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覺得我們是否幸福,其實是很主觀的。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主觀體驗,這個概念指的是,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情時,我們體驗到怎樣的感受就有相應的心情。當我們主觀感受越積極時,我們就越能感覺到幸福。
比如:清早先生趕著給大家做早餐煎雞蛋,手忙腳亂卻忘了開油煙機,廚房裡煙霧騰騰,你是感覺先生笨這點事都幹不好?還是感覺到有位很疼愛你又手忙腳亂的先生挺好玩?
看到嗎?你的幸福取決你怎麼體驗感受人和事的。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讓我們很有掌控感,因為能不能幸福,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
哈佛大學「幸福邏輯圖」告訴我們:改變主觀體驗,就有幸福感:
很多人把感恩當成一種付出,其實感恩的時候就會感到幸福。當我們忽然想起某個人,曾經是對你好過,內心便會湧現出一股感動,這便是一種幸福;而如果我們認為別人的付出都是應該的,那麼即使別人對你好你的內心也是蒼白的。
-
我們的幸福與快樂指數往往與我們人際質量有較大的關係,而人際質量的保障就是與一群樂觀的人彼此之間的信任
所以,與一群快樂的人在一起你會更快樂
--
這世上原本沒什麼衝突,只是當我們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時候,衝突便發生了。這世上原本沒什麼衝突,只是當我們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時候,衝突便發生了。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你堅持你是對的,而忘記你想要的,即便你對了又怎樣?其實仔細想想,「我是對的」是一切衝突的根源,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其實「我對了」在很多時候沒有你想的重要。
---
大腦就如肌肉,鍛鍊的越多收穫也越多,當我們的大腦充滿活力的思考以及運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不開心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和滿足。所以,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了不幸,學習或許是最好的維他命。
----
所謂的智慧與厚重其實是各種挫敗的磨練,一個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所以TA會如此的深邃、沉穩與豁達。因此我們可以坦言,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困難,其實正是開啟你智慧的法門,無需逃避,從中學習、磨鍊才會有所成長。
---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中的多數由於環境等各種因素無法實現這一點!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明明給你機會你將它錯過;而是你每天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心情,你卻從不使用這個權利。
所以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
----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如果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對過去不滿,而如果你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發生,只有今天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
人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原諒與接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是打開心結的唯一方法。---
如果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對人對事,便可更多地現別人的優點,也容易獲得快樂,而若總是去挑剔別人的不足,則會遠離快樂!所以將鼓勵讚美留給別人,是將快樂留給自己一種智慧。
所謂的知己就是找一個真正懂我們的人,而不是僅限於朋友圈禮貌性的點讚和關注。所以可以自在坦誠自我、分享喜樂、分擔困難的關係才會讓覺得不孤單
--
所以,如果自己是一杯水,那麼承諾就是水杯。
--
在困境中保持樂觀,在順境中保持低調,既是一種選擇又是一種智慧。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佔有、依賴、虛榮;而是:接納、體諒、尊重、欣賞、信任
----
一個不會照顧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太會照顧別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具備愛別人的能力。合理的休息、飲食、運動,不僅是愛自己的基礎,也是促進大腦活躍度提高的重要因素。
-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當你給予的同時已經拿到了給予的回報」。當你能夠付出與給予的時候,是給到自己一個善意的回應,而這份善意的回應則是幸福感的源泉!
哈佛大學研究稱:人們做好事,他們的大腦變得活躍,就好像當你經歷別的獎勵時,大腦所受的刺激。
所以,那些關心別人的人要比不大關心別人的人更開心。
--
當我們在抱怨自己總是遇到事情的時候,當我們因為事情不完美、失誤而想生氣的時候,試著停一停、想一想,在沒辦法改變事實的前提之下,是不是能自己先主動選擇改變自己的主觀體驗。你的幸福很多時候都是你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