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言好語
微信號:newstonegroup(←長按複製)
在一個聰明人滿街亂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聰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擲,一條心,一根筋。
在一些國家裡,小費猶如禮節的雷區,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舉例而言,去美國的遊客想必知道,對於任何在你眼前飄過的服務人員來說,你似乎永遠都有義務掏出1美元的紙幣作為小費。幸運的是,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澳洲給小費要簡單得多。
不過對於遊客而言,不似美國索性到哪裡都要給小費的規矩也容易讓人產生困擾。
在澳大利亞,給小費不是硬性規定,有些人收小費,有些人則不收。
在澳大利亞,你永遠不是必須給小費。但是,如果你想給的話,也沒人攔著。Anna Musson是「goodmanners.com.au」網站的禮儀專家,也是《禮儀秘密》一書的作者。她表示,上述準則和澳大利亞的最低工資法律有關。在美國,服務行業人員的工資少得可憐,必須依靠小費來提高收入水平;而澳洲則從法律上規定了相對較高的基本工資。
員工拿多少薪水應該是一個單純介於他們和僱主之間的問題,而不應該被放到顧客面前。「如果你付不起小費,你就不應該在這裡用餐。」或者,「小費並不是愛給不給的」。不過,服務業的從業者當被問及顧客該給多少小費才合適時,也喜歡假裝澳洲的小費文化是既普遍又慷慨的。
同樣需要牢記的是,和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律規定澳大利亞的服務業收費價目必須包含消費稅和服務費。如果菜單上寫著20澳元,那它就是20澳元,不多不少。沒有必要掏出計算器,累加某個百分比的消費稅或服務費。
關於計程車的黃金法則是,司機不指望收到小費,但卻樂於收到小費。禮儀大師Musson女士表示:「對乘客來說,
如果車輛整潔,服務滿意,你可以給出2元或相當於車資2%的小費。法律允許司機額外加上回程所需支付的過路費。因此,乘客在支付這些額外收費外再給小費也算是十分慷慨了。特別是你知道他們多半會在回程路上拉到其他乘客。」當然,
也有不少澳大利亞人會把車資向上湊滿5元或10元-這麼做不是出於慷慨,而是為了免去等候找錢的麻煩。基本上類同。當然,代客泊車本身在澳洲就不如美國那麼普遍。Musson女士建議,如果你想給的話,
2元或5元的小費是適當的;但給不給完全隨你。旅費裡面應該已經包含了服務費。不過,如果導遊很好很棒很優秀,你可以
象徵性地給點兒小費-比如10元。不過,這更像是一種「謝謝你」的意味。依據經驗法則,你不需要為酒店裡的標準服務給出小費。Musson女士說,只有在少數情況下你可以選擇給出小費:
比如給在雨中幫你召喚計程車的門衛2元,或者
給幫你把大包小包扛到房間裡的服務生5元。對於房間清掃人員,Musson女士建議:「如果你在那裡住了一個星期或更久,在離開的時候給幾塊錢並附上一張感謝字條顯示了一個美好的姿態。」在酒吧給小費是非常罕見的。但當一大幫子人去酒吧時,也有人出於遵循「你也來一杯」的英國老傳統而向吧檯服務生給出幾塊錢小費。
對於餐館和咖啡館來說,一種小費文化已經在逐漸成風-澳大利亞人看似比以往給出更多的小費。但同樣的,你不應該覺得這是強制性的。一路以來的小費概念在這裡同樣適用。如果獲得非常好的食物推薦,你可以給出小費,但不必為了普通服務而給。Musson女士認為,如果服務相當好,
可以外加餐費的10%作為小費。如果用卡支付,請先詢問服務生他們是否會拿得到小費,還是會進了餐廳老闆的口袋。如果是後者,那麼請用現金方式給出小費。
一些餐館和咖啡館會在周末或節假日把價錢上調10%。這種看似可疑的做法實際上是為了支付上述日子裡較高的法定最低工資。另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收費是用卡支付的2-3%附加費。如果餐館採用這種做法,(通常在菜單上)必須做出明確說明。但是,值得權衡的是,在諸多額外收費的上面再疊加小費是否是對這些附加費的一種變向鼓勵呢。
在美髮師等其他服務人員身上,同樣的規則普遍適用。如果你想給小費,隨時歡迎;但不要覺得那是必須的。
採編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