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解碼:量身訂做癌症治療

2021-02-25 解碼醫學


癌症長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然而現在即使是晚期癌症,隨著致癌途徑的基因不斷被解碼,腫瘤科專家指出,未來每個癌症患者可以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標靶藥,讓癌症治療朝向量身訂做。

抗癌除了透過手術除惡務盡,隨著找到癌細胞的特殊生長因子、特殊蛋白、阻斷腫瘤血管生成等標靶,讓無法手術的患者,若帶有這些特殊標靶,能透過標靶藥物得到治療的機會。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鄭安理表示,標靶治療的典範,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基利克,由於準確抓住造成骨髓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因此療效奇佳,原本只能靠骨髓移植求活命的患者,變成如同治療慢性病般,靠口服標靶藥就能緩解疾病。

不過,目前沒有其他癌症像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般,只用1種標靶藥就可以控制得這麼好。鄭安理說,這顯示癌症往往不只1種基因突變在主導,必須嘗試不同的治療組合;且愈來愈多與癌症相關的生物標記被發現,有助於把患者量身分類,對應到更合適的藥物,而不是亂槍打鳥。

比如非小細胞肺癌適用標靶藥者,除了來自EGFR突變,也有部分患者屬於ALK基因變異,目前也有對應的標靶藥;乳癌患者除了HER2陽性有標靶藥,至於HER2陰性、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患者,則有另一種標靶mTOR抑制劑可使用。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指出,雖然這些年來癌症有藥可用的生物標記變化不大,不過以肺癌來說,第一個標靶藥只抓到單一的EGFR生長因子,新的藥物找出更多EGFR受體,使得產生抗藥性的患者,可以透過標靶藥的接力使用來延伸治療。

「基因突變也讓同樣的癌症有差別,即使病理切片看起來一樣,內容卻不相同。」鄭安理說,藥物的發展歷來都是以西方為主,醫界認知到東、西方人種對於標靶藥有不同的反應,源自肺癌標靶藥艾瑞莎的經驗,它在美國的臨床試驗失敗,卻因為亞洲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突變的比例特別高,使得這個藥物發揮效果。

這個例子也讓藥廠重視亞洲盛行的癌症,比如諾華藥廠在收購了葛蘭素史克公司的癌症產品組合後,對於亞洲較西方盛行率高的肝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準備投入更多研究資源。

鄭安理以鑽研多年的肝癌為例,分子診斷就分為11種,既有的1種標靶藥物無法符合全部患者的需求,需要藥品組合較多的藥廠來投入試驗,透過基因檢測配對患者,把對的藥給適合的患者,才能加快朝個人化治療來邁進。

過去較為成熟的癌症基因檢查,是針對癌細胞的生物標記、基因是否變異,來挑選適合的藥物,不過現在篩檢特定的甲基化基因,可成為子宮頸癌有效的篩檢方法。

長期研究婦癌的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指出,甲基化指的是基因序列沒改變,但基因表面做了修飾而失去功能,導致細胞行為出現問題而癌化,他的研究團隊在子宮頸癌化過程中,找到關鍵的PAX1基因,有明顯的甲基化印記可量化,可做為篩檢的重要指標。

日前他公布來自11家醫學中心的試驗顯示,甲基化基因檢測合併既有的抹片,準確度可提高為89%,未來這樣的篩檢組合,可以減少抹片的疏漏。

基因解碼帶動標靶藥的發展,然而最新推出的免疫療法,被視為治療癌症的跳躍式進步。鄭安理指出,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是完全不同的生物標記,卻可能是一體兩面,過去一直認為腫瘤細胞不斷突變很難掌握,不過最新研究顯示,若突變愈多,免疫療法反而愈有效。

王正旭表示,免疫療法是調整體內免疫機制,來重新認識癌細胞、加以攻擊,目前證實對黑色素細胞癌、腎癌有幫助,未來也看好對其他癌症有幫助,「標靶藥物針對癌細胞的傳導路徑來阻斷,但就像捷運路網一樣,斷了一條,還有其他路徑可走;免疫療法若可行,預期對癌細胞的控制可以更長久。」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踴躍點讚吧!

