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跳得有點快。」
「可能是有點緊張了,要送它回娘家了。」
一段有些急促的心跳聲
背後連接著
一個溫暖又讓人有些揪心的故事...
錄下心跳聲,只想說一句:
「你的女兒在我這裡過得好好的」
5年前,浙江吳女士的命運被一位離世小姑娘改變了——她獲得了小姑娘捐獻的心臟,生命因此得以延續。然而,根據器官捐獻的規定,受捐者和捐獻雙方是「雙盲」的,他們互相不會知道對方的信息。吳女士能掌握的所有信息,就是心臟的原主人是一位年輕姑娘。為了表達感激,每年清明節,吳女士都會為遠在天邊、又近在心裡的姑娘祈禱。
今年,吳女士想用不一樣的方法表達感謝——錄下心臟跳動的聲音,列印出心電圖。她向浙江省紅十字會和媒體求助:「我也不能和她家裡人見面,就用這顆心臟的聲音和圖像告訴他們吧,她們的女兒在我這裡過得好好的。」
「沒有收件人的快遞」會去向哪裡?
既然見不到姑娘的家人,吳女士只好拜託浙江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媒體,把這封承載著心跳之力的信帶給小姑娘的家人。3月的最後一周,吳女士在醫院錄製完心跳聲、留下感謝信,似乎仍然對自己這份寄託的去向不太放心:「就像你們寄快遞,沒有收件人,收不到的吧。」
吳女士的寄託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就像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的那樣:「面對這樣的請求,我們怎麼可能會拒絕呢?」 在不違背「雙盲」和「二次傷害」的原則下,3月30日,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將吳女士的重託,帶到了吳女士心臟捐獻者——小「文文」(化名)的媽媽手邊。
「孩子,你又回自己的家了」
「媽媽帶弟弟回家了,你也回自己的家了。」捐獻者小「文文」的媽媽聽著工作人員帶來的錄音、看著心跳圖,止不住自己的眼淚。
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向小「文文」媽媽播放受捐者吳女士錄製的心跳聲
捐出女兒心臟,「我是不是做了天大的錯事」
通過浙江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五年後,她再次聽見了女兒心跳的聲音。面對在場的騰訊新聞等媒體,她的反應甚至超出了媒體的想像——她回想起當初同意無償捐獻女兒心臟時的堅決,以及由此遭受的鄉親人的「閒話」,連說了7次「很難」。畢竟在5年前,器官捐獻還並不那麼為人熟知。
「如果當時沒有那個舉動,現在能聽到她的心跳嗎?」
站在5年後來看,現在的結果讓人欣慰。一方面,「雖然獲捐者不是農村小孩,救了命也是好的,不管是誰」;更重要的是,「如果當時沒有那個舉動,現在能聽到她的心跳嗎?」
「她現在恢復得很好,那就好,那就很好...」
限於「雙盲」規定,五年間,這位母親也從來沒有打聽過受捐者的身份,「只要她好就行」。
在地方政府和紅十字會的幫助下,捐獻者小「文文」的弟弟轉學到了縣城,而小「文文」的媽媽,現在也得到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一家人過著平安的生活。即便生活並不寬裕,她依舊掛念著那些有著相同遭遇的人,看到報紙裡的可憐人,她會拿給兒子看,讓他學會愛和幫助,知道平凡生活的得之不易。
受捐者吳女士手書「謝謝」,向捐助者表示感謝
而另一邊,浙江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說,67歲的受捐者吳女士平常不上網。她可能不會知道,自己的錄音和感謝信,已經在網上溫暖了很多人。
吳女士換心手術留下的傷疤,從胸部一直到肚臍眼上方。她對媒體表示,每次洗澡時,這條疤痕都在提醒著她正經歷著第二次生命。
「我不止是我一個人過生活,我也是替她過生活。」
2015年1月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器官捐獻體系已完全符合世衛組織的指導原則。美國學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認為這是中國近來在人權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之一。
但是器官捐獻事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仍與歐洲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遠不能滿足中國器官衰竭病人。
轉載自騰訊新聞
視頻:騰訊新聞
文字:騰訊新聞綜合錢江晚報等媒體
今日小編:袁媛
「風裡雨裡,我們在山西青年等你」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新浪微博@山西共青團