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ne:與Fresenius Kabi及Wilson Wolf成立合資公司,旨在降低細胞和基因治療生產成本

2021-02-15 生物工藝與技術

三家公司合資成立ScaleReady,以提供一個「具有成本效益的」細胞和基因生產平臺。

該合資公司結合了Bio-TechneFresenius Kabi (費森尤斯·卡比)和Wilson Wolf的能力,他們在新創建的業務中各佔同等份額。

ScaleReady將提供由這些公司分別開發的細胞培養、細胞激活、基因編輯和細胞處理技術。合資公司本身將為合作夥伴創建的細胞和基因治療製造平臺提供銷售、推廣和應用支持。

該合資公司的目標將是幫助公司尋求擴大臨床和商業環境。該公司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宣布成立,已經花了一年的時間。此前,人們對細胞和基因療法的需求不斷增長,希望能從實驗室過渡到開發的後期階段。

當被問及為什麼一起合作來提供服務,該合資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解釋道:「通過加入合作,我們匯集了最簡單的、可規模放大且通用的工業生產平臺,定位於促進研發合作,將新產品和技術在未來推向市場。」

每個合作夥伴將為平臺提供不同元素:Bio-Techne將提供蛋白質、試劑、培養基和基因編輯技術;費森尤斯·卡比貢獻了其細胞處理系統;Wilson Wolf將加入G-Rex細胞培養技術。

三家合作夥伴共同提出,該製造平臺可以「經濟有效地」生產細胞和基因療法。

G-Rex

ScaleReady的發言人表示,之所以認為這個平臺更經濟,主要是因為G-Rex平臺。

「多年來,該行業一直依賴傳統知識,而其限制了靜態細胞培養的培養基高度,」他說,「這喪失了實現可放大的自動化的機會,在針對更大的患者群體進行生產時缺乏實用性。」

關於G-Rex,生產平臺的工作原理是「讓細胞獲得它們需要的確切數量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而不需要複雜的儀器和監控。」因此,ScaleReady的產品將減少潔淨室空間,提高生產的靈活性,並加快進入臨床的時間,該發言人表示。

Bio-Techne公司將為該合作作出貢獻是該公司於2019年宣布的、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翻新的大型試劑生產工廠,對細胞和基因療法的需求是這項5000萬美元(4100萬歐元)投資的主要驅動因素。

新聞來源:https://bioprocessintl.com/

相關新聞:

