏,涼而能散。其涼能調黃芪之熱,並除胃之熱,胃熱得除,反過來能令金土相生,肺陰得利。其散,也就是透達肌表而除邪的能力,能助茅根通利毛孔等竅道。

再加上粉甘草(甘草的別名),味甘,能補脾益氣,脾屬土,土能生肺金,故它也是一味益肺良藥。

最後一味蜂蜜,甘涼滑潤,一向是清肺潤肺,利痰寧嗽的妙品,從根本上對肺來一個甜蜜的吻。

多味合用,對肺有宿疾,稍微一受風寒就喘嗽,冬天更嚴重者,有預防之效。喘嗽未犯時,服一個多月,能拔除病根。

製法服法:

上藥六味,先將黃芪、石膏、茅根煎開十餘次,去渣,澄取清汁二杯,調入甘草末、山藥末同煎,煎時以箸(筷子)攪之,不要令這二藥的藥末沉鍋底,一開,膏便製成。再調入蜂蜜,待剛看起來要開的時候,便關火,分三次溫服下,一日服完。如此服下去,時間長便連病根都消除了。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養生藥膳:黃芪五味子湯
    推薦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系副主任蔡美琴藥膳簡介:1、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古醫書稱它荎蕏、玄及、會及,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品中藥,能滋補強壯之力,藥用價值極高,有強身健體之效。
  • 不同黃芪對比:甘肅黃芪、內蒙黃芪、渾源正北芪與隴南紅芪(多圖)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黃芪商品,主要是甘肅黃芪、內蒙黃芪和山西渾源正北芪。甘肅隴南地區出產的紅芪,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乾燥根,與黃芪功效相同。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不同黃芪之間的區別,藥材幫製作了本套黃芪系列標本,具體介紹如下:甘肅黃芪,一般生長2年,主產於甘肅隴西、渭源、岷縣、宕昌等地,產量較大,佔全國黃芪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 黃芪的副作用:這樣吃黃芪太傷身
    黃芪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大量的運用於人們日常生活,煲湯時很多人都會放少許黃芪。在我們國家,黃芪已經有兩年多年的藥用歷史,早的《神農本草經》便將黃芪列為中藥上品,黃芪以補藥,其對人體好的作用非常之多,像補氣養胃等功效都為人體所需。
  • 冬令進補--自製《十全大補膏》
    前幾次講了冬令進補的原則,和一些簡單的方法,但關鍵還是「吃好睡好」,對一些老年人群或亞健康人群,我建議可以服用十全大補膏或洞天長春膏。這時將濾出的二分藥汁混合後,和姜、人參粉、大棗泥一起用小火煮,大約到1000毫升時,此時將姜取出,再將阿膠和冰糖放入,不斷的攪動,防止粘底和燒糊,待阿膠和冰糖完全融化時可以起鍋,注入空瓶,注意要高溫時注入,有利於瓶子的殺菌,等涼透了放入冰箱,慢慢服用。用法和注意十全大補膏,溫補氣血。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四肢不溫。
  • 一個潤肺補脾妙方:瓊玉膏
    治宜滋陰潤肺,補氣益脾,瓊玉膏,正具有此功效。瓊玉膏是曾被明成祖朱棣及清朝庸正皇帝誇獎的膏方。組成:新羅人參二十四兩(750克)、生地黃十六斤(4千克)、白茯苓四十九兩(1.5千克)、白沙蜜十斤(2.5千克)。之所以量大,是因此膏服用的時間長。
  •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黃芪的5大功效,4大禁忌!
    這是民間對黃芪的認識,不可否認的是黃芪的功效確實不少。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黃芪,又名綿芪,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肺、脾、腎經。中醫認為它可以補氣、生血、緩解胃下垂、改善體質,還可以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富含蔗糖、多糖、多種胺基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可有效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供血,調節血糖含量。
  •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黃芪的5大養生功效,受用一生
    黃芪還有一個別名,叫綿黃芪,綿軟的綿,為什麼呢,因為黃芪的氣很柔和,這個飲片你去掰一下,軟軟的,掰不斷,不容易像其他的一掰就斷了。黃芪的氣很香,很柔和,顏色也很好看,這是一股非常柔和、綿軟的土氣。因為它又比較清透,又比較柔和,同時它還有一股相對比較明顯的走動、流通的力量,但是這個勁來的比較柔和。
  • 一個補元氣,長精力的好方
    參桂百補丸雖說補氣藥之最黃芪、補血藥之最當歸,補脾藥之最黨參等等都用上,卻都在桂圓的統領之下,所以氣血虛、身體弱的人,吃桂圓是非常適宜的。再介紹一個與桂圓有關的方子,這方子來自《得配本草》,是以補脾界的將軍黨參為主藥。脾胃是後天之本,運化水谷之物,脾胃好的人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健旺,元氣充足。
  • 【名家糾錯】 都說「黃芪湯保健康」,那孕婦能不能喝黃芪湯?
