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因理論:我們如何評價他人的行為
我們會思考為什麼人們以某種方式行事,他們的行為是否可以預測。所以,我們會認為如果對他人友好,他人也會更喜歡我們並給予回報。歸因理論解釋了在人們的常識中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他人的行為。事實上,除了歸因理論,還有許多其他的理論可以解釋是什麼導致了他人的行為,但本書只關注最流行的理論。歸因理論認為,人們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要麼是環境使然(情境因素),要麼是個性使然(特質因素)。
-
編譯 15 | 外交政策分析:具體行為體理論與國際關係理論根基
這種目標導致了對於方法論選擇的偏好,如博弈論(game theory)、理性選擇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ing)、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large-N實證研究(large-N empirics)。然而,將適合於「一般行為體」理論的理想和偏好應用於「具體行為體」理論的嘗試卻是一種失誤。二者在目標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
導言:訴訟標的理論的比較考察
本次推送中,「糾紛與法治「將為大家帶來四篇介紹不同法域下訴訟標的理論的文章,它們分別是:巢志雄副教授的《訴訟標的理論的知識史考察——從羅馬法到現代法國法》、盧佩助理教授的《困境與突破:德國訴訟標的理論重述》、史明洲助理教授的《日本訴訟標的理論再認識:一種訴訟法哲學觀的轉向》以及
-
建設中國的民主理論話語體系
原標題:建設中國的民主理論話語體系 話語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國競爭的一種主要形式就是話語權之爭。但是,長期以來,西方的各種民主理論、思想、概念壟斷著國際話語權,佔據著中國思想市場,中國形象因而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如何建構中國自己的民主話語權,直接關係到中國政治的健康發展。
-
國際關係理論:衝突理論
衝突的微觀理論和宏觀理論我們可以從人類的本性中以及社會結構和制度中尋找衝突的根源。一般來說,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博弈論理論家和決策理論家以個人的行為作為出發點,並由此對人類的行為作出推斷。
-
城市治理:多中心治理理論與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理論耦合與矯正優化
2017年8月26日至27日,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換屆大會暨
-
陳振明 張敏 | 國內政策工具研究新進展:1998—2016
第二個大的增長趨勢出現在2012年, 這一年恰好是中國政策科學研究發展30周年, 《中國行政管理》發表了《尋求政策科學發展的新突破———中國公共政策學研究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該文指出要緊密跟蹤國外的發展趨勢和前沿, 結合國內實踐, 加強對政策工具 (特性、分類、選擇、評價、應用和組合) 的拓展研究。
-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
班杜拉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行為矯正技術。 班杜拉通過觀察學習實驗提出了自己的觀察學習理論。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班杜拉以兒童的社會行為習得為研究對象。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的學習的最重要的形式。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並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
招教常考知識點:社會學習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對人類學習產生及影響的重要理論之一,是對行為主義和認知學派相關理論的重大結合,也是我們教師招聘及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重要考點之一
-
周讀 |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出生於美國紐約,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01宏觀的視角與「馬克思」式的歷史分析方法沃勒斯坦創造的世界體系理論給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一種非常宏觀的大理論,他把「整個世界」作為分析單位(這裡的「整個世界」應該是包含在全球化範圍內的,與世界其他地區存在聯繫的各個區域,非不是整個地球的客觀存在),然後從世界勞動分工的角度出發,運用長時段大範圍的歷史研究方法,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層面全面建構了世界體系理論。
-
近代英國議會主權原則的演進:以霍布斯和洛克的主權理論為視角
[3] 參見何永紅:《戴雪憲法理論研究》,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5年版,第60頁。[4] [美]小查爾斯·愛德華·梅裡亞姆:《盧梭以來的主權學說史》,畢洪海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頁。[5] [美]小查爾斯·愛德華·梅裡亞姆:《盧梭以來的主權學說史》,第108頁。
-
理論 小知識:亞歷山大的新功能主義介紹
自60年代中後期起,美國社會中出現的一系列劇烈變動,促使社會學理論家重新思索社會學方向,各種新理論紛紛興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論」發起衝擊。其中以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民俗學方法論為主要代表的微觀社會學理論猛烈抨擊帕森斯理論中側重對社會結構分析的方面,他們強調對個體行動和行為的分析,要求恢復個體的創造性和自由。
-
【戰爭研究】斯奈德:宜早不宜遲:1914年各國同時希望戰爭的「時機悖論」 | 第469期
「時機悖論」,指出各國決策的有限理性以及通過強制外交減緩權力轉移是該悖論產生的主要機制,同時重新審視了建立在形式模型方法上的戰爭的討價還價理論的解釋力。詹姆斯•費隆(James Fearon)擴展並形式化了這一觀點,他提出在三種條件的作用下,理性國家會選擇打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即非公開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承諾問題(commitment problems)以及利害關係的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stakes)。
-
AQUA | 中國基於公眾參與的城市社區節水活動組織與引導策略研究
Technology, and Key Laboratory of Urban-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Winter City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Harbin, HLJ Province, China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導致了中國水資源短缺與汙染的嚴峻形勢
-
【理論思辨】謹慎對待修昔底德:從正確解讀修昔底德理論開始丨國政學人
【期刊】《安全研究》收錄出版創新性的學術稿件——無論是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分享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安全研究包含廣泛的議題,從核擴散、核威懾、軍民關係、戰略文化、種族衝突、流行病與國家安全、民主政治、外交決策到定性與多方法研究的發展。
-
選舉預測:理論、方法與實踐丨「政治科學前沿與方法」工作坊第十一期學術活動順利舉行
2020年11月18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於騰訊會議平臺順利舉辦了「政治科學前沿與方法」工作坊第十一期活動。 本期活動邀請了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王中原老師作題為「選舉預測:理論、方法與實踐」的主題研究報告,會議由孫龍老師主持,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雷弢老師、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副教授黃小鍅老師進行評議,人大國關學院林紅老師、馬得勇老師、韓冬臨老師、邱靜老師、金茜老師、部分研究生參與了討論。
-
新傳必考理論精講 | 結構功能主義
他的結構功能分析模型,從功能分化的角度,將社會結構概念發展成一種龐大的旨在解釋一切人類行動的系統理論。 2、結構是一種互動關係模型帕森斯非常強調秩序、行動和共同價值體系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他始終認為,研究社會結構就是研究秩序問題,並涉及秩序中的人的行為,而研究社會秩序和人的行為又脫離不了行動者的思想情感的規範問題。
-
珞珈晚晴 | 君主論:始於經驗,走向理性
馬基雅維利關於人性本惡的結論顛覆了前世人們人性本善的觀點,為君主的有效統治捉供了理論依據,也正是基於人性惡出發,他認為統治者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應當完全摒棄道德約束,可以不擇手段,在政治的世界中,"使用殘暴的手段"可以有拙劣和妥當之分,但不必考慮應不應該",君主可以爭取人民的愛戴和支持,但是這些和仁慈、殘暴無關,正當的政治行為就是為了到達政治目的即維護君主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
VOA英語:科學家提出造成恐龍滅絕的新理論
近年來,研究人員提出了證據證明這次撞擊是小行星造成的。這種理論表明,這顆小行星來自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區域。But a study by two astronomer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ents a new theory: that the crash was caused by a comet.
-
紅谷灘新區舉行2018年「慈善一日捐」現場募捐活動
近日,紅谷灘新區舉行了2018年「慈善一日捐」現場募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