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教師因病去世捐獻遺體器官 學生稱其像大哥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河北一教師因病去世捐獻遺體器官 學生稱其像大哥
2015-01-09 19:13: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石家莊1月9日電 (李洋 田錄賢 程新民)他是一名普通的「80後」教師,因患罕見血液病去世。他是保定2014年的第2例遺體捐獻者,他的生前遺願,是將遺體和器官全部捐獻給需要的人,他就是河北科技學院經濟管理系教師華寶山。

  2014年12月30日,華寶山因罕見的「溶血性貧血病」告別了他32歲的青春歲月,告別了9年教學生涯,這天距離2015年元旦僅剩1天。

  妻子憶華寶山:孝順的男子漢

  華寶山的愛人王靜,也是河北科技學院經濟管理系的一名老師。據她介紹,華寶山去世後的當天下午,家人就根據他的遺願將其遺體和器官捐獻給了社會。當晚,保定鷹華眼科醫院醫生趕到華寶山遺體捐獻點,手術摘取了華寶山的眼角膜並送往北京移植給一位老人,使這位老人重見了光明。

  「寶山是個孝順的人。」王靜說,他們結婚後就在保定買了一處房,想把公婆從哈爾濱接來保定安享晚年,因為華寶山老家還有一位80多歲的爺爺需要照顧,公婆一直沒來。「直到現在寶山的爺爺還不知道他的孫子已經去世。」

  「人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寶山做到了。」王靜說,2009年她的父親因癌症在北京住院就診,由於自己工作忙,教學任務量大,華寶山就擔負起陪床照顧嶽父的任務。

  「我父親是癌症晚期擴散到全身,頭疼讓他寢食難安,寶山為了緩解老人的痛苦,每天只休息3個小時,不間斷的給嶽父按摩頭部。」王靜說,直到父親離開人世時,華寶山也一直在陪護著老人。

  回憶起自己的丈夫,王靜說華寶山就是這樣一個人,醫生讓他好好休息,但他就是不聽,一個勁的讓我把教學材料給他,他要繼續完成沒有完成的工作。

  學生憶華寶山:就像大哥

  「華老師,就像我們的大哥,平易近人。」河北科技學院2013級烹飪專業班長楊柳稱,他沒想到華老師這麼快離開了他們。

  河北科技學院2013級學生張鳳說,「在大一時華老師就告訴我,營養師資格證書一定要考,為此老師為我提供了許多考證學習資料,就在他住院期間,還在關注我的考證事情。」

  張鳳回憶,華老師總是每天提前30分鐘到教室,等學生來上課,每天晚上解答完學生的疑難問題才回家。

  據介紹,2014年8月底,系裡要把新生的800套被褥等物品從體育館搬到別的地方,華寶山二話沒說和系裡的其他男老師開始搬運新生物品,物品整整搬了一下午。等到搬運完畢,華寶山順著牆一屁股就坐在地上起不來了,臉色發白,大家勸他去醫院看看,華寶山卻說沒事。

  華寶山去世後,該院師生通過QQ、微信、簡訊等平臺傳開,全國各地的河北科技學院畢業學生來到他的家中悼念。「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華寶山的生前同事及學生對他32年人生、9年教學生涯的評價。(完)