生物工藝公司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生物降解塑料生產成本可望降低一半
    然而,目前全球僅聚乙烯和聚丙烯兩種最普通的石油基塑料,年產能就有13000-14000萬噸。PHA年產能只有5萬噸左右,產量只是石油基塑料的一個零頭。關鍵原因是成本。塑料太便宜,生產工藝太成熟,使用量太大。據分析,按目前工藝生產的生物塑料(PHA)的價格,大約在普通聚乙烯和聚丙烯的3倍至10倍。
  • 基因解碼:量身訂做癌症治療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鄭安理表示,標靶治療的典範,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基利克,由於準確抓住造成骨髓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因此療效奇佳,原本只能靠骨髓移植求活命的患者,變成如同治療慢性病般,靠口服標靶藥就能緩解疾病。
  • Cancer Res:添加一味神奇「佐料」 改善T細胞治療黑色素瘤效果
    T細胞在黑色素瘤臨床前模型中的治療效率和結果。  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高達40%的IV期黑色素瘤病人接受過繼T細胞治療後(adoptive cell therapy,ACT)可存活5年。ACT這種方法主要通過促進病人自身免疫應答對抗癌症從而發揮作用。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收集病人自身T細胞通過基因修飾方法表達處於激活狀態的T細胞受體,然後再快速擴增獲得大量用於治療重注的T細胞。
  • 基因編輯嬰兒新進展:CCR5基因被敲除,女孩智商被刻意「安排」
    賀建奎曾提到此項試驗的意義是讓雙胞胎「免受愛滋病病毒的感染」,即通過編輯工具 CRISPR 來抑制一種名為CCR5的基因。但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CCR5 基因一旦被敲除,會極大增強她們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也就是說,她們的大腦被刻意打造成了「最強大腦」。目前已有不少科學家質疑何建奎的此舉究竟無意之舉還是有意為之。
  • 細胞運輸混亂:解密ALS和痴呆的重要碎片
    現在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距離解密這一機制、提供新的治療希望又近了一步。「研究者已知40%的遺傳性ALS由特定基因突變引起,但當前關於這一基因正常功能的研究甚少。」坦尚尼亞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的Janice Robertson教授表示。「另一些學者則致力於研究基因突變如何導致疾病的發生。我們開發了第一個抗體,用於追蹤基因在正常細胞和患病細胞中的作用。」
  • ESHRE解讀:淋巴細胞免疫治療(LIT)
    8不明原因RPL的診治8.1 淋巴細胞免疫治療(LIT)20世紀80年代,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表明用配偶的淋巴細胞對RPL女性進行免疫治療的良好效果後,淋巴細胞免疫療法(LIT)越來越多地用於治療RPL。證據針對LIT療效的Cochrane系統評價發現,與安慰劑相比,12項使用父系淋巴細胞治療的隨機試驗中活產的 OR值為1.23(95%可信區間0.89-1.70),3項使用第三方淋巴細胞治療的試驗中活產的OR值為1.39(95%可信區間0.68-2.82)。
  • 重磅:首款基因藥Luxturna即將上市-治療Leber先天性黑蒙
    繼8 月份 諾華的 細胞治療 CAR-T -CTL019 (Kymriah)批准上市後,標價47.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0萬,好在美國人民有醫保
  • Cancer Res:很多癌症靶向治療藥物抑制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
    在很多情形下,癌症靶向療法要好於化療和外科手術摘除,這是因它攻擊和殺死攜帶特異性的促進腫瘤產生的基因突變的癌細胞,而且不影響健康的沒有攜帶這些基因突變的正常細胞
  • TPI潤滑油:一站式服務 降低綜合成本
    隨著國家政策持續的紅利釋放和供給側改革的縱深推進,中國工業製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隨之而來的潤滑需求將更高。TPI將緊跟國內工業發展趨勢,在綠色環保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延長產品換油周期達到節能效果,傳遞綠色動力,滿足液壓、空壓、齒輪及軸承等動力傳動系統的潤滑需求,助力「中國製造2025」,促進企業加快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 PLoS Biol:藥物的副作用竟然能夠治療人類脫髮?!
    圖片來源:Dr.Nathan John Hawkshaw目前只有兩種藥物—米諾地爾和非那雄胺能用來治療雄激素性脫髮(androgenetic alopecia),然而這兩種製劑都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經常並不會發揮有效的毛髮再生作用。對於病人而言,唯一的選擇就是進行頭髮移植手術。
  • 全面解析:鼻息肉的診斷、治療及併發症!
    治療鼻息肉比較困難,此病症容易復發,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為了提升治癒率,應去正規醫院進行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同時術後還要進行科學的護理,進而降低鼻息肉復發的可能性。1.手術治療:單純使用手術方式將息肉切除,具有較高的復發率,據相關學者統計,這種治療方式疾病復發率在30-50%左右,平均每位病人要進行1.5-4 次的手術治療,甚至更多次數。
  • Mol Cancer:無需活檢,抽血即可檢測,採用免疫治療的胃癌患者的福音!
    據報導,循環腫瘤細胞DNA(ctDNA)可用於鑑定遺傳改變和預測預後,分析靶向治療的耐藥性以及監測胃癌的復發或進展。而且,ctDNA可以提供對腫瘤特異性遺傳特徵的縱向和動態監視,而無需重複進行侵襲性腫瘤活檢。但目前ctDNA在胃癌遺傳特徵分析中的研究了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ctDNA對採用免疫治療的胃癌患者的預後的預測價值。
  • 基因療法:囊腫性纖維化有希望
    一個改善的基因療法能治癒患有囊腫性纖維化(CF)的小鼠。來自CF病人的細胞培養物也對這種療法反應很好。這些令人振奮的結果來自於一項由位於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分子病毒學和基因治療實驗室組織的實驗。 囊腫性纖維化以及胰纖維性囊腫病是一種遺傳疾病,這種疾病會使體內黏液變濃稠,從而引起呼吸道和胃腸道的堵塞。這種症狀可被治療,但尚無治癒方法。
  • 要依靠科技降低桑黃生產成本
    要依靠科技降低桑黃生產成本,讓桑黃也能像靈芝一樣變得親民。潛心研究桑黃12年的楊焱,帶領著食用菌研究所加工技術與發酵工程研究室不斷取得科研突破,近年來在靈芝、猴頭菌、灰樹花、桑黃、蛹蟲草、雞腿菇等食藥用真菌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方面收穫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同時還積累了豐厚的相關智慧財產權。其中桑黃研究方面,在桑黃液體發酵高產黃酮、袋料栽培替代傳統的椴木栽培、桑黃脂溶物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
  • 基因複製或能解釋胰腺癌的侵襲性和轉移性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小鼠機體KRAS基因的一個拷貝進行了突變,該基因在細胞增殖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而且其在90%的人類胰腺癌中都處於活性狀態,這種基因常常被稱之為癌基因,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癌症的早期階段突變的基因仍然會發生複製,而且在沒有加倍複製突變KRAS的腫瘤中,研究人員發現其它癌症基因或許會進行複製。
  • 愛滋病治療小目標:功能性治癒,卻是患者生命的新起點
    儘管該病例許多巧合和意外無法複製,但也為探索功能性治癒鋪平道路。什麼是功能性治癒?所謂功能性治癒即「在不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完全控制HIV病毒複製和維持免疫功能」。柏林病人世界首位完全實現功能性治癒的愛滋病患者。
  • 維生素D或是治療糖尿病的良藥!
    保持可以合成和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β細胞)中的維生素D受體(VDR)水平可能有助於防止糖尿病的發展,抵消胰腺細胞損傷引起的疾病的進展。
  • 貧血女基因檢測發現誤診40年
    ,才發現真正的致病機轉是因細胞內質網相關的基因突變引起「先天性紅血球生成異常性貧血」,輸血治療地中海貧血反受其害。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7日正式開啟「精準醫學門診」,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建國指出,這也是臺灣首創將2萬個外顯子子基因檢測引用在門診診斷治療上,對於難以診斷治療的遺傳、罕見疾病、癌症復發、癌症治療不佳的患者可望提供更精準的的治療方向。
  • 臺灣首創:21天細胞治療逆轉肺纖維化
    近年來空氣品質不斷降低,會讓病人肺功能直線掉落的「菜瓜布肺」則是不斷在上升。這種疾病一旦確診,平均存活期不到一年,而且無藥可救。不過,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傅毓秀研究團隊用幹細胞治癒了菜瓜布肺,為全世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 基因檢測行業分析:2016國內主要企業一覽表
    拜琺(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二代測序,生物晶片,021-34315602  無錫艾吉因生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自行設計的測序原理和測序機器,0510-85386921, 中國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特別支持  深圳華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自行設計的測序原理和測序儀,0755-26611270, 中國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特別支持  華仁康泰(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