    ► 黃芪是大眾比較熟悉的補益肺脾之氣的中藥。中藥學中對黃芪功效的描述是黃芪味甘,微溫,有健脾補中、益衛固表、利尿和脫毒生肌的作用。對於孕婦,特別是臨產前期,我們則要慎重,特別是黃芪燉雞。► 黃芪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的功用,加上母雞本身是高蛋白食品,兩者力量相加,會使胎兒骨肉發育過猛,造成難產。
  • 自製冬季滋補膏——複方桑葚膏
    時值冬季,正是做膏、飲用膏方的季節,食用滋補膏是人們在冬季進行補養的一種方法。中醫認為,冬季應補腎,桑葚膏補血滋陰、生津潤腸、烏髮明目,可用於肝腎精血虧損引起的身體消瘦、腰膝酸軟、盜汗、心悸失眠、頭暈眼花、鬚髮早白、口渴咽乾等症。桑葚膏製作簡單又經濟實惠。現介紹筆者曾製作的複方桑葚膏的方法。幹桑葚250克,枸杞100克,龍眼肉80克。
  • 秘方來了:八味黃芪泡酒比例是多少?你知道黃芪泡酒都有哪些禁忌嗎?
    黃芪又叫做黃耆,是藥用價值非常高的一味中藥,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等的根。黃芪因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黃芪、炒黃芪、米炒黃芪、蜜黃芪、酒黃芪、鹽黃芪。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 提醒大家:八味黃芪泡酒比例是多少?你知道黃芪泡酒都有哪些禁忌嗎?
    黃芪又叫做黃耆,是藥用價值非常高的一味中藥,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等的根。黃芪因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黃芪、炒黃芪、米炒黃芪、蜜黃芪、酒黃芪、鹽黃芪。
  • 提醒大家:黃芪泡水能長期喝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生了,特別是聽說黃芪泡水可以有效的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有些人幾乎天天都用黃芪泡水當茶喝。那麼,黃芪泡水能長期喝嗎?它到底還有哪些功效?哪些人不適宜長期喝黃芪泡水?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這些問題。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黃芪到底有哪些功效據《中國藥典》藥典記載:黃芪的性味甘,溫。歸經歸肺、脾經。
  •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黃芪雖好,有4個食用禁忌90%的人不知道!
    經常使用黃芪煲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的主要功效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的7款最佳搭配方黃芪+枸杞功效:養顏抗衰老。3款黃芪食療推薦鯽魚黃芪湯材料:鮮鯽魚200克,黃芪20克,炒枳殼12克,生薑、細蔥、味精、精鹽各適量。
  • 枇杷葉膏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枇杷葉膏。枇杷葉膏就是取枇杷葉,加水煎煮三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濃縮至規定的相對密度。
  • 日日靚湯--雞血藤當歸 黃芪燉瘦肉
    雞血藤當歸黃芪燉瘦肉大家都知道當歸黃芪是女孩子的必備良藥。痛經,月經不調,臉色不紅潤,氣血不調,補血養血,頭暈目眩,脾胃虛寒都有輔助作用。秋冬到了,女孩子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常覺身體冰冷,老寒腿也是這麼來的。所以對於身體還是要常煲湯,調養為主。忌:生冷油膩。今天就燉一下這個湯,好滋補一下啊!
  • 微信上花2000元買來豐胸膏,用了一個月,問題來了
    這幾天,漳州的徐女士很鬱悶,為了豐胸,她花了近2000元,在微信上買了一套豐胸膏劑,卻一點效果都沒有。
  • 黃芪鱸魚湯,拯救加班加點的你
    症狀:雙十一加班加點程序猿、產品狗等  材料:鱸魚250g,黃芪30g,蔥、姜、鹽、料酒、味精各適量做法:鱸魚去鱗及內臟,洗淨;黃芪洗淨。鱸魚、黃芪放砂鍋內,加清水、蔥、姜、鹽、料酒,用猛火煮沸,再用文火燒熟,加味精調味即可。
  • 千古補氣血良方:黃芪當歸湯!
    材料:黃芪50克,當歸、紅棗各10克。做法:1、將黃芪、當歸、紅棗洗淨,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取汁;2、藥渣再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汁,合併藥汁。在每日的清晨飲上一碗即可。據史書記載,遠在唐朝時期,黃芪就已是尋常百姓家經常食用的大眾保健藥品。到了清朝,皇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尤其是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因為黃芪性微溫,藥性不那麼猛烈,不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
  • 黃芪紅棗茶:每天喝一杯,健康又長壽!
    作為臺大醫院主治醫師的孫安迪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黃芪、枸杞、紅棗煮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