相關焦點

  • 日照女教師無償捐獻遺體,讓5名患者獲「重生」!
    2020年4月10日,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例器官遺體無償捐獻者王秀奎,在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堅持了四天,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將生命定格在了52歲。她的家人強忍悲痛,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程序,完成了她最後的遺願。
  • 爭 議 遺體器官捐獻 如果是你,你捐麼?
    29日,柳州市首次為20多名逝世後捐獻遺體、器官及組織的逝者舉行追思會,捐獻者家屬、紅十字會志願者一起追憶逝者奉獻精神,表達對他們的崇高敬意和無限哀思。截至今年3月20日,柳州市共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20例,眼角膜捐獻9例,遺體捐獻8例,共捐獻心臟3個,肝臟18個,腎臟38個,眼角膜16對。這20例中,有4位女性,16位男性,其中有6人是交通事故受害人死亡後捐獻器官。他們當中有稚嫩的孩子,有耄耋老人,也有正值人生盛年的爸爸或者媽媽。
  • 博愛培華 健康同行 | 遺體與器官捐獻線上知識競賽
    但有一種愛,它超越了血緣,超越了親情、友情和愛情,能夠寫出這種大愛的人就是「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們」。人體與器官捐獻就是當一個人去世時,將其功能良好的器官以自願、無償的方式捐獻給國家人體器官捐獻管理機構,用於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生活質量,並且能繼續貢獻社會。
  • 公民器官捐獻意願調查
    結果及分析: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佔94%,98人)表示在必須的情況下,願意接受別人捐獻的器官,僅有4%(4人)和2%(2人)的人的表示不能接受和沒有考慮清楚。          第二個問題:"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您願意去世後捐獻遺體或器官用於醫學之用嗎?"
  • 現實中的器官、遺體捐獻與民法典1006條的衝突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這一條實際上繼承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的規定:「捐獻人體器官的公民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 你了解器官捐獻嗎,紅十字會器官捐獻怎麼辦手續?
    問題一:捐獻器官對捐獻人本人有什麼要求?對年齡等有要求嗎?答:滿十八周歲且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捐獻活體器官,捐獻前應當有同意捐獻的書面證明。捐獻人捐獻活體器官,應當不危害其生命安全。問題二:如果沒有同意捐獻的書面證明,能捐獻器官嗎?又應符合哪些條件?
  • 傳遞生命大愛的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志願者——蘭玉芹
    ,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李潔,德陽市紅十字會三獻工作者趙峻。一次偶然的機會,蘭阿姨得知自己的同事夫妻倆登記成為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自己很好奇,也很有觸動。在對遺體捐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後,2014年在德陽市紅十字會登記成為遺體(眼角膜)捐獻志願者,如今的蘭阿姨長期在社區積極主動協助紅十字會對三獻工作進行宣傳科普,協助幫忙送表登記等,開展社區宣傳登記活動時也積極號召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帶動周圍十餘名社區居民登記成為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志願者,常年來不求回報,熱心於人道公益事業。
  • 器官捐獻流程
    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按照捐獻過程和主要內容共分報名登記、捐獻評估、捐獻確認、器官獲取、器官分配、遺體處理、緬懷紀念、困難救助等
  • 生命之約,大愛傳遞 | 器官捐獻與移植進展喜人.
    什麼是器官捐獻?當一個人去世後,將功能良好的器官或組織以自願、無償的方式捐獻,用於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夠延續生命、改善生活質量。器官捐獻就沒有全屍了嗎?並不是這樣。很多人會誤解,以為死後捐獻器官就意味著遺體會被用作醫學研究,會被解剖,這是把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混為一談了。遺體捐獻一般是捐獻者遺體捐給醫療單位或者醫學院校,進行科研、教學之用。器官捐獻只是在人去世後,摘取可用的器官,用以救治他人的生命。目前,可用於移植的器官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腺、小腸等。
  • 遺體捐獻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近年來,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未來發展仍然任重道遠。目前遺體捐獻最大的問題筆者覺得有以下幾點(供參考):首先一個原因是許多遺體捐獻的潛在人群根本不知道有遺體捐獻這事!反倒是幾年內最不可能捐獻的學生群體最了解遺體捐獻,也最有捐獻意願。
  • 淚奔丨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自白
