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 給小費指南,乾貨貼輕鬆搞定小費文化

2021-02-07 仙女壁紙配方

(一)各服務行業小費的基本情況

以下是關於美國各種服務行業小費的基本情況,那麼我們來看看美國人平均會給侍者多少小費。

餐廳酒吧
   侍應:適當的服務是帳單的15%,非常良好的服務是20%,差的服務不低於10%;
   葡萄酒管家:每支酒的15%;
   調酒師:帳單的15%至20%,另外普通飲料最低50美分,含酒精飲料每瓶1美元小費;
   衣帽間服務員:每件外套1美元;
   代客泊車或車庫服務員:2美元;
   洗手間服務員:50美分至1美元;

日常生活   

   計程車司機:基本在15%左右,再加上額外1美元到2美元提拿行李服務的小費;
   送外賣人士:帳單的10%。如果惡劣天氣,小費會增至給15%至20%;
   超市服務員:首先,顧客應查看公司政策是否接受小費。如果服務員幫忙提貨物,顧客可給服務員1美元的小費。如果貨物超過3袋,可給1.5至3美元的小費;
   理髮師:帳單15%至20%的小費,最低1美元。如洗髮,刮鬍子或修指甲等其他服務,每人給1美元至2美元的小費;
   洗髮服務生:2美元;
   美甲師:帳單的15%;
   水療服務(如按摩):帳單的15%至20%。如果服務是由店主提供,可不用給額外小費;
   咖啡/食品零售店:有一些收銀櫃旁邊會放有收小費的罐子,顧客可隨意選擇是否給小費;
   勤雜工:不用給小費;
   煤氣服務員:不用給小費。

