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實施退網還湖後,芡河湖採取集體大規模養殖模式。時值冬季捕撈期,記者再次來到芡河湖,和養殖戶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
冬日的芡河湖,一望無垠,湖面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層層漣漪。捕撈現場,隨著大網慢慢收攏,大條的鰱魚被裝進網內,魚兒在網內活蹦亂跳,人們的臉上樂開了花。
尤村村民張保留說:「我現在拆網還湖後,我們進行大水面生態養殖,魚的品質比較優良、比較好。我們現在放的以黃白鰱為主,就是喝點天然水。」
自實施退網還湖後,芡河境內水域的圍欄網、網箱和定置漁具都被全面拆除,水源地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養殖模式也由原先的一家一戶分散式養殖,變成了集體大規模養殖,不投放飼料,走上了綠色無公害生態養殖之路。
收購人於德祥說:「生態養殖的魚苗無汙染,品質相當好。主要銷售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大湖面都是從這裡進魚,每年都是我在銷售,數量每年達到一百萬斤左右。」
據了解,芡河湖周邊7個村,30多家養殖戶共同出資成立了合勝水產專業養殖合作社。眼下,芡河湖5000畝水域鰱魚進入捕撈旺季,平均每天都有上萬斤的鰱魚上市,計劃到年底捕撈100萬斤,為漁民增收500萬元。
合作社負責人鄭義劉說:「我們這是大規模的養殖,總共七八十家,因為水源特別好。我們這個魚上市,在市場上也受到大家的歡迎,非常的暢銷。」(記者 張露偉 韓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