    2010年我開始接觸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當一個患者要去世的時候,到他的家屬身邊,跟他宣傳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理念,動員患者家屬在患者去世之後,把他身體裡面還有活力的器官捐獻出來,讓等待移植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 湖南懷化:一場人體器官捐獻宣傳活動,讓我們重新定義了人體捐獻
    器官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執行人將遺體的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直系親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為了表揚捐獻者的無私奉獻、遺愛人間的精神, 2008年5月8日,廣東省紅十字會在增城市萬安園公墓設立了紅十字紀念園,對於規範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引導民眾移風易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8年8月5日,英國衛生部發表聲明,英格蘭有望從2020年開始實施新的器官捐獻制度,把現行的「告知同意」制改為「默認同意」制。
  • 福建舉辦音樂詩會追思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東南網記者陳楠攝)  廈門網訊 據東南網報導(記者陳楠)今天上午,由福建省紅十字會和福州市紅十字會聯合主辦的「生命如花」——2019年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音樂追思悼念活動在三山陵園舉行。省、市紅十字會有關領導和歷年捐獻者家屬、報名登記者、醫學生和社會各界代表450餘人參加追思悼念活動,深切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
  • 【小編推薦】常德女子想成立遺體器官捐獻協會 期待您的加入!
    34歲的金英是一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重度阻力型)患者,去年她向市紅十字會提出了器官捐獻的申請。如今,她想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立一家遺體器官捐獻協會,號召大家加入,以此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生活。早在2007年,金英就萌生了將來把遺體或者器官捐獻出去的想法。那一年,一個朋友捐獻骨髓讓另一個生命重獲新生的故事令她深受觸動,可因父母反對,加之對器官捐獻不甚了解,只得作罷。
  • 【熱點評析】器官捐獻,北大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奔
    那就是老檢察官陳巖石去世以後遺體捐獻, 他的家屬悲不自勝但卻情真意切地說: 死後遺體捐獻,不麻煩後人,不佔後人的土地。器官捐獻,總有人在說「我願意」!1、器官捐獻就沒有「全屍」了嗎?不是。在捐獻過程中,醫師採用嚴格的外科手術標準,會在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見證下摘取相應的器官,手術後醫師會仔細縫合,維護遺體的外觀,不會令逝者的遺體、遺容受損。
  • 器官捐贈者必須符合哪些標準,才可以捐獻遺體?
    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50多萬人需要接受器官供體才能繼續生命的延續,但是最終只有約1萬人能夠得到他人捐獻的器官而繼續自己的生命
  • 24歲女教師因病去世,父母在中秋節做了一個決定
    ↓↓↓24歲的沈倩是重慶沙坪垻一所小學的老師父母在老家開了理髮店沈倩也會在周末空閒時間看望他們面對失去女兒的悲痛沈倩父母再三考慮做了一個決定▼他們想捐獻女兒有用的器官救人讓孩子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想了一夜
  • 神東一礦工正值壯年,卻籤下遺體和器官捐獻同意書!原因是…
    頭,突然一昂,大步走向獻血車。「我要捐獻造血幹細胞,救更多的白血病患兒。」護士怔了一下,儘管醫學上說捐獻造血幹細胞對提供者的身體健康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但平時捐獻的人卻不是很多,尤其是中年人更是少之又少。護士回頭仔細打量了一番肖永偉,發現這個中年人額頭白淨,說話或者不說話時,眼角總是向上彎起。給肖永偉抽血後,護士告知他,血液採集完後,需要編號入庫。
  • 「活體器官捐獻」公證 體現人間真情
    父親把肝臟移植給兒子……這些關於活體器官移植的報導越來越多地見諸於報端給眾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帶來希望但是活體器官移植卻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不久前,蘭州恆信公證處接到蘭州陸軍總院普外科電話,稱一患者需要對活體器官移植進行公證,希望我處為其提供幫助。
  • 關注丨遺體器官捐獻「再生之力」有多強?大數據為你揭開神秘面紗(內有福利)
    遺體器官捐獻是一種「再生之力」,非常珍貴,但是捐獻難度有多大你知道嗎?下面請跟隨小編一睹調研報告中的大數據吧!我國實行遺體捐獻已經有20餘年了,人體器官捐獻也有6年,但民眾遺體捐獻的意願仍不見提升。目前遺體捐獻登記人數僅佔我國人口總數的0.01%左右,實際捐獻的遺體僅佔登記人數的4%~20%,說明很多人對遺體器官捐獻並不了解。從各個角度來看,不知道如何去捐獻仍是最大的一個阻礙,所以下一步工作的重點還是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微信等途徑宣傳,讓更多的人清楚捐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