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張志和的詞中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魚的脂肪很少,魚肥自然是指魚的肉多,體形大。舊時北京商販叫賣時吆喝:「驢肉!肥!」我開始聽了就納悶,驢又不是豬,怎麼會有那麼多脂肪?要是肉那麼肥,怎麼有人愛吃?殊不知人家還是遵循古義,說的是肉多。人們買牲畜的時候要揣一揣肥瘠,就是看看肉多肉少。《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認為來給他看病的醫生是劊子手假扮的,給他診脈就是在摸肥瘠,準備殺他。
前日朋友送來一頭麅子,我請人剝皮肢解。那屠戶說:「這個麅子好肥啊。」我心中明白人家說的是麅子肉多,不是說脂肪多。野生的麅子整天奔波,盡是肌肉,哪來的脂肪?
《素問·奇病論篇》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裡的「肥美」就是指滋味厚重的肉食,羊大為美。說的是富貴人家飲食甜膩,多肉,結果身體內部產生毒熱,腹部脹滿,導致了消渴病——類似於今天的糖尿病,能吃,能喝,能尿,就是不長肉。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載:「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瘦無肉」相對「肥」字,意思自然就很清楚了。說的是膽經氣血旺盛的人,外踝肌肉筋腱肥厚有力,小腿上的毛又長又黑。膽經血多氣少的人,腿毛短而黑,外踝表皮堅厚。膽經血少氣多的人腿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膽經氣血不足的人,腿上乾脆就不長毛,外踝乾癟,一摸就是骨頭。
《素問·三部九候論篇》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說的就是針刺之前,必須度量揣摩病人的身體,再根據氣血運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補瀉手法。
《靈樞·終始》載:「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這些講的就是根據體形,選擇治療的方法,就針刺而言,針刺肥厚的人,應該用瀉法,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深刺,對瘦薄的人應該用補法,如春夏促進生長,柔和淺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