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關鍵點可能就會以「迷戀」為首。迷戀是我們渴望擁有,同時又極度害怕失去的。比如我們對母親的依戀,我們害怕父母不喜歡我們,拋棄我們,我們很迷戀和父母在一起的好時光,尤其是父母對我們關愛備至的時光,以及放縱我們撒嬌的時光,這些時光並不是無限制的隨時可得到的,於是我們就會特別的迷戀這種關乎我們生存的父母的愛。如果得不到這種愛,我們會更加的迷戀,進而成為我們的心結,我們會在以後的生活中處處尋找這種滿足。這種尋找會讓我們經常迷失,會讓我們對別人的好意而感動的受寵若驚,或者變得貪得無厭,或者變得誠慌誠恐。於是我們在溫柔的渴求中迷失了,但也因迷失而自醉。
第二個關鍵點常以寄託的方式出現,我們會輕信、盲信一些人,我們會幻化這些我們對之好感的人。我們把自己交付於他們,這樣我們堅持我們的信任就可以坦然的享受人生,但我們的信任有種過度,也不去察觀別人的情況,這是一種沒有防範的寄託式信任,而這種信任的前提是判斷出一個人值得你如此信任,他是一個真正有能力有責任心,而且不會受誘惑,並且為你甘願如此做的一個人。由此看,你託付的那個人是這樣嗎?你如何知道他是這樣的人呢?你建立起來你們之間的深知關係了嗎?一切都沒有做,我們卻做如此的託付,其本質是一種把自己的成長轉移到他人身上,讓他人為自己負責。自己不用負責任,不用做艱辛的建設工作,自己當然可以自醉自迷了,因為託付本身就意味著一個人無條件的關注自己,因為自己太迷人了。所以這種託付本身就是一種自醉的形式,而盲目託付就是一種典型的自迷,因為自迷才能不保持清醒,才能如夢幻般的沉醉。
第三個關鍵點是一種不由自主地沉溺,沉溺是一種逃避責任和讓自己感覺美妙的最好的方法,無論這種沉溺行為是什麼,都會讓人十分的眷戀,因為這種沉溺本身帶來的快感讓人忘掉一切,但同時又讓人更不可能去面對痛苦冷冰的現實,於是,這種沉溺就會以推高興奮而做醉生夢死的逃避,要不了多久,人們的生活就開始轉繞著沉溺的那一刻而活。沉溺常常是在自己熟悉擅長而能夠找點感覺的區域,從而因沉溺而放棄其它有意義的探索。
第四個關鍵點是由於自戀,談起自戀是一種心結,一個自戀的人會把自己排在第一位的,而且許多人生的場景就是圍繞著自戀進行的,自己是環繞著光環而生的,如果自己小有成就,這種光環會把別人對自己的應酬式的讚揚看成是洶湧的崇拜,如果是無人相應,無人稱讚,自戀會把這種情況解讀為,別人對於自己的成功的極度妒忌,如果自己陷在不順利的環境內,那麼自己又如同封塵般的英雄,無奈無助的舉手投足中都透著浪漫的落寞和悽絕。就是在衝突中別人攻擊自己恨毒無情,自己也會感到自己有著偉人的特質。因為自己擅長把偉人的內在因素肢解,以便自己隨時粘用在自身之上。自戀是可以從任何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光環。
第五個關鍵點是得益的習慣遺留,當一個人自醉沉迷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利益的話,自己就會堅持這樣做,更何況既得益又自醉,這是一個最為光耀的顯示聰慧的時刻。凡是讓自己行到利益的地方就是人們出難出抵制的誘惑之地,為什麼會有人說人們來來往往皆為得利,還有一句更為形象的話,是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所說:「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所以得到利益本身就能讓人自醉自迷。
第六個關鍵點是幻想的白日夢,如果生活太沒味道,自己又不能出手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許得到的路途太遙遠,或許自己太無力,當自己忍無可忍的時候,白日夢可以讓一切變得能夠忍受,儘管,還會有醒來看到醜陋現實的痛苦,但一旦自己閉上眼睛,自己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且自己的幻想創造也會圍繞著自己得不到的一切來進行更新美幻,直到自己把幻境與現實分不開來,自己就陶醉自得了。
以上就是從匱乏式的自驅需要所產生的自醉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