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表示,如果歐盟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並威脅到其敏感經濟領域,俄羅斯不排除與歐盟斷絕關係的可能性。不過之後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永遠不會主動斷絕與歐盟的關係。怎麼解讀俄羅斯的一系列的表態?俄歐會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斷交嗎?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 蘇曉暉:確實從現象上來看,一方面俄羅斯外長是對歐盟強勢表態,那麼另外一方面俄羅斯總統的新聞秘書又對外長的表態進行了更多的澄清,這並不是說現在俄羅斯在針對歐盟的政策上已經出現了退步,或者是說俄羅斯已經「眨眼」了示弱了,而是俄羅斯希望更加精準地傳遞俄羅斯的政策信息。
其實現在俄羅斯對於歐盟的一系列動向,應該說是在劃紅線、底線上是非常清楚的。俄羅斯希望歐洲、美國方面能夠明白俄羅斯的內政是不容幹涉的,俄羅斯尤其警惕的是歐盟以及美國在對俄羅斯進行幹涉的過程中,試圖挑起俄羅斯的內亂,使俄羅斯面臨更加困難的一種環境。所以現在應該說劃出底線和紅線,發出這種強勢的信號是俄羅斯的一種必然的舉動。
但是與此同時俄羅斯也非常清楚,現在與歐盟之間是要更多地試圖來維持關係。
首先俄羅斯在與歐盟進行溝通的方面是有一定的底氣的。大家都可以看到此前歐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到俄羅斯進行訪問,其實是在一系列的地區問題上對俄羅斯有剛需,不管是涉及到烏克蘭的問題,還是涉及到伊核協議的問題,乃至中東利比亞和敘利亞等一系列的問題,歐盟方面都需要與俄羅斯來進行溝通。尤其是在維護中東穩定的問題上,歐盟是希望俄羅斯能夠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的。那麼同時在防擴散以及軍控一系列的問題上,歐盟也希望與俄羅斯保持這種戰略上的相對的穩定。
所以俄羅斯看到了這些剛需,這是當前與歐盟方面進行溝通的一系列重要的議題。
那麼不管是這一系列的議題,還是此前俄歐之間在經貿的層面、在能源的合作方面已經建立起來的難以割斷的紐帶,這些都是當前的俄羅斯對歐盟發聲的底氣所在。那麼另外俄羅斯也看到,現在應該說歐洲的對俄政策可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尤其是在美國拜登就任之後,拜登政府的這種拉緊盟友、與歐洲之間修復關係的一系列的措施,可能會使俄歐之間的關係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敏感的時間點,俄羅斯方面一方面希望穩定與歐洲之間的關係,但同時也在向歐盟方面釋放較為強勢的信號,希望能夠使雙方之間未來的相處變得更加順暢,而不是充滿更多的不確定性。
現在看來,雙方之間的外交戰已經打起來,但我們知道外交戰對於國家間來說是見效快,同樣的也是有一定的殺傷性的一系列的手段。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外交戰的這種殺傷範圍是有限的,只要不從外交的範圍蔓延到經濟制裁等一系列的方面,對於雙方的關係來說,造成的影響和損傷是有限的。
所以現在俄羅斯非常擔心的是在下一階段歐盟進行政策評估之後,會進一步地採取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儘管制裁往往是雙向的傷害,是一柄雙刃劍,對於歐盟來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但是俄羅斯同樣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一種前景,所以現在態度上有剛性的方面,但同樣又留有一定的空間,試圖使歐盟方面能夠採取更加符合俄烏雙方利益的方式來處理當前的危機。
直新聞:我們也觀察到歐盟內部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也並非鐵板一塊,德國外長海科·馬斯就反對同俄羅斯一刀兩斷,您如何看歐盟對俄的態度?以及歐盟內部在對俄問題上的分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 蘇曉暉:確實近一時期德國對於俄羅斯的態度,對於俄歐之間的關系所做出的表態是非常耐人尋味的。表面上來看,德國外長馬斯所釋放出的信息是不希望通過孤立俄羅斯與中國的這種方式來使中俄之間走進。但是我們更多會看到在這樣的一種表態的背後,恐怕德國自身的利益以及自身在歐盟所發揮的重要的作用,這才是德國所考慮的最關鍵的因素。
我們都知道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耐人尋味的。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之後,在歐洲與俄羅斯緩和關係的過程中,德國一直是扮演著這種先行者的角色,包括2018年默克爾對俄羅斯當時的訪問,對於德俄之間的關係,對於歐盟與俄羅斯之間關係的緩和降溫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國考慮到的是切身的利益,比如近期美國不斷施壓對於德國來說也非常頭疼的「北溪-2」項目的問題,在德國看來,這不僅僅是能夠收穫更多的能源供應,而且涉及到的是俄羅斯一旦與德國之間達成合作,「北溪-2」項目會使德國成為俄羅斯在歐洲的一個重要的能源樞紐,使德國的這種地緣政治的地位以及在歐洲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德國的發言權會更大。
同時德國考慮到的也是在一系列具體的問題上,在處理中東問題的時候,俄羅斯所扮演的角色是德國所不能夠忽視的,是歐洲所不能夠忽視的。所以形成大國之間較好的互動,避免關係失控陷入一個下行的惡性的循環,是德國現在所做出的努力。那麼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對於像法國這樣的國家,現在在考慮與俄羅斯的關係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算盤。
