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伏」即是「暑氣潛伏於地 」之意,標誌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 叫做三伏。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庚辰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庚午
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30天,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到8月17日結束。
北方有句俚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此外,頭伏吃餃子有 「元寶藏福」的寓意。因為餃子形似元寶,伏又與福諧音。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闢惡」。這是迷信說法。但是,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除了吃熱湯麵也可以食過水麵。煮好的麵條用涼水一過,澆上滷子,刺激食慾,而且敗心火。
中伏一共有20天,時間漫長,到了三伏的時候,人體消耗不少,進入末伏,天氣開始轉涼,這是吃烙餅、攤雞蛋突出一個補字。烙餅攤雞蛋有油有面有高蛋白的雞蛋,佐以應季菜蔬、肉食與鮮湯,吃飽後,迎接漫長的秋冬。
餃子的八種家常包法~~
製作:
1、分別將四塊餃子皮放入餡,餡放少一點,對摺並封口。
2、然後將四個餃子封口朝外,互相壓著擺成圓形,放在掌心,將圓形餃子的邊緣捏好。
3、右手將圓形餃子捏出穗狀的花邊。
製作:
1、在一塊餃子皮的中心放入餡,另外拿一塊餃子皮覆蓋在上面。
2、將兩張餃子皮疊起來的邊用手指捏薄,再捏成穗狀的花邊。
製作:
1、取餃子皮在掌心,放餡,對摺,封口成半圓形。
2、從左邊開始,右手食指稍過拇指前面,食指稍微將餃子皮往前推出褶折,拇指前端輕捏,重複這個步驟直到右邊。
製作:
把上一種波浪餃子對摺,餃子的兩端就恰似展翅飛翔的鳥兒了。
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那麼咱們不妨就將它們包成真正的「元寶」吧!
取名同樣由形狀而來。這種餃子與普通餃子兩邊對摺捏緊唯一的不同就是要將餃子皮分三個方向分別捏緊!
這種餃子之所以叫蛤蜊餃並不是因為其餡得名,而是包出來的形狀非常像蛤蜊!
做法也很簡單:首先把餡放餃子皮中間,然後兩邊折進去一小截,在邊角處要捏出兩個小耳朵,最後捏緊,一個蛤蜊餃就成型啦!
你絕對找不出比這種更容易的包法了!不過顯而易見這種餃子不能直接下水煮而是需要先用煎鍋煎至焦黃,吃的時候配一碗臘八醋簡直就是完美!
小編說:
頭伏為何要吃餃子?過去,入伏之時恰逢麥收不到一個月,家家有糧,就利用這個時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餃子」之說,因此餃子自然成為首選。而今,餃子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人們一年四季想吃就吃,不用等到「頭伏」、「冬至」、「除夕」。
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同音,因此「頭伏」餃子又有「元寶藏福」的說法。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容易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正是傳統習俗中開胃解饞的。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頭伏」吃餃子,再喝上熱乎乎的原湯,發一身汗,有驅散盛夏「毒火」,彌補悶熱天氣體力消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