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我們中國日常經常吃到的零食,早餐桌上經常會有人用花生醬塗抹在麵包上使用,在喝酒時還會有人直接食用生花生或者用油炒制的花生。因為非常的常見,所以人們經常忽略這其中很有可能存在一種致命的安全隱患,那就是黃麴黴素,變質的花生當中是極易形成這種毒素的。
在1993年,我國的某項研究結果被公開,攝入二十毫克的黃麴黴素就很有可能會致命,他是天然的致癌物,我們都知道砒霜和氰化鉀的毒性極高,可是黃麴黴素的毒性比它們的毒性都要高几倍甚至幾十倍,對人們的肝臟組織損害極大,生活中,有四種食物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黃麴黴素,最好不好食用了。
01黴變的穀物
黃麴黴素廣泛生存與黴變的食品當中,尤其是含有很多澱粉的食物,例如大米、小米和豆類等,常見的有花生、玉米,一旦發現這些食品發生黴變後,最好直接丟棄,就算一整袋中有幾顆發黴了,不要只把黴變的丟掉,應該把一整袋都丟掉。
02用水浸泡時間過長的木耳
生活中,我們做菜要想吃木耳時,會先用水浸泡,木耳中含纖維素和蛋白質,本身是不具有毒素的,但是如果用水浸泡的時間過長,那麼這些物質就有可能變質,從而產生生物毒素,或者產生一些致病因子。
03黑心作坊的自榨油
有一些黑心作坊經常會偷工減料,使用黴變的菜籽或者大豆等原材料榨油,或者他們的工藝不足,缺少去除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篩選,花生、玉米等在儲存的過程中若是發黴,那麼榨的油中也會存在黃麴黴素。所以在購買食用油的時候,一定要購買超市出售的精煉油,因為在精煉的時候,有害物質會被篩除。
04劣質的芝麻醬
很多的穀物加工的食品也可能有黃麴黴素存在,與自榨油類似,很多的加工廠為了降低成本,製作芝麻醬的時候,選擇放置較久或者黴變的芝麻,這裡面變質的芝麻中可能含有黃麴黴素,而且經過加工之後,發黴的芝麻也更難識別出來。
平日裡我們可能總是會接觸到黃麴黴素,在烹飪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很好地將其去除,因為黃麴黴素最高可承受280°的高溫,而我們沸騰的水也才100°左右,是不足以消滅黃麴黴素的,同時黃麴黴素對於紫外線還有抵禦能力,因此普通的消毒櫃對它的存在也是沒辦法的。
黴變的食物極有可能會被黃麴黴素感染,所以在食用時會對身體產生危害,食物黴變後,黴菌不光存在於食物的表面,還會滲透到食物的內部,所以我們在使用穀物的時候,一定要扔掉發黴、變色的食物,也儘量不要儲藏食物,儘量保持每次使用都是新鮮且沒有經過長時間運輸的食物,若是包裝不清潔或者有破損的,儘量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