此前川普政府時期對歐洲盟友咄咄逼人,是把歐洲推得更遠,而不是拉得更近。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歐俄之間的關係是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的機遇,尤其是像法國這樣的國家,一直希望能夠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能夠形成歐洲獨立的安全力量的建設。
那麼現在拜登回歸,說「美國回來了」,但是如何處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和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現在應該說像法國這樣的大國仍然在做出判斷,也希望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所以現在歐洲儘管與俄羅斯之間出現了一系列的芥蒂,但也並不希望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迅速下滑,致使歐洲國家在進行政策選擇的時候,有更少的迴旋的空間,使得美國有更大的歐洲國家的抓手。所以這也是現在歐洲國家,尤其是大國所考慮到的一些關鍵的因素。
但與此同時我們會觀察到,在歐洲內部確實在對俄的問題上歷來不是鐵板一塊,像波蘭等東歐國家對於俄羅斯的這種恐懼的情緒,這種「恐俄症」是一直存在的。所以現在面對俄羅斯與西方之間關係發生不睦,也有一些國家試圖趁機撕大傷口,來進一步地孤立俄羅斯,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藉機把北約更緊密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使得在應對俄羅斯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底氣和更多的抓手。
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在歐洲內部,在針對俄羅斯的問題上,確實也有不同的聲音,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一時期在歐洲與俄羅斯進行溝通的時候,包括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的表態上出現一些變化,背後的一些基本的因素,反映出的是歐洲內部非常細微的考慮,以及各方不同的利益和考量。
直新聞:研判俄歐關係的發展,不得不考慮到美國的因素。美歐近期對俄羅斯制裁措施很多是川普政府時期頒布的,您認為拜登政府會在俄歐之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會否繼續推動雙方關係惡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 蘇曉暉:拜登就任之後,我們會看到拜登是希望在外交政策上有所斬獲,作為自己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一部分,在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上,拜登相比於川普來說有更多的迴旋的空間,所受的限制是更少的。在川普政府時期,因為川普在選舉期間,所謂的「通俄」嫌疑以及就任之後向俄羅斯釋放出的一些信號,使得美國國內的精英層感覺到了更多的擔心。
所以在川普就任的第一年,在2017年8月份的時候,當時美國國會就打包通過了一份所謂的針對敵國的制裁法案,美國所針對的敵國是包括俄羅斯、伊朗和朝鮮,很明顯俄羅斯是與伊朗和朝鮮進行綁定,試圖來約束川普的對俄政策的走向,以更多的制裁來撕裂美俄之間的關係,防止川普作出有損於美國國家利益、倒向俄羅斯的一系列的政策動向。
對於拜登來說,拜登身上是沒有「通俄」嫌疑的,似乎在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上有更多的遊刃有餘的空間。包括在拜登就任之初,就迅速地與俄羅斯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期的問題達成了一致。《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美俄之間非常重要的軍控條約,這樣的一個條約的延期傳遞出的是,拜登希望以更加成熟的方式來處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
但是與此同時大家必須注意到的是,美國要想修復同盟體系,包括修復與歐洲盟友之間的關係,非常需要把俄羅斯作為一個戰略應對的目標,作為一個共同的對手和標杆,使美歐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的粘性,有更多的共同的話題和共識。同時對於美國來說,現在面臨著俄羅斯在軍事戰略等各方面的壓力,包括在過去若干年中,俄羅斯在中東的地位的上升和主動性的增加,現在對於拜登政府來說,都是美國所謂重返世界以及獲取美國所希望的世界領導力的重要的障礙,而不是更重要的助力。
所以現在拜登政府在考慮對俄政策的時候,也會想到在下一時期如何來對俄羅斯進行圍堵和壓制,而不是把俄羅斯作為一個可以合作的非常親密的夥伴來重啟美俄之間的關係。那麼美國的這一系列的動向也會對美國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包括歐洲對於俄羅斯的下一階段的政策的走向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應該說美國的權力交接所產生的連鎖的效應,仍然在一個發酵和展現的過程中。
更多精彩內容 搜索微博「直新聞」
喜歡請點讚 和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