您的分享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

歡迎訪問:www.jmdna.com

或撥打:400-997-5889

相關焦點

  • 癌症基因檢測:你了解嗎?
  • 癌症基因檢測:為何火熱?
    為什麼有的人體內腫瘤很大,做完手術就沒事了,有的人腫瘤很小卻快速發生轉移……癌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耐藥機制是什麼,轉移機制又是什麼,在分子生物學對它開始研究之前,似乎沒人說得清楚,如今,專家們一致認為:基因檢測對於癌症預防、個體化治療及轉移預測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天,就讓我們在市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主任馮玉梅教授的帶領下,來深度了解熱門的「癌症基因檢測」。
  • 郭臺銘宣布:免費支付癌症患者基因檢測費用 攻克癌症
    郭臺銘在3月12日特別在永齡健康基金會宣誓與臺大、華大基因、Nantworks、HudsonAlpha 合作共組抗癌聯盟,一起攻克乳癌。經過2個月的籌劃,郭臺銘宣誓要帶頭做抗癌先峰,並宣布他帶領的永齡健康基金會在未來10年,將免費支付乳癌、血癌患者基因檢測臨床研究計劃,深入醫療研究,發展精準醫療跟個人醫療,希望造福更多癌症患者,進一步將抗癌計劃從乳癌擴大到血癌。
  • TED:還在與癌症做鬥爭嗎?簡單的血液檢驗能儘早發現癌症
    相較於一藥治萬病的癌症治療方式,現在有一種全新等級的藥物能依照癌症的基因檔案,以標靶方式進行治療。現在對這樣量身訂做的藥物有一個專有名詞,即「標靶治療」。這種藥讓當今的醫生能為病人量身訂做適合的治療,還有許多藥物正在研發中。
  • 新靶點:癌症對絲氨酸上癮
  • 查出癌症治療費達百萬!這是騙局別再信了!
    直到第二天體檢結果出來,卻被告知有癌症風險。她當時的心情落差特別大,就想著要趕緊治療。有個所謂的「知名教授」告知顏女士患有宮頸癌傾向的疾病,建議她儘快治療,回國內就沒有機會預防這個病了。就這樣,擔心自己身體健康的顏女士心甘情願地拿出了49.5萬元的高額治療費。
  • 重磅:治療癌症神藥Venetoclax終於上市!
    名癌症患者。所得到的的實驗結果是:這款新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9%患有慢性淋巴癌的病人對新藥Venetoclax都出現了積極的反映,小部分人甚至在參與試驗後痊癒,另外有20%既往接受過治療但失效的患者,在參加試驗後體內竟然完全沒有癌細胞的蹤影了!!
  • 你所不知道的賈伯斯死亡真相:24歲已患癌症 積極治療有效
    不過,史密斯的觀念顯然只是一家之言,更是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癌症的理念大相逕庭。WHO認為,癌症有1/3是可以預防的,1/3是可以治療的,還有1/3是通過治療可以減緩症狀並延長生存期的。因此,對待癌症,值得提倡的態度是——積極治療,無須認命。每個人都有可能患癌,這其中既有遺傳素質因素,也有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但是,在患癌以後的態度卻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
  • 基因療法:囊腫性纖維化有希望
  • 基因檢測:5名乳腺癌患者全攜帶「乳腺癌突變基因」
    基因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5名乳腺癌患者均為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並發現該5名患者存在幾個相同的突變熱點,個別患者更存在致病性BRCAs基因突變位點。  此次檢測對於患者了解其基因信息與其所患乳腺癌的致病關係,和指導患者健康親屬在預防乳腺癌上有重要指導作用。  2013年5月14日,好萊塢知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對外公布,通過乳腺癌易感基因檢測發現,她從母親遺傳了突變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s,使其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7%。
  • T細胞:癌症剋星
    通過增強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抗擊癌症等疾病正在成為醫學研究的新熱點。
  • 癌症專家:防癌養生少吃糖
  • Cancer Res:很多癌症靶向治療藥物抑制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
    在很多情形下,癌症靶向療法要好於化療和外科手術摘除,這是因它攻擊和殺死攜帶特異性的促進腫瘤產生的基因突變的癌細胞,而且不影響健康的沒有攜帶這些基因突變的正常細胞
  • 基因檢測:肚子變大變硬當心胃腸長瘤
  • Nature:義大利學者報導基因甲基化缺失致癌症形成
    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DNA基因,其不僅含有人體所有遺傳信息,而且基因中的所謂甲基基團是人體組織的必要成分。人體每個組織由特定屬性的組織特異細胞構成。基因選擇非常嚴格,如在腸細胞裡只有相應的基因目錄激活成為腸細胞。在基因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所謂的甲基基團,它通過酶的作用激活基因,這被稱為DNA甲基化。
  • 貧血女基因檢測發現誤診40年
    ,才發現真正的致病機轉是因細胞內質網相關的基因突變引起「先天性紅血球生成異常性貧血」,輸血治療地中海貧血反受其害。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7日正式開啟「精準醫學門診」,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建國指出,這也是臺灣首創將2萬個外顯子子基因檢測引用在門診診斷治療上,對於難以診斷治療的遺傳、罕見疾病、癌症復發、癌症治療不佳的患者可望提供更精準的的治療方向。
  • 2018 諾貝爾獎,癌症免疫治療實至名歸
    Allison 和日本科學家 Tasuku Honjo 共同獲得 2018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免疫癌症治療上的傑出貢獻。「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ncer therapy by inhibition of negative immune regulation.」——NobelPrize
  • 基因複製或能解釋胰腺癌的侵襲性和轉移性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小鼠機體KRAS基因的一個拷貝進行了突變,該基因在細胞增殖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而且其在90%的人類胰腺癌中都處於活性狀態,這種基因常常被稱之為癌基因,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癌症的早期階段突變的基因仍然會發生複製,而且在沒有加倍複製突變KRAS的腫瘤中,研究人員發現其它癌症基因或許會進行複製。
  • 臺灣引進最先進質子治療,癌症治療再受國際矚目
    臺大癌醫引進全球僅20幾臺、最先進的質子治療設備,預計明年啟用。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目前全臺共核准10臺質子治療設備,盼讓世界看見臺灣醫療實力。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輻質中心)昨日(20日)上午舉辦質子治療系統吊裝典禮,臺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臺銘、衛福部次長石崇良等人均與會,見證這項重要的裡程碑。
  • 重大發現:癌症為什麼會轉移?
    癌細胞一旦隨著血液或淋巴進行擴散、轉移,就會像種子一樣在身體其它部位「生根發芽」,並迅速茁壯生長,這個時候治療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而且目前並沒有專門的藥物能夠抑制癌細胞轉移。在大多時候下,一個人如果已經接受了對原始腫瘤的手術治療,癌症還是可能會復發、擴散,而且目前也沒有可靠的方法來預防癌症是否會發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