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辭典網站新增詞彙:dumpster fire

2021-03-03 牛津辭典

點擊標題處「牛津辭典」,關注我們,定期接受有關英語詞彙、詞源和應用的文章。


OxfordDictionaries.com收錄的新詞彙:dumpster fire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可以描述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那就該說是 catastrophe(大災難)這類詞彙「多產」的時代。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為我們帶來了諸如 epic ail 、hot mess 到 prominence 之類的短語。現在,正值美國大選期間,又出現了諸如的 a train wreck、 a cluster fuck、 a shitshow,以及最形象化的 a dumpster fire 等多個短語。

Dumpster fire 被收錄進 OxfordDictionaries.com 北美英語中,其定義為"(非正式)處理不當的混亂的、災難性的狀況"。例句:last season was a dumpster fire, and it didn't get that way overnight。

讓我們看一下2012年8月以來該短語使用頻率線圖:


自2012年8月開始dumpster fire的使用頻率

這個短語在2013-2014年間的使用頻率起伏不大,但在2015年夏季始至年底,使用頻率卻出奇得高。奇怪的是,這期間,恰恰在2015年6月16日,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宣布競選美國總統。

這算的是第一把 dumpster fire 嗎?

準確地說,這種釋義是何時出現並開始使用的呢?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的。首先,在美國,垃圾箱的確很容易頻頻起火。所以,大量證據表明,這個短語實際上指代的就是其字面意思 dumpster fires。其次,其比喻意義的迅速崛起,使得其與網絡上廣泛使用的一副圖畫的比喻意發生了分離:一個從頂部起火且火勢迅速蔓延的 green dumpster。這種集合性是導致網際網路出現不可預測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的部分原因,但也帶來了模糊性:到底是誰首先發起的這種用法呢?

所以,我們可能永遠搞不清楚這種釋義的準確起源了。一個早期的例子是出現在《亞利桑那共和報》(Arizona Republic)上一段影評中,這是對2003年翻拍經典恐怖影片《德州電鋸殺人狂》的一次嚴厲評論。文章中,影評人比爾·穆勒(Bill Muller)寫道「This bloody, exploitative mess is the cinematic equivalent of a dumpster fire——stinky but insignificant.」

這個短語為什麼會變得流行起來呢?

我覺得該詞組出現後的十三年間,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變化,對於舊式的 dumpster fire 一詞更具文化寬容性,甚至開始喜歡它了。這個一時流行起來的詞組現在用以描述極端糟糕的情況,尤其是強調場景,強調一種趨向極端錯誤卻古怪迷人的莫可名狀的東西。它描述的是一種被現象 「封裝」起來的感覺,譬如對交通事故的圍觀或自然災難類電影的常年需求等現象。荒謬地是,這種奇怪的滿足感似乎來源於看到某些東西分崩離析。

西方思想傳統將這種體驗定義為「sublime / 崇高」,其中最著名的定義是由18 世紀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給出的:大自然的絕對力量的美感超出了人類思想可以想像的東西,從而對人類心靈造成的震撼。在康德及其同時期的思想家與藝術家看來,崇高不但體現在大自然的偉力中(譬如波濤洶湧的海面、大地震),還體現在政治動亂中,譬如法國大革命。將這些體驗聯繫在一起的就是詞彙所呈現出來的非凡力量,這是通過其字面意思無法想像到的結果。


本文內容編譯自牛津辭典博客(blog.oxforddictionaries.com),牛津大學出版社擁有中英文兩版版權。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