相關焦點

  • 過泰國海關到底要不要給小費?
    不少粉絲還描繪了自己被海關人員索取小費的親身經歷,似乎這種現象在泰國也挺普遍的。親們,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不會給小費呢?其實,如果我們掌握了入境泰國的注意事項,輕鬆入境泰國完全不是問題,根本不用去理會索賄的海關工作人員。
  • 澳洲小費文化:有沒有一種情況,讓你感覺不得不交小費
    美國的小費文化正在慢慢滲透到澳大利亞。
  • 在英國如何支付小費,科普一下小費常識
    小費起源於英國小費其實是服務費,一般是對從事服務性工作的人員給予一定的合理酬勞,是客人感謝招待人員的一種報酬,它是下層服務人員的一項重要收入。小費最早是貴族之間出訪,打賞對方僕人的;「小費」英語為「Tips」,據說,收小費始於18世紀英國倫敦一間生意紅火的酒吧,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個硬幣箱,硬幣箱上寫著「To insure promptness」,意思是「為確保快捷
  • 英國小費指南,一出手就知道是不是行家~
    剛到英國的孩子一定都注意到要給小費的這個問題,有些同學開始不適應,認為沒有給小費的必要,但其實在英國,你只要享受了別人的提供的服務,一般都是要給小費的。當時部分餐廳的桌子上會放一個小碗,寫有「 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顧客將零錢放進碗裡,就會得到服務生熱情而迅速的服務,而小費的英文單詞「tips」則是這句話每個單詞開頭字母的組合。事實上,小費的多少是沒有規定的,但是一般人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會讓小費在總消費的15%-20%。小費也最好是使用現金,這樣方便服務人員後期分配。
  • 菲律賓的小費該怎麼給?
    今天一起了解一下,在菲律賓如何付小費。小費文化是盛行在歐美一種習慣,入住酒店順手給幫忙提行李的門童1刀,晚餐在桌子上給waiter留下一點心意,這是順理成章的風俗。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國內都是按照發票金額該多少就多少的。一方面菲律賓是亞洲國家,亞洲國家一般都不付小費,但是菲律賓又比較特殊,繼承了歐美文化,弄不好可能被認為不禮貌。
  • 英國小費該怎麼給?
    在英國,給小費是很常見的事情,雖然法律上沒有強迫顧客必須要給多少的小費,但它卻是一種文化傳統融入這個國度
  • 漲姿勢:在德國怎麼給小費?
    在中國就餐、出門打車等結帳時基本上就是支付消費金額,給小費不是很普遍的情況,更非必需。美國餐飲業給小費似乎更加普遍,且金額佔消費比例不低,因為大部分就職於餐飲業的人沒有底薪或底薪很低,很依賴小費收入。德國的情況介於中國和美國之間,顧客給小費的情況比較普遍,但分行業、分場合且並非"義務"。
  • 在美國,小費這樣給才正確
    在美國,每個服務生的工資包括兩部分:基本的時薪工資,通常是該州法律允許的最低工資,另外一部分就是小費。當服務生為客人服務之後,這個客人的消費總額中的8%,就會被當做是這個服務生的收入,而這個部分是要交稅的,每個月老闆發薪水的時候,會自動按照這個金額扣除,所以當客人不給小費時,服務生是會很生氣的。在美國,每個服務生的工資包括兩部分:基本的時薪工資及小費。然而美國有50個州,依照情況不同,給小費的方式也有差異,譬如某些餐館小費,是群分的而非個人獨得,依當地情況而定。
  • 澳洲的小費文化你知道嗎?什麼情況給?到底給多少?
    去過美國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對於任何在你眼前飄過的服務人員來說,你似乎永遠有義務掏出1美元的紙幣當作小費。幸運的是,在澳大利亞,給小費不是硬性規定,有些人收小費,有些人則不收。最基本的一條準則是:在澳大利亞,你永遠不是必須給小費。但是,如果你想給的話,也沒人攔著。不過,服務業的從業者當被問及顧客該給多少小費才合適時,也喜歡假裝澳洲的小費文化是既普遍又慷慨的。
  • 泰國小費怎麼給?
    計程車或者接送機司機 如果有司機主動幫您提行李,或者幫您開車門,微笑又友好又勤快的司機,您可以給20-100泰銖小費。                              賓館服務生 幫您一直提著行李到電梯,並且送到房間,這樣的服務可以給小費20泰銖。
  • 在美國生活,給小費是很常見的事兒,但這小費到底給多少合適呢??
    我做服務生,對我來說最直觀,最有感觸的當然就是小費了。這些話我一忍再忍忍了好久了都沒寫出來,不過今天發生一件事我實在是忍不住了。所以有幾句感言要寫一下。以前學英文的時候,不免會接觸到美國的小費文化,印象中,書上好像總是說沒點酒就是10%,點酒了就15%! 錯錯錯!!如果大家都是照這個標準,就要鬧笑話了。在我來以前,甚至十年前,美國的小費標準是多少,我不清楚。
  • 【愛給不給】澳洲小費文化~~和澳洲人一樣的隨意可親呢.
    在一些國家裡,小費猶如禮節的雷區,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舉例而言,去美國的遊客想必知道,對於任何在你眼前飄過的服務人員來說,你似乎永遠都有義務掏出1美元的紙幣作為小費。幸運的是,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澳洲給小費要簡單得多。不過對於遊客而言,不似美國索性到哪裡都要給小費的規矩也容易讓人產生困擾。在澳大利亞,給小費不是硬性規定,有些人收小費,有些人則不收。
  • 在德國給小費,究竟要怎麼給呢?
    剛到德國的同學,遇到付小費這件事時難免有些手忙腳亂,那麼就讓安連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吧~在德國基本上小費會給提供給你一次性的服務的人員。比如餐飲、美容美髮、計程車、酒店、搬家、裝修維修等行業是支付小費比較普遍的行業。如果是定期服務人員,則不需要得到小費,比如你的定期保潔阿姨,郵遞員,垃圾收理人員等等。
  • Uber:別再給司機們付小費了!
    最近,Uber和移動專車司機和解了身份待遇的官司,有消息稱Uber將會鼓勵或者默認收取乘客小費的行為。不過日前,Uber官方正式宣布了對小費的立場,即不希望乘客支付小費。據CNBC等多家美國媒體報導,Uber發表一篇官方聲明,陳述了在小費上的立場。即乘坐專車的消費者不需要支付消費,Uber也不希望他們支付。
  • 中餐館喜獲小費2500美金!
    元旦期間,佛羅裡達一家果汁吧收到了顧客給的2,021美元小費。佛羅裡達州邁阿密的一家果汁吧,從一位慷慨的顧客那裡得到一筆巨額小費開始了新的一年。周五,果汁店「 Miami Squeeze」在Instagram上發布了一張2,021美元小費的照片,感謝顧客的慷慨。
  • 外賣郎:小費是客人與我的心情溫度計
    外賣郎的收入裡,小費是很重要的部分。(記者顏潔恩/攝影)來自福州琅岐的董是枝,在近年新興的中餐外賣平臺做外賣郎,小費是他工作收入裡很重要的部分。他說,無法保證每天送外賣都能拿到豐厚小費,小費有如他和客人的心情溫度計,「客人心情不好就給得少,然後就換我心情不好」,但他逐漸明白不開心只是跟自己過不去,既然從事服務工作,就要時刻調適心情,豁達面對每一天。
  • 實錘了:大家坐Uber果然都不付小費
    在這裡,吃飯理髮搬家外賣都要支付5%到15%不等的小費。習慣了無微不至的服務卻沒付過一分錢小費的國人來到美帝後,常常為」該付多少小費「這個問題而迷茫——有時候明明服務態度差的不行,小費付少了還免不了多遭一通白眼。事實上,美國人對於小費,尤其是某些明明談不上是服務卻舔著臉要小費的行業也一樣的深惡痛絕,比如打車。
  • 在美國餐館打工收小費,法律幫你對付「惡老闆」!
    近日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加州一家餐館僱主從員獲得的小費裡扣除刷卡手續費,引發雙方嫌隙,而這名員工因為是當地大學的學生,了解相關法律,所以有意透過法律管道仲裁。事件起因是這名留學生,在與同樣在此打工的同學分享公司扣小費抵手續費規定時,對方告訴他老闆這樣做完全不合法,於是,這名留學生就聯合其他同事,一起向老闆討公道。
  • 中餐館喜獲小費2500美金!
    元旦期間,佛羅裡達一家果汁吧收到了顧客給的2,021美元小費。一中餐館也收到2500美元小費!佛羅裡達州邁阿密的一家果汁吧,從一位慷慨的顧客那裡得到一筆巨額小費開始了新的一年。周五,果汁店「 Miami Squeeze」在Instagram上發布了一張2,021美元小費的照片,感謝顧客的慷慨。
  • 支招|去歐洲旅遊小費怎麼給?各國的規矩可大不一樣哦!
    歐洲的小費文化由來已久,與中國傳統觀念不同,給小費在歐洲可以說是一種基本禮儀。有些國家,不見小費追出門外都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