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住了近一年半,很多約定俗成的習慣還沒弄明白。
今天和一個香港家庭吃飯,我買單,然後大家分帳。侍者拿來買單的收銀夾,打開,紙幣和硬幣井然排列。
我照例一一拿走紙幣和硬幣。以前也是如此,在侍者的炯炯注目下,紙幣還好說,拿走這些硬幣,總覺得尷尬。
這次我問香港朋友,買單後需要留一些當小費麼?他們說,多少還是會留幾枚硬幣的。毛幣當然留下,最好再留一兩枚一元或兩元的硬幣。
難怪我以前感覺怪怪的,侍者表情也不對勁。有時候硬幣卡在本子縫裡,或者兩毛五毛的硬幣太小拈不起來,我還鍥而不捨地一一倒在手心裡收走。
其實,我還是很留意的。只要帳單上標明10%或15%的服務費,我就覺得不需要再加小費了。哪知道還需要再意思意思。
朋友告訴我,有時侍者會把找的錢,故意弄得很零碎。十元錢,用幾個硬幣來湊,目的就是想你留幾個。
我突然想到,這一年多來,我在餐廳結帳時,見到比如288.3元這樣的帳單,還會細細排出300零8塊3的零錢,丁零噹啷一大堆,以找回20元整錢。不知者無畏,已經忘了當時的場面和侍者的表情了。
當然,付小費基本僅限於侍者過來買單的餐廳,在收銀臺繳費的餐館則不需要。小食店不需要,但如果你願意給,自然笑納。
朋友說,自己的父母去常去的餐廳,總是給小費,這樣從來不擔心沒位子,成了VIP客戶,大家見面也和氣。
總算又學會一招。這一次,儘管我把零錢照單全收,侍者還是笑吟吟地端來紅豆沙,作為餐後甜品,當做額外的饋贈。估計是因為一桌人裡,就我們一家說普通話。這侍者似乎是大陸來的廣東大媽,在給我們上菜時,聽我們講普通話,打量的眼神和態度似不一樣。
香港餐廳裡的侍者大媽,有些是說粵語的大陸人,依附家人、親屬移民香港。我們經常碰到。見到我們這樣說普通話的家庭,有時會過來逗一逗心一,寒暄一番。
暗暗下了決心,以後買單,得多留幾個硬幣給自己人。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心一的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